三、关于敏感题材
问:《大流歌》属军事题材作品,据说确实需要北京的相关机关批准才能出版。
答:不错,《大流歌》是边塞军旅文学。边防部队属我军地方部队序列,部署特别分散。北疆边防部队从组建之时起,对外称谓一直以地名冠在“边境工作站”、“边防站”、“边防连(营、团)”之前,甚至公开直呼番号。边防事务与边境人民密切相关。当地群众对边防部队非常熟悉。两国的边防部队隔界相对,耳闻目睹、相互了解。所以,它的公开化程度比其他作战部队大得多,不存在太多的保密限制。这些年来,各种类型的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铺天盖地,地方、军队都在拍,中央、地方电视台都在放。相比之下,《大流歌》的创作从未引用内部资料,从未翻阅任何单位的档案。对于当时保密程度较高的边防政策,本作品要么以边界两侧的人都知晓的真实事件来体现,要么以权威媒体公开使用的口径为准。涉及高层和敏感事物的深浅程度,与《国家使命》、《最后的骑兵连》等电视剧大体相当,远不及《da师》和近二年播出的反映导弹部队、航空兵部队、海军舰艇和6战队的电视剧。因此,不存在涉密问题。
问:《大流歌》涉及的文化大革命内容不多。边境地区的造反夺权,没有多大的政治敏感度吧。
答:确实如此。中苏边境对抗的时间跨度是1964年到1985年之间,无法逾越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作品中涉及“文革”较多的是第八节到第十一节,不足总篇幅的十分之一。其中描述较多的是一个师范学校的红卫兵负责人,和一个林业局的夺权之争,并没有多大敏感度。涉及“东北新曙光”“一把手”的几段内容,在当时当地早已人所共知,权威媒体也公开报道过(如其推崇“战斗村”、“巡视一圈扳倒一批官”等内容)。
前些年表现文化大革命的电视剧太多了,人们对它的敏感热度早已降温了。《大流歌》只把“文革”作为其中一段历史背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与《追日》、《军歌嘹亮》等电视剧差不多,不及《历史的天空》、《军人机密》等作品。
问:《大流歌》作者如何看待前苏联?
答: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是中国人民的希望和榜样。她帮助过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都铭记在心。但是,在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有效期间内,趁中国经济严重困难毁约、撤援、逼债,策动新疆大量边民外逃,这也都是事实。1985年,邓小平同志曾对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说,“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苏联加强军事设施,导弹不断增加,相当于苏联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军队不断增加,包括派军队到蒙古,总数达到了一百万人。对中国的威胁从何而来?很自然地,中国得出了结论。”(邓小平文第三卷294页)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中国不得不在本来“有边无防”的北疆组建边防部队,一场令世人瞠目结舌又旷日持久的边界对抗就展开了。这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也对此做了是非分明的答案。
问:《大流歌》最敏感的问题,恐怕还在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上,或者说是当前的中俄关系上。
答:不错。《大流歌》从中国组建中苏边界东段边防部队写起,随着对抗逐步升级,进入1969—1979的十年重兵隔界对峙,再从边境形势逐渐缓和,到双方地方机构恢复交往收笔。因此,反映两国的磨擦与交涉,远过《追日》、《国家使命》和反映中国装甲武器科研的电视剧。如何把握上面所说的“真”与“度”,是作品力图解决的难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就得多说几句了。
一是《大流歌》歌颂友好。它不仅客观地描写对抗,也客观地反映历史的和当时的友谊。第一主人公既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政策,又以苏联民众和军人为友。他极力抵制当时国内风行的极“左”思潮的同时,不懈地寻找国界两侧的沟通渠道,屡遭挫折而不悔。他身体力行国际主义,执著地体现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宽广胸怀,终于以诚意和行动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响应,率先冲开了二十年壁垒,实现了边界两侧的交流。《大流歌》不是为敌对和复仇而作,和平与友谊是它的主基“调”。
二是忠于历史。《大流歌》主体上是纪实的,故事中的重大事件均曾真实地生过,主要情节都以历史实事为基础。其中涉外事件的描述均为写实,只进行必要地辑选和连接,并无虚构。连作品中双方的对话大都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当事人(记忆中的)原话,以图最大限度地反映历史真相。作者严肃声明,对历史的真实性负责就是对国界两边的人民负责。所使用的“纪实加虚构”手法中的后者,仅用于作品的中国方面的部分情节,而未用于涉外事件。这一点在《前言》中已经说明了。
三、是非分明。中苏边界对抗已成为历史。时代前进了,世界格局改变了。中国与前苏联诸加盟国已经走上了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之路,大多已是战略合作伙伴。回顾那段对抗历史,应该、也可以无损于国际友好;正视历史事实,必须、也能够是展关系的基础。那段历史留下来的教训,是人类应当共同接受的财富。邓小平在1989年5月16日对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说:“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重点放在开辟未来的事情上。但是,过去的事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92页)自那时以后,新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以史为为鉴,以古为镜知更替。正视过去、明辨是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种正视可能会在某段时间内让某方面的某些人难以自豪,那他们应该认真审视己方当时的掌权集团所推行的政策,而不能归咎于对方,也不能归咎于己方人民大众。后代人对那些政策有义务进行反思、纠正,对不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不适合历史前进潮流的东西不能去延续、掩饰,更不能像日本极右势力那样抱定侵略别国的历史耻辱柱不放。国家之间应该如此,国内各民族之间也应该如此。在这个问题上,当代的多数德意志人是比较明智而豁达的。
四是要正视听。当前,中国与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的关系总体上展健康,但不是没有不同声音。有人无视近二百年来中国处于受侵略一方的基本史实;有人曲解边境冲突的原因和真相;有人对当前双方的交往持有异议;也有人将外交方针与当时的国内政治动态等同起来,甚至说那时的某个人是在争当世界革命领袖,说‘要准备打仗’是转移国内视线等等。如果这些噪音仅仅生于某方的个别民众身上也还罢了,见诸于报端和互联网上,甚至聚成“涡流”,则不能不予关注了。
邓小平同志曾对(前)苏联主要领导人说:“中国不侵略别人,对任何国家都不构成威胁,却受外国的威胁。”“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我们的关系恶化了,基本上隔断了。这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94-295页)
应该说,存在前面所说的不同声音并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明辨是非是展未来关系的基础。是非不容颠倒,必须还历史以真实。讲友好就“一边倒”、一好百好;说斗争就“你死我活”抹刹情谊;等等,都不是现代文明人应该具有的修养,更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该具备的品格。
对于这种噪音,某个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政权层面和权威媒体不便于说什么。近几年的互动电视点播节目和地方报刊,披露了一些珍宝岛事件真相和战斗参加者的回忆,应算是对某些不负责任的呱噪之回复。作者认为,自的、民间的、文艺的、地方的反映历史真相,既是民主与法制社会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的表象,还是民族历史责任感的展现。而宣扬优秀民族精神、歌颂美好与正义,则是文学艺术的不朽主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及一些的中央或省级电视台播放的相近题材的电视剧,那仅仅是就某个具体侧面寻找类比参照体,并不意味对那些作品有何褒贬。
问:《大流歌》属军事题材作品,据说确实需要北京的相关机关批准才能出版。
答:不错,《大流歌》是边塞军旅文学。边防部队属我军地方部队序列,部署特别分散。北疆边防部队从组建之时起,对外称谓一直以地名冠在“边境工作站”、“边防站”、“边防连(营、团)”之前,甚至公开直呼番号。边防事务与边境人民密切相关。当地群众对边防部队非常熟悉。两国的边防部队隔界相对,耳闻目睹、相互了解。所以,它的公开化程度比其他作战部队大得多,不存在太多的保密限制。这些年来,各种类型的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铺天盖地,地方、军队都在拍,中央、地方电视台都在放。相比之下,《大流歌》的创作从未引用内部资料,从未翻阅任何单位的档案。对于当时保密程度较高的边防政策,本作品要么以边界两侧的人都知晓的真实事件来体现,要么以权威媒体公开使用的口径为准。涉及高层和敏感事物的深浅程度,与《国家使命》、《最后的骑兵连》等电视剧大体相当,远不及《da师》和近二年播出的反映导弹部队、航空兵部队、海军舰艇和6战队的电视剧。因此,不存在涉密问题。
问:《大流歌》涉及的文化大革命内容不多。边境地区的造反夺权,没有多大的政治敏感度吧。
答:确实如此。中苏边境对抗的时间跨度是1964年到1985年之间,无法逾越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作品中涉及“文革”较多的是第八节到第十一节,不足总篇幅的十分之一。其中描述较多的是一个师范学校的红卫兵负责人,和一个林业局的夺权之争,并没有多大敏感度。涉及“东北新曙光”“一把手”的几段内容,在当时当地早已人所共知,权威媒体也公开报道过(如其推崇“战斗村”、“巡视一圈扳倒一批官”等内容)。
前些年表现文化大革命的电视剧太多了,人们对它的敏感热度早已降温了。《大流歌》只把“文革”作为其中一段历史背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与《追日》、《军歌嘹亮》等电视剧差不多,不及《历史的天空》、《军人机密》等作品。
问:《大流歌》作者如何看待前苏联?
答: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是中国人民的希望和榜样。她帮助过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都铭记在心。但是,在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有效期间内,趁中国经济严重困难毁约、撤援、逼债,策动新疆大量边民外逃,这也都是事实。1985年,邓小平同志曾对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说,“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苏联加强军事设施,导弹不断增加,相当于苏联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军队不断增加,包括派军队到蒙古,总数达到了一百万人。对中国的威胁从何而来?很自然地,中国得出了结论。”(邓小平文第三卷294页)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中国不得不在本来“有边无防”的北疆组建边防部队,一场令世人瞠目结舌又旷日持久的边界对抗就展开了。这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也对此做了是非分明的答案。
问:《大流歌》最敏感的问题,恐怕还在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上,或者说是当前的中俄关系上。
答:不错。《大流歌》从中国组建中苏边界东段边防部队写起,随着对抗逐步升级,进入1969—1979的十年重兵隔界对峙,再从边境形势逐渐缓和,到双方地方机构恢复交往收笔。因此,反映两国的磨擦与交涉,远过《追日》、《国家使命》和反映中国装甲武器科研的电视剧。如何把握上面所说的“真”与“度”,是作品力图解决的难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就得多说几句了。
一是《大流歌》歌颂友好。它不仅客观地描写对抗,也客观地反映历史的和当时的友谊。第一主人公既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政策,又以苏联民众和军人为友。他极力抵制当时国内风行的极“左”思潮的同时,不懈地寻找国界两侧的沟通渠道,屡遭挫折而不悔。他身体力行国际主义,执著地体现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宽广胸怀,终于以诚意和行动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响应,率先冲开了二十年壁垒,实现了边界两侧的交流。《大流歌》不是为敌对和复仇而作,和平与友谊是它的主基“调”。
二是忠于历史。《大流歌》主体上是纪实的,故事中的重大事件均曾真实地生过,主要情节都以历史实事为基础。其中涉外事件的描述均为写实,只进行必要地辑选和连接,并无虚构。连作品中双方的对话大都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当事人(记忆中的)原话,以图最大限度地反映历史真相。作者严肃声明,对历史的真实性负责就是对国界两边的人民负责。所使用的“纪实加虚构”手法中的后者,仅用于作品的中国方面的部分情节,而未用于涉外事件。这一点在《前言》中已经说明了。
三、是非分明。中苏边界对抗已成为历史。时代前进了,世界格局改变了。中国与前苏联诸加盟国已经走上了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之路,大多已是战略合作伙伴。回顾那段对抗历史,应该、也可以无损于国际友好;正视历史事实,必须、也能够是展关系的基础。那段历史留下来的教训,是人类应当共同接受的财富。邓小平在1989年5月16日对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说:“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重点放在开辟未来的事情上。但是,过去的事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92页)自那时以后,新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以史为为鉴,以古为镜知更替。正视过去、明辨是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种正视可能会在某段时间内让某方面的某些人难以自豪,那他们应该认真审视己方当时的掌权集团所推行的政策,而不能归咎于对方,也不能归咎于己方人民大众。后代人对那些政策有义务进行反思、纠正,对不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不适合历史前进潮流的东西不能去延续、掩饰,更不能像日本极右势力那样抱定侵略别国的历史耻辱柱不放。国家之间应该如此,国内各民族之间也应该如此。在这个问题上,当代的多数德意志人是比较明智而豁达的。
四是要正视听。当前,中国与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的关系总体上展健康,但不是没有不同声音。有人无视近二百年来中国处于受侵略一方的基本史实;有人曲解边境冲突的原因和真相;有人对当前双方的交往持有异议;也有人将外交方针与当时的国内政治动态等同起来,甚至说那时的某个人是在争当世界革命领袖,说‘要准备打仗’是转移国内视线等等。如果这些噪音仅仅生于某方的个别民众身上也还罢了,见诸于报端和互联网上,甚至聚成“涡流”,则不能不予关注了。
邓小平同志曾对(前)苏联主要领导人说:“中国不侵略别人,对任何国家都不构成威胁,却受外国的威胁。”“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我们的关系恶化了,基本上隔断了。这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94-295页)
应该说,存在前面所说的不同声音并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明辨是非是展未来关系的基础。是非不容颠倒,必须还历史以真实。讲友好就“一边倒”、一好百好;说斗争就“你死我活”抹刹情谊;等等,都不是现代文明人应该具有的修养,更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该具备的品格。
对于这种噪音,某个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政权层面和权威媒体不便于说什么。近几年的互动电视点播节目和地方报刊,披露了一些珍宝岛事件真相和战斗参加者的回忆,应算是对某些不负责任的呱噪之回复。作者认为,自的、民间的、文艺的、地方的反映历史真相,既是民主与法制社会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的表象,还是民族历史责任感的展现。而宣扬优秀民族精神、歌颂美好与正义,则是文学艺术的不朽主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及一些的中央或省级电视台播放的相近题材的电视剧,那仅仅是就某个具体侧面寻找类比参照体,并不意味对那些作品有何褒贬。
第一时间更新《大流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