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网络文学
问:网络文学是青年人的天下,你是老年人,蹓网的感受如何?你认为存在着独立的“网络文学”吗?

答:当年我头一次上网,很有些京剧票友进摇滚舞厅那种感觉。或者说,像是修行的和尚进了那种无货不卖、吆喝声不绝于耳的集市。网上巡游了一段时间,我就相信“网络原创文学”确实存在,而且展迅猛。因为是供人“泛阅读”的“世俗泛滥的大众文化”,它确实有别于传统的“经典文学”、“常规文学”。

问:当前的文学界,不少人对近年来的我国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展不满意。对此你怎么看?

答:本人只能算是个业余老年作家,本不该班门弄斧。既然是和老伙伴们促膝倾谈,那就言无不尽了。近来有个说法——当前的中国文学处在“浮躁年代”,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少。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也针对中国某文学某人说:“要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家,并不是写几篇小说就可以。文化素养需要时间来沉淀”。某些人靠模仿、抄袭和虚无缥缈地想象等“新潮”写作路径起家,“他们混饭吃靠的是一张脸而不是文学”。有的作者“穿着奇装异服,表现得极度自恋”。这就难怪某位“高知名度”作家,被中国最大的网络社区——天涯论坛的网友们评为三年来最讨厌的男性名人了。尽管他自己仍在那飘飘然,“觉得很荣幸”。

问:最近有报纸称网络文学造就了一群年收入数百万的写手,这些人财也按“潜规则”行事。有人认为当前的网络文学存在“泡泡”倾向;有人觉得某些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你登录文学网有一段时间了,已经是VIp读者了,感觉是不是这样?

答:我涉“水”不深,不谙其中行规。媒体上提到的一些倾向存在的程度如何,还有待深入观察。感受倒不是没有。

一是,网上表的作品林林总总,听说一个网站就存百万部书,不少书以百万字计。与常规的作品表相比,网上表的作品质量要求不那么严格,艺术水准可高可低。应该说,这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青年文学人进入文坛实习写作和展现自己提供了平台。这无疑是应该肯定的。

二是,效仿、戏说、狗尾续貂等手段往往适用于言情、奇幻、仙侠、玄异等类型作品。时空切换、架空历史等脱现实世界的作品大量涌现,可能受《寻秦记》的影响吧!只可惜,我还没现其中有与《西游记》、《聊斋志异》水准相近的作品。

三是,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贴近历史真实的“没脱离重力”作品和“主旋律”作品不能说没有,是比例太小。可能是这些作品大多走常规渠道表了,也可能是学者们认为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缺少“优秀高峰”,“类型写作还需回到人间”的缘故吧!

四是,不少书名和笔名怪异,可以说无奇不有、良莠不齐。有的令人费解,有的未免低俗,基本上是为了吸引眼球。

五是,网络文学的编辑程序,与常规出版的方式大相径庭,有些网站基本上是“o门坎”。文字审查程序不是没有,而以软件自动过滤为关口。我曾上传十多万字的一部作品,被卡住四次。一次是因为“国务院、####有明文规定”中的“####”;一次是因为“官员拉帮结伙和##问题的定性界限比较模糊”中的“##”;一次是一个失足青年说他“没杀人没放火没传播##功”中的“##功”。这显然是不其成为问题的问题。还有一次更令人啼笑皆非,那就是指出作品中有“##”。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作者头脑老朽,不谙“##”为何物、何事。好在电脑有查找功能,经反复核对,最终在“水##融”成语中找到了,是中间那俩字相邻惹的祸。估计是这种过滤软件缺乏“人性化设计”,又没有人工核查程序造成的。

六是,字数为网络作品的两大衡量指标之一(另一个是点击量)。我的一部电影文学剧本约4万字,这在单部电影文学剧本中算适中篇幅。上传到网上,因不满5万字符被视为“o”部作品,连滥竽充数的资格都没有。过5万字的作品,不受编辑推荐就“上不了架”。这就不如常规书店和图书室馆了——厚书薄书一律平等摆在书架上,平等登记在目录上。常规的作品出版印刷,以电脑页面设计计算印张。在我看来,绘画的白描是作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中的空格和空行,也是作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则以电脑显示的纯字符数计篇幅。《大流歌》的页面设计是33x31,每页1o格。共计66o多页,标定为5o万字符以上似乎无何不妥。而这个5o万,恰恰是新作品登上分栏目录的门坎。结果等于骗人了——《大流歌》的纯字符为42万。“膨胀”率那么高的原因是,影视文学里往往以空格表示另一个“镜头”;另起一行则可以表示视角变换;另起一页便是另一章(集)开始;描写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的“虚”文字则尽量精炼,留待读者去想象,也给二度、三度创作留足挥的空间。

说到的“泡泡”倾向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倾向,这大概也是不争事实。其表现之一是,前面提到的言情和转世、重生、穿越、架空、仙侠、修真、虚幻等名目繁多的纯想象作品充斥网络文学各栏目,占据着推荐书目的绝大多数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更令人不解的是,竟以“架空历史”充当历史,把“幻想战争”纳入军事。这可能是社会生活阅历浮浅,不愿意去吃苦体验、去采风,也不学习他人的心得来提高自己的“宅人”作家(含某些编辑)的共有特征。他们出手的作品“高产化、娱乐化、边缘化、市场化”,也就难免“同质化”、“泡泡”化、“世俗泛滥”化了。

文学网站好比偌大的生态园,里面有大量自生、自长、自在的花草树木,也有(目前还不多)人工培育的奇株珍菓。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大约83.5%是青少年人。青少年人往往乐于随风跟潮。当前的网络文学时兴言情、穿越、玄幻、仙侠等“脱离重力”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规模空前的“泡泡”浪潮。应该说,“泛阅读”作品里出现脱离现实、架空历史的倾向并不奇怪,关键是以什么标准来决定作品的签约和编辑的推荐。现在的情况似乎是,各网站多以点击率来衡量作品的优劣,因为点击率就等于利润。而青少年读者又是点击量和读者推荐票的主要源泉。于是,推荐的作品往往是当今青少年读者随风跟潮的目标,“泡泡”也就成了当前网络文学的“当家大菜”。目前还为数不多的没“脱离重力”、也有相应质量的作品,因为不是青少年人的跟潮目标,就很难获得“上架”(编辑推荐)的机会,也就难以收获满意的点击率,只能被“泡泡”淹没。而不少“泡泡”的作者走“主题评论”路径去挨门逐户拜访“大大”,乞求点击、收藏和推荐票。有的作者迎合读者口味设计自己作品的情节;有的结“群”(曾问其是何宗旨,答复含混)而动,使他们的“泡泡”浪潮更加高涨。一些实力派作家说当今的书评铺天盖地。而网络小说的多数评论,根本就不成其为评论。

至于“潜规则”,本人眼下还没有多少言权。但可以肯定,作品受不受推荐、受推荐的规格和排位,是点击率高低的重要杠杆。点击量直接关系作品签约与否,也就直接关系作者收益的有无、厚薄,实际还直接关系网络文学的走势和品位。而推荐标准的制订、把握和操作,与掌权编辑所具备的文学修养、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感不无关系。一方面,网站是企业,是要赢利的。网站的利润关乎编辑的切身利益,编辑自然要为提升网站的利润而努力。另一方面,网站确定什么样的编辑职责和管理机制,如何保证网络文学的正确方向和展路线,就是企业生存展的基础和动力了。和其他类型的传媒一样,网络文学属于精神文明阵地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新兴的、有前途的成分。网络文学能不能在“第一生产力”的拉动下,既促进群众文化的普及繁荣,又保证这种繁荣展不损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遗传基因”;既保证网站适度赢利,又不陷入腐朽的铜臭“泡泡”中;既调动青年人的文学创作热情,又保持青少年读者的精神受益不受害;等等,我看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多部门去做多角度努力。

问:网络文学是青少年创作、阅读的园地。《大流歌》是老年人的作品,上网公示的效果如何?

答:《大流歌》网上公示,好比一枚贝壳置于海滩。滩上有水,水上有“泡泡”。赶海的拾贝者要透视过膝的潮水和水上的“泡泡”,伸手去触摸这块贝壳,结果可想而知。每天“触摸”几十人次,数目很小,但这是正当的、干净的、没有外力“杠杆”撬动的数字。有没有可能让这个数字增大呢?曾有人帖子劝作者也去评论栏广告拉票,“到手腕子抖为止”;有人自称为外站编辑,认为作者这样的新人,在目前登录的网站很难有立足之地。他愿够提供平台、安排推荐,并留下联系号码。还有人不时来消息,称“1o元3oo推荐,1o元点击一,15元上新人新书榜,3o元套餐4oo推荐+2点击+3oo收藏;还有人推销刷票软件。如其所说,假如本人通过网上银行划出几百元、几千元,《大流歌》的“业绩”岂不就过某些暴富写手的“名著”了吗?怨不得有的“泡泡”书公示了十几万字,点击量便数百万计。人们能不怀疑“泡泡”里藏污纳垢吗?兜售虚假点击量、推荐量和刷卡软件,是“污染”了的暗流和旋涡。漂浮在“泡泡”浪潮上“业绩”就都干净吗?当然,也不能说那些信息都动机不纯。有没有在掂量了《大流歌》的成色和分量之后出的,没有人看重《大流歌》所反映的历史真相,视其为有再开前景的作品,那就不得而知了。本人只能笼而统之视为好心,在此谨表谢意吧!

涉网之前,本人曾想象各大文学网站应该有“老年文学”栏目。结果大失所望,短期内恐怕还将无望。但我相信,网络文学领域里的青少年作者和读者中的大多数人,不会长久沉湎于“泡泡”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学的精髓。他们将会是华夏文学进步的探索者,而不是叛逆者。我让《大流歌》上网是想做个试验,即与网站签约,争取得到编辑部推广,看它在年轻读者中有多大点击率,看看严肃题材作品在青少年朋友眼里有多大分量。这么做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大流歌》去感受45——25年前那段中苏边境对抗史。如果能让年轻人从中感悟点什么,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在作者有生之年让那段不应该如此沉寂,却又真实地沉寂着的历史事实,呈现于华夏文学百花园的愿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行得通、行不通无所谓。有了作文化志愿者的心态,还有什么得失放不下?还有什么顾忌甩不开呢?《大流歌》上网两个月,每章平均点击量比开始时增加了七倍,这说明读者,特别是比较成熟的读者中认可现实主义作品的队伍在扩大。有报道称,现代的阅卷电脑判海明威的小说“不认真、少细节”;判邱吉乐的演说“低于平均水平”。我这个业余作家创作的,又是具有某些独到品性的作品,网上的点击量不如时髦的“泡泡”作品高又有什么奇怪?我认为《大流歌》迟早会遇到知己(极有可能出自“泡泡”“河岸”上观潮人群中的历史观念厚重而目光敏锐者),会迎来适合它展的气候与环境,这一点我从不怀疑。尽管作者有生之年可能无缘目睹那一天到来,那也无所谓。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屡见不鲜的事。这个信念不是源于对拙作——它只是一面不大精致的“镜子”——的孤芳自赏。而是源于这面“镜子”所照映的对象——新中国建立以来展开正面最宽、对手实力最强、斗争形态最复杂、最扣国人心弦、最为世人所瞩目、最终却化干戈为玉帛的边境武装对抗史的尊重和认知。(本题引用语句均摘自今年的报刊)

2oo9年1o月3o日整理

第一时间更新《大流歌》最新章节。

玄幻魔法相关阅读More+

九荒剑魔

乌雅的远古时代

那些年,我们携手走过的青春

武域灵主

重生之撩夫攻略

女商窈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