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舅舅因为丁原的一席话整个人仿佛苍老了很多,我的心莫名一紧,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血脉相连。舅舅为人粗豪,算是个很不错的人,单单从兵败而逃后尚有数千部属追随这点就能看出。
本来我们已经准备停当了,南匈奴各部落虽然有近四万战士,但有于夫罗在,至少会有两万人不会选择与我们对抗,单凭并州军的一万jing锐,我就有信心打败二舅。由于牵扯重大,丁原甚至准备上书要求动用京师兵或者雍州军。

可是事发突然,丁原没有别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就算我是统帅也只能放弃援助于夫罗。谁又能料到汉灵帝竟然在四月驾崩了呢?看来大将军何进是下定决心要诛杀张让等宦官了,丁原接到的就是他的密函。

由于事关机密,丁原只能抱歉的告诉于夫罗另有要事需要急办。面对舅舅大失所望的脸,我同样无法多说什么,只能悄悄的告诉他,让他再等一段时间,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返回,到时候哪怕丁原不同意我也会尽力的。

对于何进,我不想多说什么。事实上就在决定起兵进军洛阳的当天,我就对丁原说此行凶险,因为何进的优柔寡断和畏首畏尾,杀几个宦官光凭司隶校尉袁绍帐下的一干衙役就绰绰有余了,更不用说何进何苗兄弟帐下的数万京师兵了。说到底,何进还是想借别人之手来除去一干宦官免遭董太后等人非议。只是牵扯太广之后,宦官们会不会得到风声就不得而知了。

丁原认可我的见解,忧急之下,只能加速行军。

丁原是个不错的将才,严谨而不迂腐,宽而待人,眼界能力都不错,但他终究不是个枭雄,缺乏一种对时势的天生敏感。我曾经建议过他派数千轻骑ri夜兼程先至洛阳,但丁原考虑许久后,选择了婉拒,一来他不想成为何进的棋子,二来觉得洛阳有京师兵数万的情况下不缺这几千人。所以尽管从河内到洛阳轻骑兵二十天就能赶到,事实却是先到洛阳的人是远在武功、泾阳一带的董卓。本来董卓甚至应该在更远的武威,南匈奴形势大乱后他领军东进以策应雍州防务。

洛阳形势突变,何进、何苗兄弟为先下手的一干宦官所杀,袁绍纠集大批侍卫复杀众宦官,就在这兵荒马乱中,董卓及时领军赶到,在乱军中救下了被劫持出洛阳城的少帝和陈留王。这消息是我们刚渡过孟津渡口时得到的。

据说董卓部下有五万大军,不过我和丁原相视哑然,从常理来看这绝对不可能。武功到洛阳相去二千里,大队行军的话大概需要一两个月,除非董卓早就立意谋反将大批军队悄悄遣至了洛阳附近,但要避过雍州军和京师兵的耳目这几乎不可能。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董卓在虚张声势。

我的建议是既然良机已失不如退兵,其中为于夫罗出头的私心肯定有些。丁原苦思良久,还是选择了继续向洛阳进军,说到底他对董卓根本不放心。

每每想起师傅对我的期望时,我经常会想到董卓。董卓的母亲是羌人,这点上我们有共同点。关于董卓的说法很多,我宁愿相信在他粗豪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心。他这种出身能够成为封疆之臣绝不能用困难来形容,其间的艰辛我能想象得出。我对董卓那些惊人的战功并不在意,最让我佩服的却是他的那次大败。黄巾军声势最盛时,朝廷曾经调用西凉军平叛。结果威震西疆的铁骑在士气如虹的张角军面前连战连败,若非重金贿赂十常侍董卓几乎被免职。我出于好奇探究过这些战斗,最后发现除了临时征召的数千新兵外,董卓的损失不过数百人。以无能结束外界对他的隐忧,实在是高。虽然董卓这招瞒天过海要骗过有心人可能有些难度,但对付朝堂之间那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庸人应该绰绰有余了。

行军途中,使者传来了对丁原的封赏,官拜执金吾统领京师兵北军。这坚定了丁原的担忧,十有仈jiu出自董卓的意思,没事献殷勤,绝对有问题。

可惜我们还是晚到了,董卓在我们赶到前数天就已经收服了群龙无首的京师兵。抵达洛阳时董卓部曲不过四千人,一万轻骑ri夜兼程下大多士兵都掉了队。进驻洛阳后,董卓将士兵分成了两队进进出出。由于董卓经常刻意打乱队列里士兵的前后次序,再遣上不同带兵将领,这成功的造成了一种兵多将广的假象。京师兵的南军首先投诚,毕竟来自地方的南军中以张绣为首的西凉人甚多,而唯一可和他抗衡的基层将领张辽不巧又被何进派到冀州募兵去了。随后,继胡骑营和屯骑营向董卓效忠后,一天之内中垒、步兵﹑越骑﹑长水﹑shè声﹑虎贲等北军八校相继投向董卓。加上数千郎官和卫士,董卓现在在洛阳倒真有了五万人。

我个人觉得何进兄弟的死和董卓脱不了关系,应该是他通知十常侍先下手为强的。有袁绍他们代劳自是最好,单凭数千勤王的jing兵要想控制洛阳十分困难,但杀掉一群天怒人怨的宦官还是绰绰有余的。董卓领军救下少帝和陈留王的时间实在拿捏的太好了,我甚至怀疑那几个劫走少帝的家伙就是董卓部下。

董卓收服京师兵的行动同样是深谋远虑,南军有张绣在还好说点,北军那胡骑营和屯骑营大多是京辅子弟,不是事出有因的话不可能这么早倒向董卓。最妙的是此时名义上的北军八校最高统帅执金吾丁原还在前往洛阳的途中。

我依稀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感觉,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与董卓对抗,凭眼下我们的一万jing兵无异于以卵击石,唯有安然退回并州。

可惜董卓并不想给我们这个机会。大汉王朝的一干封疆大员,刘虞虽强却地处偏远,且有公孙瓒之患,刘表、刘焉、刘岱几个皇亲新上任不久羽翼未丰,韩馥、刘繇、士夔等人暗弱已久,陶谦、孔融、孔伷那些人都是老好人与世无争,唯有丁原非但麾下军力雄厚、行事不拘于小节,对汉室更是常年忠心耿耿,治所河内紧挨三辅之地。提议用陈留王刘协替代少帝刘辨的做法应该超出了丁原的心理承受范围,这样哪怕丁原想要忍辱负重也是不能。

丁原的交涉信被董卓当场撕毁后,两人正式决裂。

现在想来,我可以肯定从头到尾董卓就挖好了一个针对丁原的陷阱,等着他往下跳,而我就是那个往陷阱中的丁原头顶砸石头的人。

西凉军与并州军在洛阳城外发生冲突的当天,董卓在洛阳城扫荡十常侍余党,抄家所得资财尽数分给京师军士兵。满营士兵欢声如雷,董卓在军中的威望达到顶点,这样丁原的最后依托彻底落空,执金吾一职形同虚设。

三天之内,形势急转直下。先是少帝发出诏书,指责丁原拥兵自重,擅自领军前来洛阳图谋不轨,何进已死的情况下,丁原百口莫辩。绝对的兵力劣势下,我军苦战不力,被迫退往孟津渡口。不过兵败当天,孟津渡就被董卓麾下大将张济占据,加上胡軫早在ri前就控制了虎牢关,我军已成死局。

打了次漂亮的伏击战后,当我还在为下一步安排摇头苦思的时候,帐外郝萌的大嗓门响了起来:“你还有胆在我面前出现?”

“我是使者,你不能乱来。”

听到那公鸭嗓我轻蔑的笑了下,郝萌干什么不关我的事,我什么都不知道。

“我是吕布将军的儿时好友,你一问便知。”

停,难道是李肃?我出帐一看,真的是李肃!

李肃的到来解决了我的难题,虽然他出现的方式不那么隐秘。拜郝萌所赐,几乎整个军营的人都知道我的童年好友外加董卓方的使者来了。丁原肯定不会接受投降的建议,李肃根本没指望能说服丁原,其实他本来就是为我而来。

在李肃到来之前,我就在思考出路。西凉军战力极强,京师兵的装备极好,本来我还有几分侥幸心理或许撤退过程中可以各个击破董卓军。与郭汜的一战打破了我的最后希望,因为郭汜的骄横,五千飞熊军被我的伏兵搅得混乱,可就是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我付出了一千五百人的伤亡还是让近三千名飞熊军士兵突围而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董卓麾下有一万飞熊军,他们获得了京师兵的优良装备后,看来战斗力已经凌驾在我的并州铁骑之上了。

很多人都以为是李肃说服了我,其实李肃只是稍微调整了一下我的思路。心知绝无可能击败董卓军后,我的想法是胁迫丁原向董卓投降,我不想为了虚无缥缈的正义将我辛苦练就的一支铁军和一干兄弟葬送的一干二净。短短几天内,进军洛阳的一万虎狼已经死伤了四千多人,很多人我甚至能叫出名字。

李肃是这样说的:“你是一番好意,丁原会原谅你吗?ri后你们怎么相处?何况时下董太尉和丁原势同水火,你这样做就是把丁原的脑袋洗干净给董太尉砍。既然丁原自命正义,奉先啊,你还不如成全了他的良苦用心,顺便给自己捞个投名状,也好让我在太尉那头帮你说话时有些份量。”

说实在的,李肃不笑的时候已经够难看了,笑起来就更恐怖了:“其实名声臭点没什么的,至少还有象我这样的人可以臭味相投。反倒是时不时做些恶事又想博个好名声的人须得时刻里外两副面孔,做人累啊。”

我进入丁原营帐的时候,义父正在挑灯看书,他的勤奋实在让我汗颜。这类人天资一般不是很好,但经验和学问积累多了一样显得很睿智。

“李肃走了?”

我摇了摇头。

丁原平静的看着我:“那你是来杀我的?”

我点了点头。

丁原轻轻放下了书,凑着昏暗的灯火看了我许久,长叹了一声:“很久以前我就有种预感我会死在你手里。”

其实老头对我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我心中难免有几分愧疚。

“知道为什么我宁可被你杀死也不愿先除掉你吗?”

我愣了下,有这种事?难道他脑子有病?

“因为我一直有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如果走上正路你会比我有用的多,所以在天下大势乱相将成之际我宁可你杀了我。我希望这多少会让你有几分内疚。一个人若是内疚的事做多了的话,他要摸着自己的良心继续作恶就难了。”

我只能问他一句:“实力悬殊之下,你为什么一定要和董卓对抗?”

丁原眼中神光忽现:“曾有人垢病我行事随意,不守礼法,在我看来这却是大处不拘小节。有些事情可以妥协,但涉及人身志向、做人原则却是万万不能变通的。先帝有恩于我,我又怎能为一己之私忍辱偷生呢?”

“为你一人之义,你就置万千将士的生命于不顾?”我冷冷的问道。

“所以我一直在等你来杀我啊。”丁原笑的很淡泊。

“你这样做对大局有任何意义吗?”

“对我自己来说是求仁得仁,对天下万千正义之人来说,既然有人率先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再想走第二步的话就容易多了。”

我彻底无语,当然行凶起来心安理得了很多。有一个细节我比较糊涂,我挥动配刀的刹那究竟是我砍下了义父的脑袋还是他把脑袋凑到刀锋上的?

...

第一时间更新《涅槃——逆天吕奉先》最新章节。

架空历史相关阅读More+

三国之薛仁贵称霸天下

电力大唐

千年棋盘

史上最强夫子

才女三国之玲珑羽

刺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