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在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在老友之间的倾谈中,人们围绕《大流歌》的生成、遭遇和前景展开议论.I现将议论的主要问题整理如下,可能有助于读者了解这部具有某些独到品性的作品。
(一)关于《大流歌》的写作动机
问:退休了,本该北窗高卧颖养天年。你为什么自找苦吃“爬格子”,码起“大部头”来?
答:人活着总得有点作为,有点寄托。据说,老年人常动脑子,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病机率。我从25岁开始的25个春秋,全是在守卫北疆的边防岗位上度过的。那是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是内地人,包括现在去中俄边境地区工作、旅游、经商的人,已经无法体验到的感受。可以说有一种使命感,一直在驱使着我写去《大流歌》。
问: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重还将逐年增大。到本世纪中叶,全国的老年人将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达到四亿以上。这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现在的不少退休人无所事事、心情烦躁,有的常年以扑克、象棋、麻将打时光。你却与众不同,怎么想到投身写作了呢?
答:人老了,常有孤独感。退休了,往往觉得百无聊赖,不得不为打空闲时光费心思。达国家的展史证明,人均gdp过三千美元以后,人们对精神财富的需求就会过对物质财富的需求。目前的中国,整体上已经在这个水准上下,部分地区已经过。人到老年,比青壮年时代需要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老年文化需求的在全社会文化中的份额,必将伴随人民生活的改善和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而快扩张,势必对社会保障事业,特别是群众文化建设带来挑战。一《常回家看看》,打不了老年人的空旷白昼和漫长夜晚。搓麻将、甩扑克和“将军”,可以是老年生活的点缀和“调料”,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主色调。
繁荣老年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依赖政府包揽。老年人的精神营养,也不能单靠儿女们孝敬。中青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事业,有孩子,与老人也有代沟。老年生活是老人品味的,老年心声得老人来表达。老年人亲身参与老年文化的创造,是个不应该回避的现实课题。
间:创作《大流歌》的出点,或者说动机是什么?使命感不等同于动机吧?
答: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人口最多,一个国土最广。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导致政治上、经济上分道扬镳,上升为军事上的大对垒。面对危及国家安全的武力威胁,中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年顽强不屈地抗争。这场抗争的结果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完全独立自主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她的对手却日渐衰落,以至于解体。然而,那场对抗过去二十年了,华夏文坛却没有像以往历次与强大对手抗争那样,呈现连续几代人的创作**。也许本人孤陋寡闻,连一部反映那场对抗的作品也没看到。这令很多辞世的对抗参与者抱憾终生。令很多健在的对抗参与者心怀不平。也令更多关注那段历史的人,至今不识那场对抗的庐山真面目。
作为当年军队的初级干部,本人参加了北疆边防部队的组建,亲历了中苏边界上的摩擦、争斗、厮杀、对垒全过程,几乎介入了其中各种斗争形式。如果没有那场对抗,我就不用离开深爱的黄海之滨,我的人生历程就会改写。我为那场对抗耗去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四分之一世纪时光。我的那一双在武装对抗中出生并倍受磨难的儿女,一个也是伤残军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另一个也动过大手术。作为过来人,无论如何忘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征程。作为还健在的文学爱好者,觉得自己有责任为此做点什么。我曾对几位共过事的退役将军说,不把那段中苏边界对抗史从档案库推到文坛上去,我死不瞑目。
估计大家能相信,我写《大流歌》一不为生计,二不为功名。为的是,把那段紧扣国人心弦二十年,也让全球人注目了二十年,事后却沉寂了几十年的边境对抗历史真相,以文学艺术形式呈现给社会。为的是留下点滴供后人思考和记取的只言片语。
问:作为有三十五年军龄加九年工龄的革命伤残军人,你在花甲之年开始伏案写作,不觉得难吗?你有什么窍门要领吗?
答:怎么能不难呢?好在我从小开始爱好文学,在职时偶尔也表点东西。退休第二年,写出了该书第一稿,由单位印刷中心印了1oo册征求意见。别人没说不好(很可能是看不下去),自己知道不行。有朋友鼓动写成影视作品,我就订了影视文学杂志,找了相关理论书籍和范文,一边学习一边练习。鼓捣二年,表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又用这套办法学习写小说,表了一个中篇。朋友觉得我毅力不错,便给拉进了省作家协会会员行列。回头再改写《大流歌》,鼓捣三年才定稿。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知道文艺作品是信仰的延伸,必然、也应该为社会展大局服务;知道《大流歌》这种题材关乎国际关系、民族利益,关乎边界稳定、边民祸福。我认为,文艺创作既要坚持正确方向,又要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思想意识要与时俱进,以往不可涉足的领域今天未必不能涉足。我认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严肃题材领域不是不可触及,而在于如何触及、如何涉足。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在于把握一个“度”。
问:既然强调历史真实性,《大流歌》为什么不用回忆录形式,或者采用常规纪实文学体裁,而用影视文学手法呢?
答:故事生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域,那是一个不为多数国人熟悉的环境。我的出点是想把那段历史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给读者,而影视文学比较适合这个愿望的实现。因为这种体裁不太看重空泛的心理描写,而重在以动作、语言、事件和背景来展现意境、表达情感,这是老年作者比较容易把握的手法。
问:你们单位的新任老干部处处长与你不大熟悉,看了两万字的《大流歌》故事梗概,便断言你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申炎。这种感觉不少人都有,似乎不无道理。
答:严肃题材作品里的典型人物,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原型。申炎是那个年代年轻边防军人中的一分子,是多个原型复合的结果。应该说作者与申炎长时间同行过,申炎不等于作者。
问:征求意见稿和以后的几个版本,作者使用的都是户籍名。网上公示为什么改用笔名了?
答:使用本名上网公示的作品极其少见。筱路不是“跟潮”或招徕眼球的产物,是作协会员证上注册的笔名。
在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在老友之间的倾谈中,人们围绕《大流歌》的生成、遭遇和前景展开议论.I现将议论的主要问题整理如下,可能有助于读者了解这部具有某些独到品性的作品。
(一)关于《大流歌》的写作动机
问:退休了,本该北窗高卧颖养天年。你为什么自找苦吃“爬格子”,码起“大部头”来?
答:人活着总得有点作为,有点寄托。据说,老年人常动脑子,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病机率。我从25岁开始的25个春秋,全是在守卫北疆的边防岗位上度过的。那是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是内地人,包括现在去中俄边境地区工作、旅游、经商的人,已经无法体验到的感受。可以说有一种使命感,一直在驱使着我写去《大流歌》。
问: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重还将逐年增大。到本世纪中叶,全国的老年人将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达到四亿以上。这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现在的不少退休人无所事事、心情烦躁,有的常年以扑克、象棋、麻将打时光。你却与众不同,怎么想到投身写作了呢?
答:人老了,常有孤独感。退休了,往往觉得百无聊赖,不得不为打空闲时光费心思。达国家的展史证明,人均gdp过三千美元以后,人们对精神财富的需求就会过对物质财富的需求。目前的中国,整体上已经在这个水准上下,部分地区已经过。人到老年,比青壮年时代需要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老年文化需求的在全社会文化中的份额,必将伴随人民生活的改善和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而快扩张,势必对社会保障事业,特别是群众文化建设带来挑战。一《常回家看看》,打不了老年人的空旷白昼和漫长夜晚。搓麻将、甩扑克和“将军”,可以是老年生活的点缀和“调料”,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主色调。
繁荣老年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依赖政府包揽。老年人的精神营养,也不能单靠儿女们孝敬。中青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事业,有孩子,与老人也有代沟。老年生活是老人品味的,老年心声得老人来表达。老年人亲身参与老年文化的创造,是个不应该回避的现实课题。
间:创作《大流歌》的出点,或者说动机是什么?使命感不等同于动机吧?
答: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人口最多,一个国土最广。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导致政治上、经济上分道扬镳,上升为军事上的大对垒。面对危及国家安全的武力威胁,中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年顽强不屈地抗争。这场抗争的结果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完全独立自主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她的对手却日渐衰落,以至于解体。然而,那场对抗过去二十年了,华夏文坛却没有像以往历次与强大对手抗争那样,呈现连续几代人的创作**。也许本人孤陋寡闻,连一部反映那场对抗的作品也没看到。这令很多辞世的对抗参与者抱憾终生。令很多健在的对抗参与者心怀不平。也令更多关注那段历史的人,至今不识那场对抗的庐山真面目。
作为当年军队的初级干部,本人参加了北疆边防部队的组建,亲历了中苏边界上的摩擦、争斗、厮杀、对垒全过程,几乎介入了其中各种斗争形式。如果没有那场对抗,我就不用离开深爱的黄海之滨,我的人生历程就会改写。我为那场对抗耗去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四分之一世纪时光。我的那一双在武装对抗中出生并倍受磨难的儿女,一个也是伤残军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另一个也动过大手术。作为过来人,无论如何忘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征程。作为还健在的文学爱好者,觉得自己有责任为此做点什么。我曾对几位共过事的退役将军说,不把那段中苏边界对抗史从档案库推到文坛上去,我死不瞑目。
估计大家能相信,我写《大流歌》一不为生计,二不为功名。为的是,把那段紧扣国人心弦二十年,也让全球人注目了二十年,事后却沉寂了几十年的边境对抗历史真相,以文学艺术形式呈现给社会。为的是留下点滴供后人思考和记取的只言片语。
问:作为有三十五年军龄加九年工龄的革命伤残军人,你在花甲之年开始伏案写作,不觉得难吗?你有什么窍门要领吗?
答:怎么能不难呢?好在我从小开始爱好文学,在职时偶尔也表点东西。退休第二年,写出了该书第一稿,由单位印刷中心印了1oo册征求意见。别人没说不好(很可能是看不下去),自己知道不行。有朋友鼓动写成影视作品,我就订了影视文学杂志,找了相关理论书籍和范文,一边学习一边练习。鼓捣二年,表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又用这套办法学习写小说,表了一个中篇。朋友觉得我毅力不错,便给拉进了省作家协会会员行列。回头再改写《大流歌》,鼓捣三年才定稿。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知道文艺作品是信仰的延伸,必然、也应该为社会展大局服务;知道《大流歌》这种题材关乎国际关系、民族利益,关乎边界稳定、边民祸福。我认为,文艺创作既要坚持正确方向,又要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思想意识要与时俱进,以往不可涉足的领域今天未必不能涉足。我认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严肃题材领域不是不可触及,而在于如何触及、如何涉足。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在于把握一个“度”。
问:既然强调历史真实性,《大流歌》为什么不用回忆录形式,或者采用常规纪实文学体裁,而用影视文学手法呢?
答:故事生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域,那是一个不为多数国人熟悉的环境。我的出点是想把那段历史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给读者,而影视文学比较适合这个愿望的实现。因为这种体裁不太看重空泛的心理描写,而重在以动作、语言、事件和背景来展现意境、表达情感,这是老年作者比较容易把握的手法。
问:你们单位的新任老干部处处长与你不大熟悉,看了两万字的《大流歌》故事梗概,便断言你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申炎。这种感觉不少人都有,似乎不无道理。
答:严肃题材作品里的典型人物,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原型。申炎是那个年代年轻边防军人中的一分子,是多个原型复合的结果。应该说作者与申炎长时间同行过,申炎不等于作者。
问:征求意见稿和以后的几个版本,作者使用的都是户籍名。网上公示为什么改用笔名了?
答:使用本名上网公示的作品极其少见。筱路不是“跟潮”或招徕眼球的产物,是作协会员证上注册的笔名。
第一时间更新《大流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