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嘴边有贼耳(1)
坑道里一片漆黑,两男一女的声音相互呼叫、问候着。.
甫新怡四处摸索,找到了手电筒,打开。
申炎轻轻扒开水泥块,小心翼翼抚摸邹奋霍的腿,抱着他往坑道深处拖了几米,坐在地上喘气:“总算没砸死人,不知道前面的人砸着没有?”
甫新怡也来轻轻抚摸邹奋霍的腿,说:“好像没断,现在感觉怎么样?”
邹奋霍咬着牙说:“腿是水泥块撞了一下,没砸着。脚上砸了一下,没啥大事儿。甫老师冷了吧!蜡烛摔灭了,不灭也没有什么能烧的东西。”
甫新怡:“你们觉着闷吗?洞口堵死了,不通气了。”
申炎:“里面的空气本来就不流通,塌方前吹进来一些新鲜气。坑道很长,空间挺大,有点氧儿就憋不死人。别害怕!躺下歇着,少运动,短时间内问题不大。”
“怕?怕什么?老天让什么人一起死,那也是一种缘分,生不同床死同**嘛!”甫新怡在申炎身旁躺下,伸过手来。
两只手抓在一起,申炎说:“别悲悲切切的。仗还没打,老天不会让我们现在就死。一会儿小邹痛得轻点儿了,咱们可以到竖井下面去。那儿通气,我背他走。”
邹奋霍:“你可别背,呆一会儿我就能走了。”
申炎:“太冷是吧!现在冻比缺氧更危及生命。小邹还记得吗?我在阿勒山里与死神相会的时候,你和机要员用胸脯的体温救过我的命。小甫,咱们把手伸进小邹衣服里搓吧,三个人都能点儿热。”
*****************
坑道口外塌方处,马立看看洞口:“推土机越推堵得越严,弄不好还继续塌方。要是石头压着里边的人,一推就更糟了。”
袁永裕:“队长说这坑道肯定还有出口,不知在哪里——竖井!对头!扒开,找粗绳子。快、快!”
******************
阳光照耀下,一溜儿电柱像拉开距离的战士,站在一片林地边沿的绿草地上。上面的金属线闪闪光,出嗡嗡响声。
一个身穿三紧工作服、手持钐刀的人站在一棵电线杆子旁,焦急地瞅一眼二百米之外的公路,又把警惕的目光投向一千米宽的大江彼岸了望台。
一台吉普车开来,柳金栋、“通信桥”和申炎下了车。
“可疑物是怎么现的?”柳金栋问手持钐刀的工人。
工人手指地面一块与周围颜色稍有不同的草皮说:“为了防火,每年秋天都把电柱周围的荒草打一圈。今天现那儿的草皮有点儿黄,仔细瞅瞅有缝儿。撬开一看,下面有个黑匣子。”
申炎:“你们领导布置过检查窃听痕迹了吧?”
工人:“说了好几回。我们每次巡线,都检查有没有爬杆搭线的痕迹。‘老毛子’还能搞什么名堂,咱也想不出来呀!”
“是啊!你能第一个现目标,应该受奖。”申炎转头对柳金栋说:“副参谋长,不能排除有爆炸装置的可能,得后撤三十米。”
******************
“通信桥”和申炎来到稍微黄的草地旁,慢慢托起草皮土坯,露出一个子弹箱子大小、涂着黑漆的匣子。匣子里伸出一条黑胶线,伸进了旁边的草皮下。顺着黑线挖过去,两米之外又有一个较小的匣子。小匣子里又伸出一条比头丝稍粗、有透明被复层的淡黄色金属线,在草皮下伸向电柱。捋着细线来到电柱根部,细线不见了。
申炎拿来螺丝刀,围绕电柱根深划,细线被挑出来了。仔细一看,那细线是被什么利器轧进了木质电柱的表层里,一直通向电柱顶端。肉眼很难现。
“通信桥”拿来工人的脚扣子,爬上电柱。现那细线从绝缘瓷瓶的一个小孔里钻出来,与固定在瓷瓶上的电话线相接。他说:“原来的瓷瓶被特制品代替了。”
申炎挠着脑袋:“这条细线是不是传输话音电流的?话音进了小匣子,里面有录音设备?”
“通信桥”想了想:“引下话音来,这不错。搞录音,就得换录音带。这里地形开阔,经常换磁带既危险也不方便。小匣子没有别的输出线路,看来还是这条细线儿的事。”
申炎:“什么意思?它还当天线使?”
“通信桥”指着电话线路说:“上千公里的大天线,效果不更好吗?输入和输出频率不同,一线两频互不干扰。输出的很可能是特殊电波,一般电台收不到。对岸的专用接收设备选个合适位置——很可能是对面的了望台,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听通话内容。咱们军队和地方的通信载波都通过这条线,这就等于克格勃的耳朵伸进了中国党政军机关的嘴边。都说隔墙有耳,这是隔江有耳,我们的嘴边有贼耳啊。”
申炎疑惑了:“小匣子既是接收机又是射机,那大匣子是干什么用的?”
“电源,没错儿!”“通信桥”说得很肯定。
申炎:“你没学过排雷,往后靠。万一爆炸,别伤着两个人。”
“通信桥”挽起衣袖:“这是通信技术项目,你坷碜我呀?”
申炎投去敬重目光,退到十米之外卧倒。
“通信桥”轻轻打开大匣子,里面果然装满了单元电池和防潮剂。慢慢撬起匣子的一头,探头瞅一瞅。再撬起另一头,没有别的东西。接着又撬出小匣子,也没现其他设备。
坑道里一片漆黑,两男一女的声音相互呼叫、问候着。.
甫新怡四处摸索,找到了手电筒,打开。
申炎轻轻扒开水泥块,小心翼翼抚摸邹奋霍的腿,抱着他往坑道深处拖了几米,坐在地上喘气:“总算没砸死人,不知道前面的人砸着没有?”
甫新怡也来轻轻抚摸邹奋霍的腿,说:“好像没断,现在感觉怎么样?”
邹奋霍咬着牙说:“腿是水泥块撞了一下,没砸着。脚上砸了一下,没啥大事儿。甫老师冷了吧!蜡烛摔灭了,不灭也没有什么能烧的东西。”
甫新怡:“你们觉着闷吗?洞口堵死了,不通气了。”
申炎:“里面的空气本来就不流通,塌方前吹进来一些新鲜气。坑道很长,空间挺大,有点氧儿就憋不死人。别害怕!躺下歇着,少运动,短时间内问题不大。”
“怕?怕什么?老天让什么人一起死,那也是一种缘分,生不同床死同**嘛!”甫新怡在申炎身旁躺下,伸过手来。
两只手抓在一起,申炎说:“别悲悲切切的。仗还没打,老天不会让我们现在就死。一会儿小邹痛得轻点儿了,咱们可以到竖井下面去。那儿通气,我背他走。”
邹奋霍:“你可别背,呆一会儿我就能走了。”
申炎:“太冷是吧!现在冻比缺氧更危及生命。小邹还记得吗?我在阿勒山里与死神相会的时候,你和机要员用胸脯的体温救过我的命。小甫,咱们把手伸进小邹衣服里搓吧,三个人都能点儿热。”
*****************
坑道口外塌方处,马立看看洞口:“推土机越推堵得越严,弄不好还继续塌方。要是石头压着里边的人,一推就更糟了。”
袁永裕:“队长说这坑道肯定还有出口,不知在哪里——竖井!对头!扒开,找粗绳子。快、快!”
******************
阳光照耀下,一溜儿电柱像拉开距离的战士,站在一片林地边沿的绿草地上。上面的金属线闪闪光,出嗡嗡响声。
一个身穿三紧工作服、手持钐刀的人站在一棵电线杆子旁,焦急地瞅一眼二百米之外的公路,又把警惕的目光投向一千米宽的大江彼岸了望台。
一台吉普车开来,柳金栋、“通信桥”和申炎下了车。
“可疑物是怎么现的?”柳金栋问手持钐刀的工人。
工人手指地面一块与周围颜色稍有不同的草皮说:“为了防火,每年秋天都把电柱周围的荒草打一圈。今天现那儿的草皮有点儿黄,仔细瞅瞅有缝儿。撬开一看,下面有个黑匣子。”
申炎:“你们领导布置过检查窃听痕迹了吧?”
工人:“说了好几回。我们每次巡线,都检查有没有爬杆搭线的痕迹。‘老毛子’还能搞什么名堂,咱也想不出来呀!”
“是啊!你能第一个现目标,应该受奖。”申炎转头对柳金栋说:“副参谋长,不能排除有爆炸装置的可能,得后撤三十米。”
******************
“通信桥”和申炎来到稍微黄的草地旁,慢慢托起草皮土坯,露出一个子弹箱子大小、涂着黑漆的匣子。匣子里伸出一条黑胶线,伸进了旁边的草皮下。顺着黑线挖过去,两米之外又有一个较小的匣子。小匣子里又伸出一条比头丝稍粗、有透明被复层的淡黄色金属线,在草皮下伸向电柱。捋着细线来到电柱根部,细线不见了。
申炎拿来螺丝刀,围绕电柱根深划,细线被挑出来了。仔细一看,那细线是被什么利器轧进了木质电柱的表层里,一直通向电柱顶端。肉眼很难现。
“通信桥”拿来工人的脚扣子,爬上电柱。现那细线从绝缘瓷瓶的一个小孔里钻出来,与固定在瓷瓶上的电话线相接。他说:“原来的瓷瓶被特制品代替了。”
申炎挠着脑袋:“这条细线是不是传输话音电流的?话音进了小匣子,里面有录音设备?”
“通信桥”想了想:“引下话音来,这不错。搞录音,就得换录音带。这里地形开阔,经常换磁带既危险也不方便。小匣子没有别的输出线路,看来还是这条细线儿的事。”
申炎:“什么意思?它还当天线使?”
“通信桥”指着电话线路说:“上千公里的大天线,效果不更好吗?输入和输出频率不同,一线两频互不干扰。输出的很可能是特殊电波,一般电台收不到。对岸的专用接收设备选个合适位置——很可能是对面的了望台,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听通话内容。咱们军队和地方的通信载波都通过这条线,这就等于克格勃的耳朵伸进了中国党政军机关的嘴边。都说隔墙有耳,这是隔江有耳,我们的嘴边有贼耳啊。”
申炎疑惑了:“小匣子既是接收机又是射机,那大匣子是干什么用的?”
“电源,没错儿!”“通信桥”说得很肯定。
申炎:“你没学过排雷,往后靠。万一爆炸,别伤着两个人。”
“通信桥”挽起衣袖:“这是通信技术项目,你坷碜我呀?”
申炎投去敬重目光,退到十米之外卧倒。
“通信桥”轻轻打开大匣子,里面果然装满了单元电池和防潮剂。慢慢撬起匣子的一头,探头瞅一瞅。再撬起另一头,没有别的东西。接着又撬出小匣子,也没现其他设备。
第一时间更新《大流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