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中国古代军事家——尉缭,生卒年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姓失传,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著有《尉缭子》的兵书,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嬴政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嬴政为他安排的住处。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chūn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司马迁著《史记》,设有《李斯列传》,是现今研究李斯事迹的主要史料来源。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zhōng yāng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王绾:秦国的丞相。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代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王绾做丞相的过程中,没有很明显的成绩,但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冯劫:战国时期秦人,在秦始皇时曾任御史大夫。前208年,大将军冯劫与其父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联合向秦二世进谏,请求停建阿房宫及减省戍役以减轻民困。二世不从,命人把三人治罪,冯去疾与冯劫不愿受辱,皆自杀死,李斯后来也被处死。
冯去疾:秦朝时任右丞相。当时,李斯做的是左丞相。秦代尊左,李斯的名义上尊于冯去疾。自杀身亡。《史记》中只记了右丞相去疾,不言其姓。但根据汉书冯奉世传,他与冯劫都是冯亭(献上党导致长平之战)的后代,冯唐、冯奉世的先辈。
赵高: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气的宦官。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逼死始皇长子扶苏。秦二世即位后设计陷害李斯,并成为丞相。后派人杀死秦二世,不久后被秦王子婴所杀。
李由:上蔡人,秦相李斯之子,担任过三川郡守。后来天下大乱各地反秦义军不断,吴广统率义军,屡战屡胜,准备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阳。但是,义军在攻打荥阳时,遇到了李由所部秦军的顽抗,结果荥阳久攻不下,形成了胶着的状态,令义军吃尽苦头,加速了起义军内部的分化。后来项氏崛起,项梁在定陶大破秦军,命项羽、刘邦攻陷三川郡,李由率军与项羽激战于雍丘,虽奋勇力战义军,无奈项羽神勇,被项羽斩杀于万军之中。
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在洞庭湖地区至原楚国地域很多地区民间都有很多甘罗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顶礼膜拜,以求地域安宁;在这些地区,人们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请甘罗的神灵显灵治病,都会药到病除或得到明确的指点。
蔡泽:战国时燕国纲成(今河北怀安)人,善辩多智,游说诸侯,秦昭王拜为客卿,后代范雎为秦相,曾为秦王政出使于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夏无且:秦代始皇侍医,“荆轲刺秦王”一事之中的关键xìng人物。曾“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用他所捧的药袋朝荆轲掷去。)(荆轲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秦始皇),而被载《史记》之“刺客列传”。《战国策》上也有记载。
茅焦: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秦王政十年(前8),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因为嫪毐与太后行yín而杀嫪毐,并将太后迁居于雍,茅焦力谏秦王应迎太后以尽孝道,因此被秦王封为上卿。他最大的贡献是为秦始皇挣的一个好的名声。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会效益也是极大的。
王敖:战国后期说客,为秦国间谍,网罗情报、施展计谋。师从于尉僚。最著名就是王敖利用郭开瓦解赵国的故事,秦王给王敖四万金去赵国行贿施反间计,而王敖节省了三万金,“以一万金了郭开,以一郭开了赵”。(详见《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王敖反间杀李牧)
张苍:战国末期曾在荀子((约公元前313-前8年,名况,字卿)的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在秦朝时曾经当过御史。刘邦起义,他归顺了刘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他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汉高祖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汉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汉文帝后元元年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主要门生为是洛阳人贾谊(前200~前168年)。
昌平君:芈姓,熊氏,名启。《索隐》说为楚王负刍之弟,或曾任秦相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于郢陈,后作战不利,向江南败退,楚王负刍五年(前2年),秦军攻占楚都寿chūn,负刍被俘。昌平君在淮南被拥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秦军蒙武来攻,昌平君兵败自杀。楚国灭亡。
顿弱: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顿弱记录很少,事见战国策中。
姚贾:魏国人出身“世监门子”,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他的经历更是让人非议,乃至于韩非后来称其为“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在赵国受命联合楚,韩,魏攻秦,后来秦国使间,被赵国逐出境。他得到秦王嬴政的礼遇和赏识。当他奉命出使四国之时,始皇竟然“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这种待遇,有秦一代,并不多见。出使三年,大有成绩,秦王大悦,拜为上卿,封千户。
史禄:秦朝人。他构建灵渠,是创造,是发明,是中华民族一段古老的文明。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式运河,能翻岭,能爬坡,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把中原和岭南连接了起来,在水利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史禄,《史记》只间接地记载了“监御史名禄”。监御史是官职。他不姓史,也不姓监,只知道他史禄,史志习惯称他为史禄。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yù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魏辙(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阳泉君:本名芈宸,华阳夫人的弟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秦国的宣太后,穰侯和华阳君有血缘关系。在秦始皇的父亲异人立嫡过程中,作为中间人帮助吕不韦说动华阳夫人起过重要作用。
隗林:一称隗状。战国末期楚国人。秦王朝执政时就官至丞相高位。秦国统一中国后,隗林奉命与王绾共同主持统一度量衡事宜。秦始皇廿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隗林等十人从行,咸与始皇议功德于海上,立石于琅邪台下。
赵亥:秦伦侯建成侯
成:秦伦侯昌武侯
冯毋择:秦伦侯武信侯
王戊:秦卿
赵婴:秦五大夫
杨樛:秦五大夫
;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秦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