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卖点想好了,那么就得找个合适的门面。张天保找遍了丹阳城大街小巷,也没找着个合适的地儿。闹市里门面太贵,他这一百两银子还不够租金呢。僻远地方房租倒是便宜,可没有消费群。
最后经人介绍得知在华清巷里头拐进去,再拐进去,有个小门面招租。听说那个小门面以前也是位米商租来开米行的,可所处位置太偏,没经营两天就关门大吉了。
华清巷倒是丹阳城里比较繁华的一条巷子,巷子前面有好几家粮行米店,规模还挺大,全城近半的人都到这来卖米。也正是因为如此,那家小店才会在偏僻的巷子里里端开米行,满以为凭借华*巷的人气,能够经营下去,不想人们都只在苍前面几家大米行买米,根本不进巷子里面去。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些个米商们都拼命往前挤,虽然只相差一个铺位,可租金隔着好几倍呢。
招租的人听说张天保租房是用来开米行,摇着头好心地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前车之鉴,在这样的地方开米行是会血本无归的。
这个门面虽说不尽如人意,但比张天保看过的那些地方要好很多,虽然地利对于开门营业来说无比重要,但张天保相信凭借着人为的努力是可以消除这种不利因素的。他也有这个自信,毕竟自己有着超出这个时代数百年的商业理念,跟现在的商人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即使起点低一些,他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奋起直追,远远超出那些暂时领先的商人。
权衡良久,张天保谢绝了好心房东的提醒,决定就租下这个门面。在涉及房租问题时,这位好心的房东对于自己的利益却是寸步不让,而且告诉张天保,一次至少得交一年的房租。如果按照房东的要求,那么张天保这点钱还不够交房租,他当然不会答应,为了能保证手里头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张天保提出按月支付房租。
“那怎么行!我们丹阳城租房子都是这个样子,一年一收房租,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规矩。”房东坚决表示行规不容破坏。
什么行规不行规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张天保相信房东马上会把这坚定不移的行规当作臭鞋子一样扔掉。他当下就表示,分月付房租,他每个月可以多加二两银子。
房东心动了,心中算计了一番,一个月加二两银子,一年就增加了二十四两,相当于在原房租上增收了两成。虽然收房租时会有些麻烦,但得到的却远远更多。当下,他便点头同意了张天保的要求。
待房东点头同意了房价,准备签订契约的时候,张天保才提出需要房东多给他免费几天房租他当然有充足的理由——“我租房子是来做生意的,可搬进来之前,总得装修什么的,这段时间又不能做生意,当然不能算到我头上。”
房东无奈,虽然没有先例,看在每个月多收的二两银子份上,答应了张天保的要求,给他免去5天房租。
这方法本是张天保在一本指导人创业省钱的书中无意中看到的,没想到还能派上用声,看来还是多读些书有用呀。他本不愿在这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辎铢必较。
租房子之前,张天保就去宏兴米行找过汪客家了,说自己打算开一家粮店,本钱有限,想先小批量的从他这里批些大米。宏兴米行本来就是丹阳城里最大的大米批发商,他们主要面对的就是那些零售商。汪管家对张天保的要求自己是欢迎之至了。
店名张天保早已想好了,他翻遍了所有记得的商店、超市名称,觉得还是“家家乐”这个名字好,朗朗上口,好记、吉祥,跟那些记呀、斋呀的店名形成鲜明对比。
扣除房租,还有装修费用,以及买些必要的柜台、桌椅等家具,张天保发现钱紧巴巴的,便想让林家入伙,一块把大米生意做成,做大。其实在他心里,他是很愿意林家入伙的确,即使不缺本钱。一个多月相处下来,已经对这一家人生出了感情,愿意与他们共同富裕,有了他们的加入,张天保能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依靠,不再是孤伶伶的感觉。这便是家的感觉,不管你多强,都需要这种感情作后盾。
在入伙商量会议上,林家入伙意愿还是蛮大的,特别是林似兰,她对张天保可以说有一股盲目的信任。张天保这段时间住在“林记早点铺”,虽然没帮什么忙,却也出了不少好点子,把“林记”的生意搞得越来越红火。有一点林大用夫妇都还没完全弄明白:张天保只是改变了一句问话,却让他们店里茶叶蛋的销量翻了一番。这一坚定了林大用夫妇入伙的决心,他们想念张天保就是一个商业天才。
事情是这样的:张天保见“林记”所卖食物单一,便建议再卖些茶叶蛋,反正煮蛋也不费什么事,林母当即就开展了这项新业务。林似兰负责卖茶叶蛋,每天都能卖出百十来个,生意很不错。张天保却说这还不够,他告诉林似兰不要都问那些顾客要不要茶叶蛋。
“那我要怎么说?”林似兰满是疑惑地问,她知道张天保肯定有他的道理。
“你要问他们要一个还是两个茶叶蛋。”张天保信心十足地解释说,“你问顾客要不要,他们一般会回答要,或者回答不要。如果你问他们要一个还是两个,他们就会顺着你的问题,回答要一个,两个,还是几个。长久下来,这生意差距就出来了。”
林似兰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在她看来这两句问话也没有多大差别,能起多大用处呢?
最后经人介绍得知在华清巷里头拐进去,再拐进去,有个小门面招租。听说那个小门面以前也是位米商租来开米行的,可所处位置太偏,没经营两天就关门大吉了。
华清巷倒是丹阳城里比较繁华的一条巷子,巷子前面有好几家粮行米店,规模还挺大,全城近半的人都到这来卖米。也正是因为如此,那家小店才会在偏僻的巷子里里端开米行,满以为凭借华*巷的人气,能够经营下去,不想人们都只在苍前面几家大米行买米,根本不进巷子里面去。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些个米商们都拼命往前挤,虽然只相差一个铺位,可租金隔着好几倍呢。
招租的人听说张天保租房是用来开米行,摇着头好心地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前车之鉴,在这样的地方开米行是会血本无归的。
这个门面虽说不尽如人意,但比张天保看过的那些地方要好很多,虽然地利对于开门营业来说无比重要,但张天保相信凭借着人为的努力是可以消除这种不利因素的。他也有这个自信,毕竟自己有着超出这个时代数百年的商业理念,跟现在的商人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即使起点低一些,他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奋起直追,远远超出那些暂时领先的商人。
权衡良久,张天保谢绝了好心房东的提醒,决定就租下这个门面。在涉及房租问题时,这位好心的房东对于自己的利益却是寸步不让,而且告诉张天保,一次至少得交一年的房租。如果按照房东的要求,那么张天保这点钱还不够交房租,他当然不会答应,为了能保证手里头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张天保提出按月支付房租。
“那怎么行!我们丹阳城租房子都是这个样子,一年一收房租,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规矩。”房东坚决表示行规不容破坏。
什么行规不行规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张天保相信房东马上会把这坚定不移的行规当作臭鞋子一样扔掉。他当下就表示,分月付房租,他每个月可以多加二两银子。
房东心动了,心中算计了一番,一个月加二两银子,一年就增加了二十四两,相当于在原房租上增收了两成。虽然收房租时会有些麻烦,但得到的却远远更多。当下,他便点头同意了张天保的要求。
待房东点头同意了房价,准备签订契约的时候,张天保才提出需要房东多给他免费几天房租他当然有充足的理由——“我租房子是来做生意的,可搬进来之前,总得装修什么的,这段时间又不能做生意,当然不能算到我头上。”
房东无奈,虽然没有先例,看在每个月多收的二两银子份上,答应了张天保的要求,给他免去5天房租。
这方法本是张天保在一本指导人创业省钱的书中无意中看到的,没想到还能派上用声,看来还是多读些书有用呀。他本不愿在这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辎铢必较。
租房子之前,张天保就去宏兴米行找过汪客家了,说自己打算开一家粮店,本钱有限,想先小批量的从他这里批些大米。宏兴米行本来就是丹阳城里最大的大米批发商,他们主要面对的就是那些零售商。汪管家对张天保的要求自己是欢迎之至了。
店名张天保早已想好了,他翻遍了所有记得的商店、超市名称,觉得还是“家家乐”这个名字好,朗朗上口,好记、吉祥,跟那些记呀、斋呀的店名形成鲜明对比。
扣除房租,还有装修费用,以及买些必要的柜台、桌椅等家具,张天保发现钱紧巴巴的,便想让林家入伙,一块把大米生意做成,做大。其实在他心里,他是很愿意林家入伙的确,即使不缺本钱。一个多月相处下来,已经对这一家人生出了感情,愿意与他们共同富裕,有了他们的加入,张天保能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依靠,不再是孤伶伶的感觉。这便是家的感觉,不管你多强,都需要这种感情作后盾。
在入伙商量会议上,林家入伙意愿还是蛮大的,特别是林似兰,她对张天保可以说有一股盲目的信任。张天保这段时间住在“林记早点铺”,虽然没帮什么忙,却也出了不少好点子,把“林记”的生意搞得越来越红火。有一点林大用夫妇都还没完全弄明白:张天保只是改变了一句问话,却让他们店里茶叶蛋的销量翻了一番。这一坚定了林大用夫妇入伙的决心,他们想念张天保就是一个商业天才。
事情是这样的:张天保见“林记”所卖食物单一,便建议再卖些茶叶蛋,反正煮蛋也不费什么事,林母当即就开展了这项新业务。林似兰负责卖茶叶蛋,每天都能卖出百十来个,生意很不错。张天保却说这还不够,他告诉林似兰不要都问那些顾客要不要茶叶蛋。
“那我要怎么说?”林似兰满是疑惑地问,她知道张天保肯定有他的道理。
“你要问他们要一个还是两个茶叶蛋。”张天保信心十足地解释说,“你问顾客要不要,他们一般会回答要,或者回答不要。如果你问他们要一个还是两个,他们就会顺着你的问题,回答要一个,两个,还是几个。长久下来,这生意差距就出来了。”
林似兰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在她看来这两句问话也没有多大差别,能起多大用处呢?
第一时间更新《商贾逸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