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章胜而不美,丧礼处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战争,是一种不吉利的东西。连普通人都常常会厌恶它,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停留于其中。有身份和修养的君子,其起居崇尚安静,其参战崇尚行动,所以,战争并非君子喜爱的东西。

像这种不吉利的东西,万不得已才能使用它。不动声sè,这是最好的。就算胜利了,也不应该高兴。那些喜欢胜利的人,就是喜欢杀人了。那些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喜庆之事崇尚安静,凶险之事崇尚行动。副将常常埋伏于安静之地,主将则常常出现在于厮杀之中。

谈到战争时,要以举办丧礼的心态对待它。杀伤敌人太多,要以悲哀的心态为他们哭泣。战争胜利后,依然要以举办丧礼的心态对待它。

简释:

越是找刺激,就越是无聊。整rì纵情声sè,还会受人鄙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战争才是最强大,最持久的刺激。不仅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一种伟大的成就感,还能获得社会的称赞,留下雄才伟略的美名,所以,君王是很容易痴迷于战争的。正因如此,老子只好再讲一章,给君王们再泼一瓢冷水。

1、人民不喜欢杀人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面对死难的亲友和同胞,心中充满了死亡的yīn影,心情沉痛无比,所以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一旦到了动刀动枪的地步,感情和道理就荡然无存了。双方咬牙切齿,怒目而视,这绝对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少数好战分子,一般人都是讨厌这种血腥的生活方式的。至于那些无知无yù的有道之士,就更不会喜欢这种事情了。就算逼不得已而举刀自卫,有道者也会尽快地丢弃之,所以说“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君子是少思寡yù的。在rì常生活中,在融洽而和谐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不想与人争名夺利。像安静的左手一样,常常安静地站在人们的背后。然而,君子也是坚守道义的。在战场上,在残忍而狡诈的生死搏杀中,他们不会贪生怕死。像爱动的右手一样,常常勇敢地站在人们的前面。然而,君子是不会喜欢这种无情无理的行为的,所以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贵”,推崇。

2、喜欢杀人者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有道之士和君子,除了极少数变态,大都是讨厌杀人的,其杀人行为都是逼于无奈的,所以说:“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就算胜利了,也不过是庆幸自己还能活着而已。面对满身的伤口和残疾,尤其是死难的亲友,心情实在是有点低落,最多也只是平静,所以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若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模样,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是怎么杀人的,杀得又是多么的快活,那就是喜欢杀人了。以杀人为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在他的眼中,所谓人类,恐怕连猪狗都不如了,甚至和讨厌的垃圾一样了,非得除之而后快。如此厌恶自己的同类,别人自然是不喜欢与之相处的,他就被孤立了。

一个变态的杀人狂魔,或一个孤立的,讨厌人类的人,如果以杀人为志向,就会遭到全天下的捕杀,如果以世俗的某种事业为志向,就找不到几个盟友,也得不到多少帮助。其志向是难以成功的,是走不远的,所以说:“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并没有说这种人的志向完全不能得逞,只是很小而已,由此可知,老子说话是非常冷静的,也是力求准确的。在阅读《道德经》时,我们要尽量避免自身情绪的影响,否则是很容易误会老子的意思的。

3、战争乃凶险之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吉庆的事情可以简单而平淡地处理,甚至可以不予理会。对于陶醉在幸福之中的人来说,这是可以接受的,反正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损失。高兴过头了,反而令人嫉妒,可能惹下不必要的麻烦。凶险的事情则必须紧张而严肃地对待,甚至必须放下所有的事情来专门解决之。万一处理不好,后果将非常严重。如前所言,“尚左”即是静下去,“尚右”即是动起来。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偏将军是辅佐和听命于上将军的,前者要安静地等待命令,后者要不停地发号施令,所以前者“尚左”,后者“尚右”。偏将军是上将军的棋子,在上将军的全盘谋划下,可以静悄悄地埋伏于不起眼的地方,等待着进攻的命令,再发出致命的一击,所以“偏将军居左”。兵凶战危,军情瞬息万变,指挥者必须尽可能坚守在军情转变最快,或者最关键地点。以便尽快把握第一手情报,做出正确而及时的决断,所以“上将军居右”。在冷兵器时代,将是军之魂,也是军之胆,他必须常常站在最危险的地方。

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将“尚右”和“居右”连贯起来,老子是在jǐng告君王,首先,战争乃“凶事”,是必须严肃对待的,是必须放下所有的工作,集合所有的人才,然后慎重讨论的。其次,作为战争的发动者,甚至是御驾亲征的现场指挥者,野心勃勃的君王啊,作为实际上的“上将军”,你有勇气身临险境吗?

如果没有做好这两手准备,那就太过儿戏了。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反之,如果群臣皆言要战,百姓也群起响应,若君王没有更高明的见解,那就战吧。众志成城,不战是耻,虽败犹荣。

4、以悲哀面对战争的三个阶段

身为军人,杀人越多,功勋越大,他将成为家族的骄傲和民族的英雄,所以,他们是可以快乐地谈论杀人之事的,是可以炫耀自己的杀人技巧的。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杀人,为什么呢?首先,他喜欢的是战功所代表的财富和荣誉,以及为祖国伸张正义的自豪感和畅快感。其次,他觉得自己杀的根本就不是人。

假如战争是非正义的,甚至连自己的亲友和同胞都不认同,假如对方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那么,谁能够以杀人为荣?谁能够体会到杀人的自豪感和畅快感呢?古人能够如此,是因为其文化中是不将异族当做人的。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古人甚至不将贫贱者当做人。“乐杀人”而没有成为千夫所指的变态,其奥义就在于不把人当人,而是将之视为鱼肉、猪狗和虎狼。

老子不是这样看待异族或平民的,因为他是圣人,是众生平等的,所以在面对战争时,他根本就高兴不起来。现在,他想以这种思想劝诫君王。“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谈到即将到来的战争,就像在谈论一场丧事。谈到正在被我们杀戮的那些敌人,我们留下了同情的眼泪。胜利终于到来了,面对双方的伤亡名单,面对一片片染满血污的废墟,我们举行了沉痛的丧礼,以祭奠双方的亡灵。

很显然,至今为止,能够像老子这样想的人,依然很少。但是,人人都可以不听老子的教导,君王却是必须听的。

首先,君王能够不将异族和平民当做人,就能将所有人不当人,那就悲剧了。

其次,君王一旦像将士一样地“乐杀人”,国内的人杀起来太容易,感觉不过瘾,就一定会杀到国外去的,那就疯狂了。

第三,垃圾杀垃圾,虎狼杀虎狼,战功再大,依然是垃圾和虎狼。君王不仅会懒得奖赏,甚至会顺手杀了,以绝后患的,那就冤枉了。

第四,由于身份的原因,君王的信息更全面,眼界也可以更长远,其个人决策有可能更加正确,更加英明。如果君王像臣民一般好战,就失去了其身份优势,就可能打一场原本可以不打的战争,那就可惜了。

前面说过,臣民皆可有为,君王则必须无为。一个超然物外,遵循大道和国法的君王,就像默默无闻的天地一样,那才是明君的气象,万民的福祉。

第一时间更新《道德启示录》最新章节。

架空历史相关阅读More+

三国之薛仁贵称霸天下

电力大唐

千年棋盘

史上最强夫子

才女三国之玲珑羽

刺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