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战胜冤屈才能回归本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弯曲才能成圆,受冤才能正直。坑小易于灌满,yù小易于神新。求少就会成功,求多就会迷惑。正因如此,圣人保持混一而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不只是关注自己,所以智慧通达。不只是肯定自己,所以事实清晰。不只是夸赞自己,所以事业成功。不只是看重自己,所以前三个方面都能取得进步。就因为放弃了争斗,所以天下间无人能够与他争斗。
古人所说的“弯曲才能成圆”,难道是空话吗!果真圆满了,就回归于我们的本心了。
简释:
修道者可以隐居深山,行道者则必须深入人海。“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chūn登台。”人间是如此的迷人,一不小心就会沉溺进去,所以行道者必须守住自己的本心。果能始终“而贵食母”,无论买菜做饭,逛街上班,都保持一种抱一和玄览的境界,就能进入上章所说的境界了。
然后,守住本心是很难的。“而我独顽似鄙”,被人当成了乡巴佬,说明行道者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方方面面都不如人,阿谀者是没有的,蔑视者却多得很,行道者该如何处理呢?
1、“曲则全”至“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则全,枉则直。”就像一根树枝,弯曲它,就能构成一个圆圈。人则正好相反,他本来就是弯曲的,甚至自成一个圆圈。将人的圆圈扯开,冤枉他,打压他,让他反向弯曲,他就变得正直了。前者变直为圆,后者变圆为直,这就是外来压力的正面意义,所以,不要一不如意,就只知道抱怨。
万物的特xìng都比较单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刚就是刚,柔就是柔,太直了,所以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圆满地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将树木弯曲成轮子,我们就有车子用了。再如将棉纺成丝,将丝织成布,再将布剪裁成衣,我们才有衣服穿。
人则不然,其心思太复杂,太弯曲了。五sè和五味,再加上五音和驰骋牧猎,心思在各种诱惑间转来转去,画出一条条曲线,然后再想出一堆弯弯绕绕的主意去追逐它们。对于人来说,专心于一件事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不够“直”。
当我们侥幸专心于一件事时,却又同时喜欢非议和责难其它的事。比如特别爱好美食,就找出一堆的科学理由来证明美食的好处,然后创立一种美食哲学和美食宗教,并且打起美食主义的大旗,认为美食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美食主义就是唯一正确的真理。这种自成一家,却又盲目排外的行为,就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圆圈里,再也找不到半点的“直”了。
“直”,正直,公正。样样都喜欢,就缺乏稳定的立场。只喜欢一样,立场倒是坚定了,却又一叶障目,孤芳自赏。要么是非不明,要么自以为是,二者都做不到公正和正直。万物各有其美,我只喜爱梅花,我的是非就清楚了。我肯定梅花之美,同时又尊重万物之美,我并不排斥其它的是非。当众人要我来评价是非时,若是梅花之事,即以梅花之是非应对,若是万物之事,即以万物之是非应对,若并无确定之事,即劝之以和为贵。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就事论事,然后才能正直和公正。
“曲则全”并非委曲求全。人都是有自尊的。忍气吞声,以求保全生命、财产和名誉,自尊被伤得太狠了,其结果必然是破坏xìng的,并不值得称道和效仿。“曲”是一种外来的压力,而不是自我扭曲。利用外来的压力磨练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才是“曲则全”。
将挫折当做一种磨练,毫无委屈之感。任他如何冤屈我,我只以一条直心,笔直地闯过去。就像真金喜爱烈火,雄鹰不畏暴雨一样,积极和乐观地应对各种挑战,在战斗中发现自身的各种毛病并消除之。果能如此,心理将越来越健全,见识将越来越全面,这才是“曲则全”。
对于树枝来说,弯曲才能圆满。对于人来说,正直才能圆满。第十六章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没有偏见和偏爱才能宽容,然后才能为人正直,处事公正,然后才能成就一切学问和事业,达到包容与成就万物的苍天境界。如何消除偏见和偏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在外来的压力之下,才能学会尊重别人,所以说“曲则全”。
“洼则盈,敝则新。”小小的yù望是很容易满足的,就像小小的水洼很容易填满一样。yù望小了,知足常乐了,衣衫破旧也毫不在意,jīng神境界才能rì新月异,获得不断地提升。“少则得,多则惑。”想要的东西很少,就容易获得。反之,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就不知道该追逐哪一个了,就会犹豫不决,充满迷惑。
这两句都是用来说明“曲则全,枉则直”的。yù望越大越多,就越受不得冤屈。一旦受到冤屈,有本事的就会立刻产生激烈的反弹,没有本事的就会寄希望于将来的报复。无论如何,其修养都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其胸怀依然还是那么大。反之,如果寡yù了,想要的很少了,冤屈感就淡化到几乎不存在了,自尊心也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反倒会觉得那些人很可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连礼义廉耻都不要了,活得简直不像个人了。
看遍滚滚红尘,这种不要脸的人还真是不少啊。在含冤受辱之中,行道者反而获得了一种荣耀感和崇高感。其超然物外的心境将越发坚定,其慈悲救世的情怀将越发温柔,其处事做人的态度将越发正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是对前面那些话的总结。
式:格式,规格,榜样。经历过一次次冤屈,yù望越来越淡,见识越来越透。心地始终空明一片,“抱一”的境界将越来越扎实。因为“抱一”,圣人领悟了宇宙的真相,成就了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所以,圣人的行为方式足以成为所有人的最佳榜样,其思想观念足以成为所有人的最高标准。
释迦牟尼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是成就一切志向的必要条件。行道者专一于大道,他是无知无yù的。我们专一于世俗的某种东西,就必须少思寡yù。二者都必须“曲则全”。
2、“不自见”至“莫能与之争”
这是对“曲则全”的正面说明。如果彻底做到了以下几点,就能达到最全的抱一境界了。
“不自见,故明。”世间的道理全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是,一旦牵扯到了自身的利益和立场,人们就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至于别人的利益和立场,就视而不见了。“自见”,只看见自己。如果能够同时关注和尊重一下别人,道理将越辩越明。
“不自是,故彰。”之所以一发生争执就本能地为自己辩护,从认识上说,是因为自以为是,即过度自负,总以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自是”,只肯定自己。如果能够谦虚一点,听听别人看到的情况,事情的真相将会更加清晰。“彰”,明显,清晰,如yù盖弥彰。
“不自伐,故有功。”之所以本能地为自己辩护,并且自以为是,从yù望上说,是想夸耀自己的功绩,同时贬低别人的功劳。“自伐”,只夸耀自己。“自伐”的行为显然是不得人心的,敌人将越来越多。只有肯定别人的功劳,朋友多了,才能创造更大的事业。
“不自矜,故长。”之所以“自见”、“自是”和“自伐”,是因为太看重自己,根本不懂得尊重别人。“矜”,推崇与重视,如“矜贵”(推崇身份),“矜持”(重视节cāo),所以,“自矜”就是只看重自己,即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能够看重一下别人,智慧将越来越“明”,真相将越来越“彰”,功业将越来越大,所以是“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为立场而争,不为观念而争,也不为功劳而争,总之,大家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只是想搞清事情的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是斗争,而是合作。就常人的团队来说,假如其成员都能如此,自然是无往而不胜的。
就行道者个人来说,他是无知无yù的,是超然于生死之外的。常人也许能够杀死他,却无法挑起其斗争的情绪,这是争不起来。如果他获得了传说中的神通,或者像孔子那样收了几千个满身肌肉的小弟,常人就争不过他,也不敢跟他争了。
3、“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只是一个比喻,讲的是外力压迫下的正面效果。如前所言,人应该求直,而不能求全。果真“直”了,人生也就“全”了。结合前面的两段文字,将“曲则全”的道理再啰嗦一下。
常人大多是“自矜”的,因而也是“自见”、“自是”和“自伐”的。在外来的压力下,我们懂得尊重别人了,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尊重别人的yù望,就意味着减少和降低自己的yù望。yù望淡了,花花肠子少了,心地也就直了。释迦摩尼说:“直心是道场。”就常人而言,就能够专心于自己喜爱的事业了。尽心尽力了,智慧与功业都达到了此生的顶峰,就没有什么遗憾和悔恨了,此生也就圆满了。就行道者而言,一旦成长为与天同寿的圣人,那就更加圆满了。
“诚”,诚实,即老老实实地按照“曲则全”的道理去做。“全而归之”,即全部的心思都回归于自己的本心了,回到强化自身的努力之中了。与之相反的是委曲求全,其心思一直都在盯着那些仇人,每天都在琢磨着怎么将尊严找回来。
“诚全,而归之。”这样断句也行。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彼此尊重,这是一种“全”。将他人的智慧、经验和功劳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也是一种“全”。果真做到了,不再与人争斗了,就能就事论事了,就能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事了,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心了。
“而贵食母”,此心乃一切生命之母。一切言语都是由它创造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它的指挥下进行的。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弯曲才能成圆,受冤才能正直。坑小易于灌满,yù小易于神新。求少就会成功,求多就会迷惑。正因如此,圣人保持混一而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不只是关注自己,所以智慧通达。不只是肯定自己,所以事实清晰。不只是夸赞自己,所以事业成功。不只是看重自己,所以前三个方面都能取得进步。就因为放弃了争斗,所以天下间无人能够与他争斗。
古人所说的“弯曲才能成圆”,难道是空话吗!果真圆满了,就回归于我们的本心了。
简释:
修道者可以隐居深山,行道者则必须深入人海。“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chūn登台。”人间是如此的迷人,一不小心就会沉溺进去,所以行道者必须守住自己的本心。果能始终“而贵食母”,无论买菜做饭,逛街上班,都保持一种抱一和玄览的境界,就能进入上章所说的境界了。
然后,守住本心是很难的。“而我独顽似鄙”,被人当成了乡巴佬,说明行道者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方方面面都不如人,阿谀者是没有的,蔑视者却多得很,行道者该如何处理呢?
1、“曲则全”至“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则全,枉则直。”就像一根树枝,弯曲它,就能构成一个圆圈。人则正好相反,他本来就是弯曲的,甚至自成一个圆圈。将人的圆圈扯开,冤枉他,打压他,让他反向弯曲,他就变得正直了。前者变直为圆,后者变圆为直,这就是外来压力的正面意义,所以,不要一不如意,就只知道抱怨。
万物的特xìng都比较单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刚就是刚,柔就是柔,太直了,所以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圆满地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将树木弯曲成轮子,我们就有车子用了。再如将棉纺成丝,将丝织成布,再将布剪裁成衣,我们才有衣服穿。
人则不然,其心思太复杂,太弯曲了。五sè和五味,再加上五音和驰骋牧猎,心思在各种诱惑间转来转去,画出一条条曲线,然后再想出一堆弯弯绕绕的主意去追逐它们。对于人来说,专心于一件事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不够“直”。
当我们侥幸专心于一件事时,却又同时喜欢非议和责难其它的事。比如特别爱好美食,就找出一堆的科学理由来证明美食的好处,然后创立一种美食哲学和美食宗教,并且打起美食主义的大旗,认为美食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美食主义就是唯一正确的真理。这种自成一家,却又盲目排外的行为,就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圆圈里,再也找不到半点的“直”了。
“直”,正直,公正。样样都喜欢,就缺乏稳定的立场。只喜欢一样,立场倒是坚定了,却又一叶障目,孤芳自赏。要么是非不明,要么自以为是,二者都做不到公正和正直。万物各有其美,我只喜爱梅花,我的是非就清楚了。我肯定梅花之美,同时又尊重万物之美,我并不排斥其它的是非。当众人要我来评价是非时,若是梅花之事,即以梅花之是非应对,若是万物之事,即以万物之是非应对,若并无确定之事,即劝之以和为贵。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就事论事,然后才能正直和公正。
“曲则全”并非委曲求全。人都是有自尊的。忍气吞声,以求保全生命、财产和名誉,自尊被伤得太狠了,其结果必然是破坏xìng的,并不值得称道和效仿。“曲”是一种外来的压力,而不是自我扭曲。利用外来的压力磨练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才是“曲则全”。
将挫折当做一种磨练,毫无委屈之感。任他如何冤屈我,我只以一条直心,笔直地闯过去。就像真金喜爱烈火,雄鹰不畏暴雨一样,积极和乐观地应对各种挑战,在战斗中发现自身的各种毛病并消除之。果能如此,心理将越来越健全,见识将越来越全面,这才是“曲则全”。
对于树枝来说,弯曲才能圆满。对于人来说,正直才能圆满。第十六章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没有偏见和偏爱才能宽容,然后才能为人正直,处事公正,然后才能成就一切学问和事业,达到包容与成就万物的苍天境界。如何消除偏见和偏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在外来的压力之下,才能学会尊重别人,所以说“曲则全”。
“洼则盈,敝则新。”小小的yù望是很容易满足的,就像小小的水洼很容易填满一样。yù望小了,知足常乐了,衣衫破旧也毫不在意,jīng神境界才能rì新月异,获得不断地提升。“少则得,多则惑。”想要的东西很少,就容易获得。反之,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就不知道该追逐哪一个了,就会犹豫不决,充满迷惑。
这两句都是用来说明“曲则全,枉则直”的。yù望越大越多,就越受不得冤屈。一旦受到冤屈,有本事的就会立刻产生激烈的反弹,没有本事的就会寄希望于将来的报复。无论如何,其修养都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其胸怀依然还是那么大。反之,如果寡yù了,想要的很少了,冤屈感就淡化到几乎不存在了,自尊心也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反倒会觉得那些人很可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连礼义廉耻都不要了,活得简直不像个人了。
看遍滚滚红尘,这种不要脸的人还真是不少啊。在含冤受辱之中,行道者反而获得了一种荣耀感和崇高感。其超然物外的心境将越发坚定,其慈悲救世的情怀将越发温柔,其处事做人的态度将越发正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是对前面那些话的总结。
式:格式,规格,榜样。经历过一次次冤屈,yù望越来越淡,见识越来越透。心地始终空明一片,“抱一”的境界将越来越扎实。因为“抱一”,圣人领悟了宇宙的真相,成就了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所以,圣人的行为方式足以成为所有人的最佳榜样,其思想观念足以成为所有人的最高标准。
释迦牟尼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是成就一切志向的必要条件。行道者专一于大道,他是无知无yù的。我们专一于世俗的某种东西,就必须少思寡yù。二者都必须“曲则全”。
2、“不自见”至“莫能与之争”
这是对“曲则全”的正面说明。如果彻底做到了以下几点,就能达到最全的抱一境界了。
“不自见,故明。”世间的道理全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是,一旦牵扯到了自身的利益和立场,人们就会本能地为自己辩护。至于别人的利益和立场,就视而不见了。“自见”,只看见自己。如果能够同时关注和尊重一下别人,道理将越辩越明。
“不自是,故彰。”之所以一发生争执就本能地为自己辩护,从认识上说,是因为自以为是,即过度自负,总以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自是”,只肯定自己。如果能够谦虚一点,听听别人看到的情况,事情的真相将会更加清晰。“彰”,明显,清晰,如yù盖弥彰。
“不自伐,故有功。”之所以本能地为自己辩护,并且自以为是,从yù望上说,是想夸耀自己的功绩,同时贬低别人的功劳。“自伐”,只夸耀自己。“自伐”的行为显然是不得人心的,敌人将越来越多。只有肯定别人的功劳,朋友多了,才能创造更大的事业。
“不自矜,故长。”之所以“自见”、“自是”和“自伐”,是因为太看重自己,根本不懂得尊重别人。“矜”,推崇与重视,如“矜贵”(推崇身份),“矜持”(重视节cāo),所以,“自矜”就是只看重自己,即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能够看重一下别人,智慧将越来越“明”,真相将越来越“彰”,功业将越来越大,所以是“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为立场而争,不为观念而争,也不为功劳而争,总之,大家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只是想搞清事情的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是斗争,而是合作。就常人的团队来说,假如其成员都能如此,自然是无往而不胜的。
就行道者个人来说,他是无知无yù的,是超然于生死之外的。常人也许能够杀死他,却无法挑起其斗争的情绪,这是争不起来。如果他获得了传说中的神通,或者像孔子那样收了几千个满身肌肉的小弟,常人就争不过他,也不敢跟他争了。
3、“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只是一个比喻,讲的是外力压迫下的正面效果。如前所言,人应该求直,而不能求全。果真“直”了,人生也就“全”了。结合前面的两段文字,将“曲则全”的道理再啰嗦一下。
常人大多是“自矜”的,因而也是“自见”、“自是”和“自伐”的。在外来的压力下,我们懂得尊重别人了,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尊重别人的yù望,就意味着减少和降低自己的yù望。yù望淡了,花花肠子少了,心地也就直了。释迦摩尼说:“直心是道场。”就常人而言,就能够专心于自己喜爱的事业了。尽心尽力了,智慧与功业都达到了此生的顶峰,就没有什么遗憾和悔恨了,此生也就圆满了。就行道者而言,一旦成长为与天同寿的圣人,那就更加圆满了。
“诚”,诚实,即老老实实地按照“曲则全”的道理去做。“全而归之”,即全部的心思都回归于自己的本心了,回到强化自身的努力之中了。与之相反的是委曲求全,其心思一直都在盯着那些仇人,每天都在琢磨着怎么将尊严找回来。
“诚全,而归之。”这样断句也行。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彼此尊重,这是一种“全”。将他人的智慧、经验和功劳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也是一种“全”。果真做到了,不再与人争斗了,就能就事论事了,就能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事了,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心了。
“而贵食母”,此心乃一切生命之母。一切言语都是由它创造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它的指挥下进行的。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
第一时间更新《道德启示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