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处下之道
第二十章回归本心的人生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chūn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超越了所学,就没有忧虑。蔑视与阿谀,二者的差距有多大呢?得意与厌恶,二者的差距该如何形容呢?人们所畏惧的,也不能不畏惧。
如同荒原一样啊,那是没有尽头的吧!大家熙熙攘攘,好像享受神圣的宴席,好像登临chūn天的亭台。只有我停泊于止境之中,就像婴儿还没有长成孩子时一样。憔悴疲惫啊,好像没有归宿的地方。大家的归宿都有很多,惟独我好像被遗弃了。我的心地就像一个非常愚昧的人吧。浑浑沌沌啊!世俗之人都头脑清醒,惟独我是一副心志迷糊的模样。世俗之人明察秋毫,惟独我一副沉闷无知的模样。
我心之波动起伏,像大海般空阔无际。我心之飘忽来去,像飂风般没有什么可以系住它。大家都有其见识,惟独我愚蠢得像个乡巴佬似的。唯独我与众不同,推崇的是以元神作为养料。
简释:
1、“绝学无忧”至“不可不畏”
绝:超越。《庄子·逍遥游》:“绝云气,负青天。”又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人之所学,都来自于眼前的玄。通玄之后,发现所有的学问都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所以要“绝学”。也就是超然于所有学问之上,既能够适当地运用它,又不会始终执着于它,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执着于眼前的玄的人是难以做到“绝学”的。即使是杰出的科学家,也很难做到这一点,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执。万象本空,人生如梦,梦中的真理又何必固执呢?所以,行道者做到了真正的“绝学”。同样的道理,梦中的烦恼和忧愁也不必放在心上,所以“无忧”。
人比人,气死人。人间最大的烦恼都是从人与人的比较中产生的。
蔑视者满脸不屑地说:“喂!”献媚者满脸堆笑地说:“啊!”如果我们心存比较,前者就会令我们心情不爽,感觉被小瞧了,后者则会令我们心怀得意,感觉被高看了。越是在乎身份的高下,两种情绪反应的差距就会越大。
如果我们超然于比较之外,根本没有尊卑、贫富和贤愚等对立的观念,对于无端的蔑视,我们只会觉得这人缺乏礼貌,对于过分的献媚,我们只会觉得这人别有用心,总之,我们的将会主动地去评价别人的修养,而不是被动地被别人左右了情绪。
“绝学无忧”者不了解常人的反应怎么会那么大?于是问道:“相去几何?”你们的两种情绪反差到底有多大?或者问:“相去何若?”两种情绪的差距是不是像天地之间那么大?别在意世人的评价与态度,别因为他人的侮辱与献媚而影响了自己的清静,这就是老子对于身居下位的行道者的教导。
立身处世,可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和态度,但是,也不能什么都不在乎。如果将不在乎推到了极端,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了,那就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了。一切都是大道的显现。遵守人间公认的规则,比如天地的规律,国家的法律,朋友的友情,以及职业道德等等,也就是合道,所以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荒兮”至“而我独顽似鄙”
这段文字是具体说明行道者与常人的差别,以解释“绝学无忧”的行道境界。
第一,多yù与无yù,孤独的行道者。
常人将世俗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神圣,并且对之充满了渴望。当他们从事于世俗的事业时,就像在祭祀结束之后,正在分享祭品一样,态度非常的虔诚、认真和慎重。当其事业成功之时,就像在亭台之上观赏chūn天的美景一样,心情非常的愉悦。这种人非常之多。他们来来往往,遍布于人间的每个角落,就像荒原一样没有尽头。
在这种背景下,行道者显得异常的孤独。就像灵智未开的婴儿一样,好像不明白人们在忙着什么,其心灵处于一种宁静不动的状态。“未兆”,没有征兆,思想和情绪还没有显现出来,即心灵尚处于宁静之中。“未孩”,没有变成懂事的孩子。
第二、多志与无志,疲惫的行道者
行道者追求的东西在红尘之外,常人的追求在红尘之中。在常人看来,行道者似乎没有任何的追求,所以是“若无所归”。“归”,指心灵的归宿,即志向。红尘中可爱之物无数,常人的追求太多了,简直忙不过来,所以是“有余”。行道者一无所求,不参与人间的任何追求,好像被世俗抛弃和遗忘了。事实上,行道者在红尘中是有追求,有收获的,那就是道行的增长,境界的提升,世俗并没有真的抛弃和遗忘他,所以是“若遗”。
对于人间的事业,行道者总是提不起jīng神,表现得很消极,一副很疲惫,很颓废的模样,所以是“儽儽兮”。“儽”,累。与之相反的是,常人则是兴致勃勃,积极主动的,一副jīng力充沛,jīng神焕发的模样。
第三,多智与无智,愚笨的行道者
就像买菜一样,常人看重世俗的得失,生怕上当了,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像rì月一样“昭昭”。如果对方想玩秤,想以次充好,想恶意抬价,常人也会明察秋毫,揭穿他的伎俩,像明镜一样“察察”。行道者则不然,他不在乎上当受骗,心思根本不在这里,像黄昏一样“昏昏”。就算明知道上当受骗了,也闭口不言,像哑巴一样“闷闷”。在常人看来,这个人实在是太愚蠢了,所以是“愚人之心也哉!”
3、“澹兮”到“而贵食母”
这是对常人之看法的回应。
“澹兮,其若海。”常人盯着眼前的东西,心眼较小。行道者玄览万物,像大海一般浩瀚起伏,这是回应“如婴儿之未孩”。“澹”,浩瀚,如曹cāo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飂兮,若无止。”常人被那些追求的东西绑住了,止步于一方狭窄的天地。行道者无所执着,顺道而行,像飓风一样,不会止步于任何地方,这是回应“若无所归”。“飂”,飓风。《吕氏chūn秋·有始》:“西方曰飂风。”
“众人皆有以”,常人做事始终有一个依据,比如不吃亏就是买菜时的依据。“以”,依靠,依据。即常人的行为具有鲜明的目的xìng。“而我独顽似鄙”,行道者却冥顽不灵,像一个刚刚进城的乡巴佬似的,因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鄙”,周代的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五百家为鄙。《左传》中又指郊野之地,也就是乡下。可能是因为古代的城里人也看不起乡下人吧,所以就演变出了庸俗、轻视等含义。借用一个今天流行的说法,就是乡巴佬。
乡巴佬进城,什么都不懂。不想吃亏,却不知如何才算不吃亏。明知道吃亏了,也说不过城里人。这是没有“以”,即缺乏心理的依仗。行道者入世,不在乎吃亏,吃亏了也不争辩,表面上与乡巴佬相似,其实并不相同。
“食母”,求食于母。“母”,现象世界即整个人间的根源,指玄牝,即元神。行道者不为世俗所惑,坚守本心,维护着抱一和玄览的境界,这才是他与常人的言行大相径庭的原因所在。“母”,不能解说成大道。玄是元神的产物,并非大道的产物。大道并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一切现象都是人为的。
第二十章回归本心的人生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chūn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超越了所学,就没有忧虑。蔑视与阿谀,二者的差距有多大呢?得意与厌恶,二者的差距该如何形容呢?人们所畏惧的,也不能不畏惧。
如同荒原一样啊,那是没有尽头的吧!大家熙熙攘攘,好像享受神圣的宴席,好像登临chūn天的亭台。只有我停泊于止境之中,就像婴儿还没有长成孩子时一样。憔悴疲惫啊,好像没有归宿的地方。大家的归宿都有很多,惟独我好像被遗弃了。我的心地就像一个非常愚昧的人吧。浑浑沌沌啊!世俗之人都头脑清醒,惟独我是一副心志迷糊的模样。世俗之人明察秋毫,惟独我一副沉闷无知的模样。
我心之波动起伏,像大海般空阔无际。我心之飘忽来去,像飂风般没有什么可以系住它。大家都有其见识,惟独我愚蠢得像个乡巴佬似的。唯独我与众不同,推崇的是以元神作为养料。
简释:
1、“绝学无忧”至“不可不畏”
绝:超越。《庄子·逍遥游》:“绝云气,负青天。”又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人之所学,都来自于眼前的玄。通玄之后,发现所有的学问都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所以要“绝学”。也就是超然于所有学问之上,既能够适当地运用它,又不会始终执着于它,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执着于眼前的玄的人是难以做到“绝学”的。即使是杰出的科学家,也很难做到这一点,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执。万象本空,人生如梦,梦中的真理又何必固执呢?所以,行道者做到了真正的“绝学”。同样的道理,梦中的烦恼和忧愁也不必放在心上,所以“无忧”。
人比人,气死人。人间最大的烦恼都是从人与人的比较中产生的。
蔑视者满脸不屑地说:“喂!”献媚者满脸堆笑地说:“啊!”如果我们心存比较,前者就会令我们心情不爽,感觉被小瞧了,后者则会令我们心怀得意,感觉被高看了。越是在乎身份的高下,两种情绪反应的差距就会越大。
如果我们超然于比较之外,根本没有尊卑、贫富和贤愚等对立的观念,对于无端的蔑视,我们只会觉得这人缺乏礼貌,对于过分的献媚,我们只会觉得这人别有用心,总之,我们的将会主动地去评价别人的修养,而不是被动地被别人左右了情绪。
“绝学无忧”者不了解常人的反应怎么会那么大?于是问道:“相去几何?”你们的两种情绪反差到底有多大?或者问:“相去何若?”两种情绪的差距是不是像天地之间那么大?别在意世人的评价与态度,别因为他人的侮辱与献媚而影响了自己的清静,这就是老子对于身居下位的行道者的教导。
立身处世,可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和态度,但是,也不能什么都不在乎。如果将不在乎推到了极端,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了,那就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了。一切都是大道的显现。遵守人间公认的规则,比如天地的规律,国家的法律,朋友的友情,以及职业道德等等,也就是合道,所以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荒兮”至“而我独顽似鄙”
这段文字是具体说明行道者与常人的差别,以解释“绝学无忧”的行道境界。
第一,多yù与无yù,孤独的行道者。
常人将世俗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神圣,并且对之充满了渴望。当他们从事于世俗的事业时,就像在祭祀结束之后,正在分享祭品一样,态度非常的虔诚、认真和慎重。当其事业成功之时,就像在亭台之上观赏chūn天的美景一样,心情非常的愉悦。这种人非常之多。他们来来往往,遍布于人间的每个角落,就像荒原一样没有尽头。
在这种背景下,行道者显得异常的孤独。就像灵智未开的婴儿一样,好像不明白人们在忙着什么,其心灵处于一种宁静不动的状态。“未兆”,没有征兆,思想和情绪还没有显现出来,即心灵尚处于宁静之中。“未孩”,没有变成懂事的孩子。
第二、多志与无志,疲惫的行道者
行道者追求的东西在红尘之外,常人的追求在红尘之中。在常人看来,行道者似乎没有任何的追求,所以是“若无所归”。“归”,指心灵的归宿,即志向。红尘中可爱之物无数,常人的追求太多了,简直忙不过来,所以是“有余”。行道者一无所求,不参与人间的任何追求,好像被世俗抛弃和遗忘了。事实上,行道者在红尘中是有追求,有收获的,那就是道行的增长,境界的提升,世俗并没有真的抛弃和遗忘他,所以是“若遗”。
对于人间的事业,行道者总是提不起jīng神,表现得很消极,一副很疲惫,很颓废的模样,所以是“儽儽兮”。“儽”,累。与之相反的是,常人则是兴致勃勃,积极主动的,一副jīng力充沛,jīng神焕发的模样。
第三,多智与无智,愚笨的行道者
就像买菜一样,常人看重世俗的得失,生怕上当了,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像rì月一样“昭昭”。如果对方想玩秤,想以次充好,想恶意抬价,常人也会明察秋毫,揭穿他的伎俩,像明镜一样“察察”。行道者则不然,他不在乎上当受骗,心思根本不在这里,像黄昏一样“昏昏”。就算明知道上当受骗了,也闭口不言,像哑巴一样“闷闷”。在常人看来,这个人实在是太愚蠢了,所以是“愚人之心也哉!”
3、“澹兮”到“而贵食母”
这是对常人之看法的回应。
“澹兮,其若海。”常人盯着眼前的东西,心眼较小。行道者玄览万物,像大海一般浩瀚起伏,这是回应“如婴儿之未孩”。“澹”,浩瀚,如曹cāo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飂兮,若无止。”常人被那些追求的东西绑住了,止步于一方狭窄的天地。行道者无所执着,顺道而行,像飓风一样,不会止步于任何地方,这是回应“若无所归”。“飂”,飓风。《吕氏chūn秋·有始》:“西方曰飂风。”
“众人皆有以”,常人做事始终有一个依据,比如不吃亏就是买菜时的依据。“以”,依靠,依据。即常人的行为具有鲜明的目的xìng。“而我独顽似鄙”,行道者却冥顽不灵,像一个刚刚进城的乡巴佬似的,因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鄙”,周代的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五百家为鄙。《左传》中又指郊野之地,也就是乡下。可能是因为古代的城里人也看不起乡下人吧,所以就演变出了庸俗、轻视等含义。借用一个今天流行的说法,就是乡巴佬。
乡巴佬进城,什么都不懂。不想吃亏,却不知如何才算不吃亏。明知道吃亏了,也说不过城里人。这是没有“以”,即缺乏心理的依仗。行道者入世,不在乎吃亏,吃亏了也不争辩,表面上与乡巴佬相似,其实并不相同。
“食母”,求食于母。“母”,现象世界即整个人间的根源,指玄牝,即元神。行道者不为世俗所惑,坚守本心,维护着抱一和玄览的境界,这才是他与常人的言行大相径庭的原因所在。“母”,不能解说成大道。玄是元神的产物,并非大道的产物。大道并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一切现象都是人为的。
第一时间更新《道德启示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