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尾语《道德经》的理论结构
《道德经》的结构是非常严密的。全书共分九篇。其中,第一章到第四章对应着《道经》的四篇,而第五到第九章则对应着《德经》的五篇。每一章都对应一篇,都是那一篇的灵魂。正所谓九九归一,全部的九篇都归于第一篇,全部的八十一章都归于第一章,最终都归于“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如此jīng巧,又如此大气,实在是令人击节称叹。
在本篇的九章中,前四章讲心外之天地,后五章讲此心之修养。其中,第九章与第九篇相对应,是专门劝诫那些眷恋红尘的常人的。而前面的八章则与另外的八篇相对应,是分别讲给有志于悟道或养德的人听的。不仅如此,悟道的四章四篇与养德的四章四篇也是一一对应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本篇中悟道之四章与养德之四章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心中的观念,要么是“有”,要么是“无”,它们都是“玄”,找到了“玄”的根源,才能摸到悟道的大门。第五章则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像天地之间的虚空一样,将眼前和心中的“玄”全部空掉,也就站在“众妙之门”的门槛上了。
第二章讲“无为”和“不言”。此章告诉我们,有无和难易等等全都是主观的,万物是“生而不有”的,做人应该超脱一点。第六章则讲“天地根”和“用之不勤”。此章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是心灵的创造物,不要太当真了。超越了现象和观念,心灵就平息下来,然后就可以进入无为和不言的境界了。
第三章讲“无知无yù”。此章告诉我们,不要推崇才能和德行,更不要迷恋那些难得的东西。只要摆脱了知见上的执着和yù望上的执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第七章则讲“以其无私”的“成其私”。心中没有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了,真正的自我也就恢复生机了,心中的天下也就太平了,也就进入“无知无yù”的境界了。
第四章讲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此章告诉我们,大道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成道者将高于天神,所以,就不要跟别人扯皮和攀比了。第八章则讲“利万物而不争”。从“居善地”等七个方面教导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最终做到不争。做到了不争,就成为一个没有什么烦恼的幸福的人了,然后就有希望“象帝之先”,成为圣人了。
前四章讲我与世界及他人的关系,指出了大道在何处,该如何悟道。后四章讲自我的心理调节,指出了真正的自我到底是谁,该如何返回自我。两者相合,思路非常清晰,思想也非常完整。第六章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返回自我即是归根,悟道即是复命,贯彻始终的就是一个“静”字。
其次,论道的四章与论德的四章也是各有侧重的,并且是层层推进的。
在论道的四章中,第一章告诉我们大道在心门的背后,我们称之为明道,即指明眼前的一切都不是道,这是理xìng认识上的指导。第二章告诉我们世俗的功业都是转眼即逝的,我们称之为修道,即像修指甲一样,修掉心中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这是心理情感上的指导。第三章告诉我们治理天下的最佳方略是“使民无知无yù”,我们称之为行道,即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悟道的需要,不要像世俗的政治家那样雄心万丈的,这是具体行为上的指导。第四章告诉我们悟道者将高于天帝,我们称之为成道,即只要做到了“湛兮似或存”,你就是圣人了,这是老子对求道者的鼓励。
在论德的四章中,第五章告诉我们心地应当空明,我们称之为明德,即指明真实的自我原本就应该是空明的,这是理xìng认识上的指导。第六章告诉世界是我们创造的,我们称之为修道,即修掉心中那些蠢蠢yù动的烦躁情绪,不要被自己的创造物支配了,这是心理情感上的指导。第七章告诉我们无私才能成其私,我们称之为行德,即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返德的需要,不要像常人那样争先恐后和贪生怕死的,这是具体行为上的指导。第八章告诉我们修养高的人将没有烦恼,我们称之为成德,即只要“利万物而不争”了,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这是老子对于养德者的鼓励。
第三,本篇后面的八章都在说明第一章。
道在现象世界之外。想悟道就必须超越现象世界,就必须无为。想无为就必须无知无yù,想无知无yù就必须和光同尘。想和光同尘就必须心地空明,想心地空明就必须先让心灵安静下来。想让心灵安静下来就必须无私,想无私就必须上善若水,想上善若水就必须知足。将这个顺序倒过来,就回到第一章了。因为每章对应着一篇,所以,《道德经》的九篇也是可以倒过来读的。
第四,全书都归于“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
所有的文字都属于可道之道,都属于为学。所有文字都指向那个不可言说的“常”,所以实质上是为道。为学是为了明白为什么要养德和求道,以及如何养德和求道。“为学rì益。为道rì损。”等到真的明白了,将《道德经》烧掉,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自然无为了,就步入大道的殿堂了。
《道德经》的结构是非常严密的。全书共分九篇。其中,第一章到第四章对应着《道经》的四篇,而第五到第九章则对应着《德经》的五篇。每一章都对应一篇,都是那一篇的灵魂。正所谓九九归一,全部的九篇都归于第一篇,全部的八十一章都归于第一章,最终都归于“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如此jīng巧,又如此大气,实在是令人击节称叹。
在本篇的九章中,前四章讲心外之天地,后五章讲此心之修养。其中,第九章与第九篇相对应,是专门劝诫那些眷恋红尘的常人的。而前面的八章则与另外的八篇相对应,是分别讲给有志于悟道或养德的人听的。不仅如此,悟道的四章四篇与养德的四章四篇也是一一对应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本篇中悟道之四章与养德之四章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心中的观念,要么是“有”,要么是“无”,它们都是“玄”,找到了“玄”的根源,才能摸到悟道的大门。第五章则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像天地之间的虚空一样,将眼前和心中的“玄”全部空掉,也就站在“众妙之门”的门槛上了。
第二章讲“无为”和“不言”。此章告诉我们,有无和难易等等全都是主观的,万物是“生而不有”的,做人应该超脱一点。第六章则讲“天地根”和“用之不勤”。此章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是心灵的创造物,不要太当真了。超越了现象和观念,心灵就平息下来,然后就可以进入无为和不言的境界了。
第三章讲“无知无yù”。此章告诉我们,不要推崇才能和德行,更不要迷恋那些难得的东西。只要摆脱了知见上的执着和yù望上的执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第七章则讲“以其无私”的“成其私”。心中没有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了,真正的自我也就恢复生机了,心中的天下也就太平了,也就进入“无知无yù”的境界了。
第四章讲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此章告诉我们,大道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成道者将高于天神,所以,就不要跟别人扯皮和攀比了。第八章则讲“利万物而不争”。从“居善地”等七个方面教导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最终做到不争。做到了不争,就成为一个没有什么烦恼的幸福的人了,然后就有希望“象帝之先”,成为圣人了。
前四章讲我与世界及他人的关系,指出了大道在何处,该如何悟道。后四章讲自我的心理调节,指出了真正的自我到底是谁,该如何返回自我。两者相合,思路非常清晰,思想也非常完整。第六章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返回自我即是归根,悟道即是复命,贯彻始终的就是一个“静”字。
其次,论道的四章与论德的四章也是各有侧重的,并且是层层推进的。
在论道的四章中,第一章告诉我们大道在心门的背后,我们称之为明道,即指明眼前的一切都不是道,这是理xìng认识上的指导。第二章告诉我们世俗的功业都是转眼即逝的,我们称之为修道,即像修指甲一样,修掉心中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这是心理情感上的指导。第三章告诉我们治理天下的最佳方略是“使民无知无yù”,我们称之为行道,即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悟道的需要,不要像世俗的政治家那样雄心万丈的,这是具体行为上的指导。第四章告诉我们悟道者将高于天帝,我们称之为成道,即只要做到了“湛兮似或存”,你就是圣人了,这是老子对求道者的鼓励。
在论德的四章中,第五章告诉我们心地应当空明,我们称之为明德,即指明真实的自我原本就应该是空明的,这是理xìng认识上的指导。第六章告诉世界是我们创造的,我们称之为修道,即修掉心中那些蠢蠢yù动的烦躁情绪,不要被自己的创造物支配了,这是心理情感上的指导。第七章告诉我们无私才能成其私,我们称之为行德,即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返德的需要,不要像常人那样争先恐后和贪生怕死的,这是具体行为上的指导。第八章告诉我们修养高的人将没有烦恼,我们称之为成德,即只要“利万物而不争”了,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这是老子对于养德者的鼓励。
第三,本篇后面的八章都在说明第一章。
道在现象世界之外。想悟道就必须超越现象世界,就必须无为。想无为就必须无知无yù,想无知无yù就必须和光同尘。想和光同尘就必须心地空明,想心地空明就必须先让心灵安静下来。想让心灵安静下来就必须无私,想无私就必须上善若水,想上善若水就必须知足。将这个顺序倒过来,就回到第一章了。因为每章对应着一篇,所以,《道德经》的九篇也是可以倒过来读的。
第四,全书都归于“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
所有的文字都属于可道之道,都属于为学。所有文字都指向那个不可言说的“常”,所以实质上是为道。为学是为了明白为什么要养德和求道,以及如何养德和求道。“为学rì益。为道rì损。”等到真的明白了,将《道德经》烧掉,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自然无为了,就步入大道的殿堂了。
第一时间更新《道德启示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