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元1361年12月5日,宋联联邦议院以及各省、行政大区、直辖市地方议院联合表决通过了《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给近两百多天的“百日政体大论战”画上了句号。第一修正案的内容并不多,最主要的内容是彻底明确了联邦境内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需完全约束在法律框架内;明确民主政体的基础,确保民主建设的方向;维护大宋统一完整,是每一个大宋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单独决定某块领土从大宋这个整体中分裂出去,是否允许大宋某地域独立或自治,只能由大宋全民的共同意志决定,必要时可举行全民公投,只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国民赞成,某地独立或自治的行为才是合法,才被允许。
关于自治和独立的内容,第一修正案罕见的超出了宋联的范畴,而是以整个大宋为行法范围,很是震撼了大宋南北不少人和势力团体。为此还引起了一番激烈争论,甚至包括宋联内部的不少法学专家的质疑,但大宋现法理君主,大宋皇帝陛下赵佶却打破了沉默,对该条例给予了强力支持。赵佶的理由很简单也很蛮横,大宋并无宪法,宋联作为大宋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暂时代行、试行维护大宋统一完整的宪法,是件好事。
宋联那边推出了《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从法理上给某些人谋求分裂设置了天大的障碍,同时也给宋联以武力手段维护统一提供了法理支持。宋廷这边的江南民主政体试行改革也终于粉墨登场了。
不出大多数人预料,江南民主改革夺权之争,从一开始便达到了白热化的激烈程度。由吴敏等中间派占优势的朝廷,怎么可能任由江南改革的领导权让赵构夺去,更不可能让赵构的如意算盘打成。大宋朝廷执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按照赵鼎提出的思路办的,首先从吏治行政改革着手,行政财务公开政令全面强制施行之日前一个月,大宋江南诸路上表请辞官员三百九十七人,亏空告罪折子六百多本,畏罪潜逃者一百六十人,畏罪自杀官员二十四人,其余变卖家产东拼西凑勉强把窟窿补上的官员更不知多少。一时间天下大哗,感叹江南官场是烂透了,当真是无处不贪。
大宋官家的仁慈摆平了这场改革的第一道巨大难题,赵佶曲赦了亏空五百万以下的官员,令其戴罪立功,今后俸禄减半,直至将过往亏空补回,朝廷户部筹集二十亿宋元的资金,先行填补。
赵佶有这么一出,也算是在各方预测之内,大宋的储备官员是多,但一下子要换掉这么多有经验的官员,那确实是有些难为,更大的问题是有行为过激导致矛盾激化的危险。不过经过这次事件,赵佶在江南官员中的人气倒是直线飚升,相反的,赵构的人气值则是倍受打击,范宗尹提出江南民主改革的建议谁不知道是出自赵构?
好像所有人都乐见江南民主改革的快速功成,连宋联都像是在背后怂恿,官场风波还没过去多久,地方议院体系建立就匆匆上马了,貌似谁都不担心如此激进的改革步伐会引起什么不可预料的激变。
当然,地方议院的建立仍然是按照赵鼎制定的原则,比照宋联进行地方普选,拥有功名和世家勋荣的人将毫无特权。赵构突然发现,他谋求江南自成一系,独立于大宋之内的战场,由一个变成了十三个,江南十三路都成了夺权的战场。谋求分裂自治的同时,他的势力也被迫要均分到十三路中,到处救火,到处失守,弄的是疲于奔命。
还有添乱的,没有得到任何优惠和特权的原有既得利益集团,和赵构结成同盟的纷纷找赵构抱怨,不和赵构站在一个阵营的则表达强烈不满,一时间江南血雨腥风,到处都在上演政治暗杀和械斗,甚至又冒出了十余支地方反动武装,为了守卫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不惜叛乱造反。当贪婪和自私吞没理智后,疯狂是唯一的结果。
作为朝廷军机知事,又统领江南平叛军事和海军,维护江南稳定,为江南民主政体改革保驾护航是赵构的份内事,在应对各地选战的同时,还得到处去弹压打击那些叛乱抵制的人,安抚自己一方对改革不满的,赵构都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三头六臂来使。
但不管怎么说,毫无民主基础或者说民主思想基础薄弱的现实,让这场由大宋朝廷强势推行的江南民主改革容纳不了多少民主的实质内容,当各路地方议院席位之争尘埃落定之后,遍观江南各路议院,人员组成的偏颇性非常明显,能进入议院的扶犁黑手真是屈指可数。
后世历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指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赵构明面上是赢家,他成功的把江南从大宋整体统治框架中单列了出来,达成了他谋求江南事实上独立于大宋之内计划的第一个前提步骤,从那以后,他只需专心攥取江南的统治权,而不用再疲于应付来自朝堂之上的攻击。
但宋联却不是输家,而是事实上的暗中赢家,即便江南的民主改革非常浅薄,但思想的种子却通过这场改革遍撒,民主之风已经吹皱了江南的一池春水,就算是在这样具有偏颇性议员代表组成的议院体系架构下,赵构谋求江南事实分裂所遭遇的阻力也是比原先模式要大的多。不说宋联的《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已经在法律层面上否定了一地之民自主决定是否的独立、自治的权力,就是在这些地方议院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让赵构窃取统治权的门槛抬高了不止一阶。还有就是宋联通过此举,成功的分散了赵构的力量。一个江南变成了十三个相对独立的角斗场,赵构力量被极大分散的同时,也让宋联谋求和平统一,尽量避免战火在本土上波及太广的计划,提升了很大的运作空间。
1362年的春夏之交,一场突入起来的战争降临到大宋,一支吐蕃高原上敢部的蛮子不知发了什么疯,越过边境侵入大宋成都府路,洗劫了成都府路永康军(今都江堰市附近)辖下几个乡村,打死边军边民百余,更加严重的是,这支入侵的蛮子还袭扰了青城山的几处道观,不但抢走财物,还杀死了数名修道之人,好在道士们齐心抗敌,官军及时赶来救援,才没有让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的灵位祭坛受辱。就在差不多的时间,敢部在大宋交趾路方向也因领土争端,多次和大宋发生武装冲突。
那没什么好说的了,打吧。和吐蕃诸部打仗没什么稀奇的,断断续续百余年来几乎都没中断过,现在的大宋又是改了脾气的,很是有点想揍人的冲动,吐蕃人跳出来,具体为了什么谁才懒得管他,屁股后面又有宋联忽悠的历害,声称是可忍孰不可忍,宋廷要不干他,他们派兵去干,只要宋廷借道就行。
躲在永兴军路享清闲的刘光世终于有了证明自己大宋新一代军事统帅最强者的机会,永兴军路五万西军并大宋其他地方征调的两万部队浩浩荡荡的开进成都府路,开始和吐蕃人开练。
没打之前什么都好说,真就了位,和吐蕃人交上了手,刘光世就开始头疼了。不是吐蕃人在长枪大炮面前有多神勇,而是朝廷开始变着法的给他找麻烦,不是在后勤上卡他的脖子,就是在军事上挑他的毛病,简直就是摆明了车马,你打吧,等把吐蕃人干趴下了,我们紧接着就把你给干趴下。所以,虽然吐蕃人是一触即溃,根本不禁打,刘光世也打定主意把这个仗认真的打下去,打到各方都厌烦,厌烦到保证不再难为他为止。当然,为了保证这个仗能由他一直指挥下去,时不时的向西推进一下战线,为大宋拓展一下领土,今天上交几十个人头,明天敬献上百个战俘等表功的事还是不能少的。
就这么半死不活的打着,一直从初夏打到大雪封山双方暂时停战,结束战争的幻想仿佛还在云端飘荡,不肯来到人间。休兵养战的命令发下去后,刘光世看着地图蓦然发现,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把战线推进到了大江上游,当地人称折曲河的地区,大宋的西部疆界已经向西移动了三百多公里。刘光世发出感慨:“来年雪融,愿吐蕃蛮子且勿请降,本帅远未尽兴啊。”
放下刘光世捎带手的准备把敢部临近的其他吐蕃诸部拖下水,以使得这场战争最大限度的持续下去不说,1363年的春天还是如约而至,大宋大定十六年壬戌科春闱大考就要举行。
老实说,自从大宋南北分治以后,宋廷举行的科举,影响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一个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严重分流作用凸现,许多读书人知道了,考取功名并不是唯一的人生之路,另外一个就是对比,人家宋联采取公务员制,而且是年考(高校联考和公务员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这个科举的吸引力是大,但太难了,能有几个幸运儿能越过龙门啊?
虽然规模影响都在下降,但盛传这是最后一界科举的传闻,却是让报考本次科举的举子人数一举超过了三年前的己未科,扭转了科举人数连续下降的趋势,很是有些最后回光返照的架势。
东京城一处馆舍中,一个妙龄少女抬手打掉身前青年要刮他鼻子的手,娇嗔道:“讨厌了,表哥你。马上就要开考了,你不抓紧时间温书,还有心情惹人家。”
“哈哈,你表哥我满腹经纶,哪里用得着临阵磨枪,即便此时即应殿试,我入头甲亦如探囊取物而。”
“嘻嘻,就会胡吹大气。我不求你入得一甲,只求你能金榜提名,全了姑丈之约,好快些娶我过门。”
青年深情的看着表妹娇羞的面容,握住表妹的小手说道:“琬儿,相信我,我定不叫你失望。当年焰天学士以十六之龄高中一甲,而今我较之其当年尚长一岁,愿效长者美事,不为状元名,但求探花郎。”
关于自治和独立的内容,第一修正案罕见的超出了宋联的范畴,而是以整个大宋为行法范围,很是震撼了大宋南北不少人和势力团体。为此还引起了一番激烈争论,甚至包括宋联内部的不少法学专家的质疑,但大宋现法理君主,大宋皇帝陛下赵佶却打破了沉默,对该条例给予了强力支持。赵佶的理由很简单也很蛮横,大宋并无宪法,宋联作为大宋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暂时代行、试行维护大宋统一完整的宪法,是件好事。
宋联那边推出了《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从法理上给某些人谋求分裂设置了天大的障碍,同时也给宋联以武力手段维护统一提供了法理支持。宋廷这边的江南民主政体试行改革也终于粉墨登场了。
不出大多数人预料,江南民主改革夺权之争,从一开始便达到了白热化的激烈程度。由吴敏等中间派占优势的朝廷,怎么可能任由江南改革的领导权让赵构夺去,更不可能让赵构的如意算盘打成。大宋朝廷执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按照赵鼎提出的思路办的,首先从吏治行政改革着手,行政财务公开政令全面强制施行之日前一个月,大宋江南诸路上表请辞官员三百九十七人,亏空告罪折子六百多本,畏罪潜逃者一百六十人,畏罪自杀官员二十四人,其余变卖家产东拼西凑勉强把窟窿补上的官员更不知多少。一时间天下大哗,感叹江南官场是烂透了,当真是无处不贪。
大宋官家的仁慈摆平了这场改革的第一道巨大难题,赵佶曲赦了亏空五百万以下的官员,令其戴罪立功,今后俸禄减半,直至将过往亏空补回,朝廷户部筹集二十亿宋元的资金,先行填补。
赵佶有这么一出,也算是在各方预测之内,大宋的储备官员是多,但一下子要换掉这么多有经验的官员,那确实是有些难为,更大的问题是有行为过激导致矛盾激化的危险。不过经过这次事件,赵佶在江南官员中的人气倒是直线飚升,相反的,赵构的人气值则是倍受打击,范宗尹提出江南民主改革的建议谁不知道是出自赵构?
好像所有人都乐见江南民主改革的快速功成,连宋联都像是在背后怂恿,官场风波还没过去多久,地方议院体系建立就匆匆上马了,貌似谁都不担心如此激进的改革步伐会引起什么不可预料的激变。
当然,地方议院的建立仍然是按照赵鼎制定的原则,比照宋联进行地方普选,拥有功名和世家勋荣的人将毫无特权。赵构突然发现,他谋求江南自成一系,独立于大宋之内的战场,由一个变成了十三个,江南十三路都成了夺权的战场。谋求分裂自治的同时,他的势力也被迫要均分到十三路中,到处救火,到处失守,弄的是疲于奔命。
还有添乱的,没有得到任何优惠和特权的原有既得利益集团,和赵构结成同盟的纷纷找赵构抱怨,不和赵构站在一个阵营的则表达强烈不满,一时间江南血雨腥风,到处都在上演政治暗杀和械斗,甚至又冒出了十余支地方反动武装,为了守卫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不惜叛乱造反。当贪婪和自私吞没理智后,疯狂是唯一的结果。
作为朝廷军机知事,又统领江南平叛军事和海军,维护江南稳定,为江南民主政体改革保驾护航是赵构的份内事,在应对各地选战的同时,还得到处去弹压打击那些叛乱抵制的人,安抚自己一方对改革不满的,赵构都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三头六臂来使。
但不管怎么说,毫无民主基础或者说民主思想基础薄弱的现实,让这场由大宋朝廷强势推行的江南民主改革容纳不了多少民主的实质内容,当各路地方议院席位之争尘埃落定之后,遍观江南各路议院,人员组成的偏颇性非常明显,能进入议院的扶犁黑手真是屈指可数。
后世历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指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赵构明面上是赢家,他成功的把江南从大宋整体统治框架中单列了出来,达成了他谋求江南事实上独立于大宋之内计划的第一个前提步骤,从那以后,他只需专心攥取江南的统治权,而不用再疲于应付来自朝堂之上的攻击。
但宋联却不是输家,而是事实上的暗中赢家,即便江南的民主改革非常浅薄,但思想的种子却通过这场改革遍撒,民主之风已经吹皱了江南的一池春水,就算是在这样具有偏颇性议员代表组成的议院体系架构下,赵构谋求江南事实分裂所遭遇的阻力也是比原先模式要大的多。不说宋联的《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已经在法律层面上否定了一地之民自主决定是否的独立、自治的权力,就是在这些地方议院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让赵构窃取统治权的门槛抬高了不止一阶。还有就是宋联通过此举,成功的分散了赵构的力量。一个江南变成了十三个相对独立的角斗场,赵构力量被极大分散的同时,也让宋联谋求和平统一,尽量避免战火在本土上波及太广的计划,提升了很大的运作空间。
1362年的春夏之交,一场突入起来的战争降临到大宋,一支吐蕃高原上敢部的蛮子不知发了什么疯,越过边境侵入大宋成都府路,洗劫了成都府路永康军(今都江堰市附近)辖下几个乡村,打死边军边民百余,更加严重的是,这支入侵的蛮子还袭扰了青城山的几处道观,不但抢走财物,还杀死了数名修道之人,好在道士们齐心抗敌,官军及时赶来救援,才没有让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的灵位祭坛受辱。就在差不多的时间,敢部在大宋交趾路方向也因领土争端,多次和大宋发生武装冲突。
那没什么好说的了,打吧。和吐蕃诸部打仗没什么稀奇的,断断续续百余年来几乎都没中断过,现在的大宋又是改了脾气的,很是有点想揍人的冲动,吐蕃人跳出来,具体为了什么谁才懒得管他,屁股后面又有宋联忽悠的历害,声称是可忍孰不可忍,宋廷要不干他,他们派兵去干,只要宋廷借道就行。
躲在永兴军路享清闲的刘光世终于有了证明自己大宋新一代军事统帅最强者的机会,永兴军路五万西军并大宋其他地方征调的两万部队浩浩荡荡的开进成都府路,开始和吐蕃人开练。
没打之前什么都好说,真就了位,和吐蕃人交上了手,刘光世就开始头疼了。不是吐蕃人在长枪大炮面前有多神勇,而是朝廷开始变着法的给他找麻烦,不是在后勤上卡他的脖子,就是在军事上挑他的毛病,简直就是摆明了车马,你打吧,等把吐蕃人干趴下了,我们紧接着就把你给干趴下。所以,虽然吐蕃人是一触即溃,根本不禁打,刘光世也打定主意把这个仗认真的打下去,打到各方都厌烦,厌烦到保证不再难为他为止。当然,为了保证这个仗能由他一直指挥下去,时不时的向西推进一下战线,为大宋拓展一下领土,今天上交几十个人头,明天敬献上百个战俘等表功的事还是不能少的。
就这么半死不活的打着,一直从初夏打到大雪封山双方暂时停战,结束战争的幻想仿佛还在云端飘荡,不肯来到人间。休兵养战的命令发下去后,刘光世看着地图蓦然发现,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把战线推进到了大江上游,当地人称折曲河的地区,大宋的西部疆界已经向西移动了三百多公里。刘光世发出感慨:“来年雪融,愿吐蕃蛮子且勿请降,本帅远未尽兴啊。”
放下刘光世捎带手的准备把敢部临近的其他吐蕃诸部拖下水,以使得这场战争最大限度的持续下去不说,1363年的春天还是如约而至,大宋大定十六年壬戌科春闱大考就要举行。
老实说,自从大宋南北分治以后,宋廷举行的科举,影响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一个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严重分流作用凸现,许多读书人知道了,考取功名并不是唯一的人生之路,另外一个就是对比,人家宋联采取公务员制,而且是年考(高校联考和公务员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这个科举的吸引力是大,但太难了,能有几个幸运儿能越过龙门啊?
虽然规模影响都在下降,但盛传这是最后一界科举的传闻,却是让报考本次科举的举子人数一举超过了三年前的己未科,扭转了科举人数连续下降的趋势,很是有些最后回光返照的架势。
东京城一处馆舍中,一个妙龄少女抬手打掉身前青年要刮他鼻子的手,娇嗔道:“讨厌了,表哥你。马上就要开考了,你不抓紧时间温书,还有心情惹人家。”
“哈哈,你表哥我满腹经纶,哪里用得着临阵磨枪,即便此时即应殿试,我入头甲亦如探囊取物而。”
“嘻嘻,就会胡吹大气。我不求你入得一甲,只求你能金榜提名,全了姑丈之约,好快些娶我过门。”
青年深情的看着表妹娇羞的面容,握住表妹的小手说道:“琬儿,相信我,我定不叫你失望。当年焰天学士以十六之龄高中一甲,而今我较之其当年尚长一岁,愿效长者美事,不为状元名,但求探花郎。”
第一时间更新《碧海长天艳山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