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言又止的神情被朱棣看在眼中。
“你想问什么?你与朕既是君臣又是父子,有什么好顾虑的?”
朱高炽期期艾艾地问道:“父皇,您收到这份奏折仿佛不怎么高兴的样子?”
朱棣摆摆手。“这份奏折里是好消息,朕为什么不高兴?朕所想的是另外一件事。”
接下来,朱棣便将建设国家大型公共设施的好处与发展海外殖民地的重要性讲述了一遍,然后说出自己欲鱼与熊掌而兼得,却受到劳动力缺乏的限制。
朱高炽半张着嘴,一脸的震惊。
“父皇,安南于我国向来恭顺,您为何准备攻打它?……安南无论是陈氏掌权还是胡氏掌权与我大明又有何干?只要安南对我大明恭顺不就行了?”
呀,说漏嘴了。把准备两年后攻击安南的计划说出来了。
朱棣苦笑着摇摇头。
“炽儿,那陈氏立国一百七十五年,宗嗣怎么可能说继绝就继绝?”
“这个道理儿臣明白。这其实只是胡氏地一个借口。但这与攻打安南有何联系?”
“你没弄明白。”朱棣加重了语气说道:“胡氏篡权后。陈氏宗族难道就准备复国?若是凭自身实力无法推翻胡氏地统治。大明身为宗主国。这么好抱地粗大腿。陈氏宗族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不来抱?……若有陈氏后人来大明向朕求助。朕理是不理?”
朱高炽皱着眉问道:“何必与他人火中取栗呢?”
朱正色道:“不错。国与国之间。只应有利益关系。而不该为了面子去做费力不讨好地事情。但朕帮陈氏出兵。却并非与他人火中取栗……”
朱高炽讶然道:“莫非父皇打算鸠占鹊巢。使安南成为我大明一省?”
朱棣嘴角一动。似笑非笑地反问:“安南自古汉以来便是我中华之地。唯唐亡后五代方立国。将之收复为大明直属领地又有何不可?”
见朱高炽皱着眉思考此事的得失,朱棣哈哈大笑。“罢了,朕今天就给你实话实说吧。朕其实并不打算直接将安南变为大明的直属省。毕竟安南脱离中华已有一段时间了,安南的语言、文字、民俗与中原不尽相同。若是直接将安南变为大明的直属省,恐派往当地的官吏会激起民变。安南毕竟拥有五百万人口,若是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官兵能镇压一次,却未必能镇压十次;能镇压十次,也未必能镇压百次。而且朝廷陷入泥潭后,反倒拖累了中原地经济。”
“所以,朕扶持陈氏后人为安南国王的前提条件是:安南王国必须加入大明的有邑贵族体系。炽儿应当知道,当安南加入有邑贵族体系后,其地位与附属王国的区别极大。且不说中央可以用各种手段扶持亲近大明的继承人继承爵位,在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直接进行赎买,使之成为中央的直属领地。此外,若此陈氏后人年纪合适,朕还打算将安成公主或常宁公主下嫁于此人。也就是说,下一任安南国王多半将会是你的外甥。”
“除加入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之外,未来的安南有邑郡王还必须答应如下条件:安南必须用儒家经典进行科举考试选拨官员;大明许可安南臣民赴大宋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后可以在中原担任官职,亦可回安南担任官职;大明有偿协助安南创办学校;在安南指定若干沿海城市划为大明直属城市;在安南内地,亦需各处划拨出一定土地,由我大明指定的人选作为其领主。”
“特别是最后一条。朕让朝廷官兵和出兵地有邑贵族获得领地后,一方面可节省一笔犒军费用,另一方面亦可更加强对安南的影响。而且,朕并不打算将所获得地领土全部赏赐给作战的官兵,其中一部分领地,朕准备将之卖给大明臣民,以此补偿出兵的军费。”
“对了,帮助陈氏复国时,胡氏自然会垂死挣扎。但凡帮助胡氏而抗拒我大明天兵者,俘虏后,均贬为奴隶运回大明,作为修建水利设施、挖掘运河及修筑道路的苦役。如此一来,安南人便会知道反抗天兵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而这种教训将是非常深刻地。而且,那些青壮离开安南后,安南造反的能量也会大量释放,在很多年内都不会发行造反起义地事情……”朱突然一笑。“其实扶持陈氏后人当上国王后,安南并不会设置流官,而是由有邑贵族所统治。
造不造反,关朕什么事呢?”
“炽儿你看,这样处置下来,大明出兵后不仅不会白白消耗大明的财政收入,反而会使朝廷获得一定的好处。若这种模式能够获得成功,后世便永为定例:凡是属国提出帮助请求者,均须付出足够的代价总之,我大明有维护东亚秩序之义务,但维护秩序时,却必须获得相应的好处。”
朱高炽已经听蒙了。
朱高炽自然不会是什么酸儒,他自然听得出这样做对大明很有利,因此并不反对。但朱的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冲突很大:太现实,太注重利益。所以,一时之间朱高炽却也没办法彻。朱高炽地脑海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父予回应显然是不行地,结果唯唯诺诺地说了些什么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那些战俘给予什么样的户籍?”
听到朱高炽下意识所提出地这个问题,朱棣喃喃自语地陷入了沉思。
是啊,那些战俘虽说将当成苦役使用,其地位与奴隶相仿,但即便是奴隶也同样会生儿育女。既然战俘们将长期在中国生活,为了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将战俘们带回中国时似乎还应该允许他们地家人跟随。那时,战俘以及他们的后代在中国繁衍生存就是必然而然的事情。
难道说,要给他们专门创造出一个新的户籍,使之世世代代均股苦役,干那些危险性较高的重体力活?
这种做法自然是违反人权地。但朱对于传播发展民主思想没有丝毫兴趣,他只是想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具有发展前途。只要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别说是让“不听话的小兄弟”吃点苦头,就算是让本国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棣也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但以此认为朱“腹黑”却也未必。朱只是深知一个道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每一分钱里都浸透了工人的鲜血。扩展开来,不仅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如此,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壮大同样需要绝大多数劳动者做出相应的牺牲。
因此,所谓的良心、负罪感并不能影响朱棣的决策。问题是,专门设立这样一个户籍到底行得通吗?
明朝黄册中地户籍,既不是表示人户的贯址,也不是表示人户所从事地职业,而是指人户著于官府册籍上的应役种类。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属于灶户,但他完全可以去种田,只要按时向官府缴纳相应的盐就可以;如果某人属于民户,也同样可以去制盐,只要按时缴纳相应的粮食。
若是专门设立这样一个“苦役户”,那么这些战俘以及他们的后人,便得世世代代股苦役,干那些危险性较高地重体力活。他们会不会心生不甘,进而在中原造反起义,给朝廷造成损失呢?
朱棣仔细回忆,深恨自己的历史知识实在太少。
日本地忍者在后世被宣传得很神秘、很厉害,但知道忍者属于贱籍的又有多少?同样为主公服务,武将的地位却远远高于忍者。当然,日本的贱籍自然不仅仅只有忍者。只是朱并不知道,日本的贱籍阶层是否曾因为不满自己所属的户籍而造反起义过。此外,印度除四大等级之外还存在一个贱籍阶层。那个贱籍阶层总是干普通人不愿意干地事,而且深受歧视。可惜朱同样不知道印度的贱籍阶层是否起过义。
中国地贱籍嘛……妓、巫、九姓渔民、_民以及某些世代为官府服役的胥吏等属于贱籍,似乎没有听说贱籍造反地事……想来即便造反过,影响也不大。
管他呢,就这么定了!以九姓渔民为例,虽身属贱籍,可那些人自己却似乎并不在乎。乾隆年间朝廷曾下文准许九姓渔民改业后,其子孙可参加科举考试,也是允许他们脱离贱籍。然而绝大多数九姓渔民对此反应冷淡,依然故我,以至于到同治年间,某位官员要专门向上司请求裁革渔课,并强令他们放弃娼业。那位官员的倡导,好像也只是一厢情愿,此后九姓渔民仍操故业。直到民国年间,浙江各地政府相应采取各种强硬措施,强令九姓渔民登岸陆居,取缔其卖淫业,此后,九渔民才渐渐从钱塘江上消失。由清中叶至民国年间九姓渔民地解放过程来看,并非九姓渔民主动要求脱离贱籍,相反,倒是政府要求他们陆居并同化于普通人之中。
所以说,战俘以及其后裔成为专门的修建水利设施、挖掘运河及修筑道路的苦役,说不定他们干着干着也就习惯了。
于是,朱棣缓缓说道:“朕准备专门设立一个苦役籍,战俘及其子孙后代世代从事苦役。其管理形式嘛……每十户左右设一小甲,每百户左右设一役首。因一些较大工程每次所需劳力不菲,因此苦役籍分散居住,而是每省设一聚集之地。朝廷需要建设某项工程时,便从苦役户中调集相应劳力前赴开工之地。”
单纯针对设立苦役户籍的事来,朱高炽接受起来却丝毫不困难,于是连连点头。
朱棣舒了口气,对于解决了战俘进入中原的身份问题感到满意。
这时,朱由将“土著押回中原劳役”联想到了“开拓殖民地时汉人劳役当地土著”,于是又说道:“炽儿,朕之所以建立海外殖民地,其目的是在于开拓大明的疆土。”
“只要那些殖民地能够被中华文化同化,那么将来便很容易改土归流,成为大明的直辖领地。但如果殖民地的居民迟迟不被中华文化同化,那便不仅进行改土归流的时间必须推迟,时间长了,甚至当地土著造反,推翻该地领主统治的事也可能发生。凭大明之国力,镇压小规模地造反自然轻而易举。但这种事毕竟会损害大明之国力,自然
免。”
“如今吕宋的有邑贵族已经开始吸收当地土著加强实力了。如何对待当地土著,朕自当及早给出一个答案。”
“只要武力相对强大,那么在殖民初期将当地土著当作农奴使用倒也并非不可。然而高压政策总是不可持久的,若海外领的国民与当地土著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迟早会爆发或大或小的独立战争。那时,即便大明作为宗主帮助有邑贵族们镇压起义,够平息叛乱的代价大约也会使大明大伤元气。
所以,殖民初期将当地土著当作农奴使用尚可,但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土著的社会地位,直至彻底拥有大明国籍。那样,几代之后,当地土著便会将大明真正视为祖国。”
“当然,也不可让土著太容易拥有大明国籍,否则无法培养出大明国民的骄傲感、爱国心。所以,朕准备给出这样几种拥有明国国籍地途径。其一,三代之内本分劳作,不违法犯罪,则第四代自动拥有国民身份。其二,考上秀才者。其三,充当军人为大明作战,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获得勋章。”
朱高炽想了想,笑道:“果然是好。只要给了当地土著希望,他们自然不会拼命闹事。而且,这三个办法真是再好不过了。普通百姓,老老实实地干活纳税,熬过三代之后便成了大明国民。而当地土著中聪明些的,多半会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以便更快地获得国民待遇。而不那么聪明而又想快些获得国籍地,那便只能加入军队。当土著希望通过立下军功来获得国民待遇时,当地的统治便会更稳固了。”
“儿臣有几个见,请父皇酌定。父皇曾经规定,海外新开辟的殖民地中,领主对非国民女子拥有初夜权。这种情况下,当地土著女子很有可能会生下领主的子女。这种情况下所生的子女自然不可能与领主其他婚生子女拥有同样地权力,但可以考虑给个大明国籍……”
听到这里朱不禁一笑。
当初制定有邑贵族的相关制度时,朱棣将脑子里所记得地相关内容能照搬的都照搬了。朱依稀记得英国制定初夜权时,本意是因为英国贵族都不愿意去相对贫困的苏格兰(要不然是爱尔兰?)。所以英王便特意制定了这条法律。结果还不错,确实有些贵族是冲着这种权力而接受了相对贫瘠的采邑。想到这条制度对大明国民去海外建立殖民地应当同样有吸引力,所以朱棣稍一犹豫后便照搬了但愿这个世界上没有女权主义穿越者,不然肯定会被气死。
见朱棣面带笑意,朱高炽得到了鼓舞,于是接着说道:“其二,父皇曾经规定异族通婚一般情况下子女应当随父,但既然是为了加强海外领对帝国本土的向心力,何不规定海外领中父母一方为大明国民者,此人便自动拥有大明国籍?其三,信仰这一条也很重要,具体怎么做儿臣一时半会还没想清楚,可以令礼部僧录司研究一下该怎么规范海外领的宗教信仰问题。”
听着朱高炽侃侃而谈,朱棣突然心里一震,象是被提醒了一件极要紧地事,一边极力思索着,一边说道:“你说的这几条建议都不错,就这样办。海外土著新婚之夜后地十个月内所生下的子女,均自动拥有大明国籍。父母中有一人是大明国民者,也自动拥有大明国籍……”
说到这里,朱棣突然灵机一闪,想到了刚才接到报捷奏折时为什么会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是了,不对地地方不仅仅是朝廷官兵霸占财物和战俘,没让当地少数民族有邑贵族喝汤。更重要的是,那份奏折中根本没提及此战中有邑贵族伤亡多少,更没有提及请求将战死地有邑贵族及其私兵进入烈士陵园的事上次神机营前往漠北扫荡成功后,报捷奏折本身自然不可能记载战死者姓名,但其附件中却将战死者名单全都列了出来,包括了兀良哈有邑贵族及其麾下的私兵!
想到这里,朱棣的脸已经完全阴沉下来。
朱高炽正聚精会神聆听他前头指令,正在高兴父皇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却猛地看到朱棣这副神态,不禁一怔。
朱棣却并没有发作,咂吮了一下嘴唇,对御书房里侍候茶水巾栉笔墨纸砚的随堂太监黄俨喝道:“去把马叫过来!”
黄俨最知道这主儿脾气的,听得皇上的命令,立即三步并作两步迅速走了出去。
听得脚步声渐渐消失,朱高炽小心翼翼地问道:“父皇,这会儿叫马过来干什么?”
“干什么?”朱咯咯一笑。“自然是派东厂查明一件事!”
“这次平定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的叛乱,若说官兵没有一人死亡,朕也信得及。但攻入寨中后,一开始负责围攻主屋的却是有邑贵族。这期间难道有邑贵族的私兵也没有伤亡吗?若有伤亡,既然是随同官兵作战,那便将死者名单报上来,也便于进入烈士陵园嘛。”
“朕想知道,有邑贵族必定存在伤亡,但报捷奏折里却没有提及,这到底是什么缘故?!”
“你想问什么?你与朕既是君臣又是父子,有什么好顾虑的?”
朱高炽期期艾艾地问道:“父皇,您收到这份奏折仿佛不怎么高兴的样子?”
朱棣摆摆手。“这份奏折里是好消息,朕为什么不高兴?朕所想的是另外一件事。”
接下来,朱棣便将建设国家大型公共设施的好处与发展海外殖民地的重要性讲述了一遍,然后说出自己欲鱼与熊掌而兼得,却受到劳动力缺乏的限制。
朱高炽半张着嘴,一脸的震惊。
“父皇,安南于我国向来恭顺,您为何准备攻打它?……安南无论是陈氏掌权还是胡氏掌权与我大明又有何干?只要安南对我大明恭顺不就行了?”
呀,说漏嘴了。把准备两年后攻击安南的计划说出来了。
朱棣苦笑着摇摇头。
“炽儿,那陈氏立国一百七十五年,宗嗣怎么可能说继绝就继绝?”
“这个道理儿臣明白。这其实只是胡氏地一个借口。但这与攻打安南有何联系?”
“你没弄明白。”朱棣加重了语气说道:“胡氏篡权后。陈氏宗族难道就准备复国?若是凭自身实力无法推翻胡氏地统治。大明身为宗主国。这么好抱地粗大腿。陈氏宗族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不来抱?……若有陈氏后人来大明向朕求助。朕理是不理?”
朱高炽皱着眉问道:“何必与他人火中取栗呢?”
朱正色道:“不错。国与国之间。只应有利益关系。而不该为了面子去做费力不讨好地事情。但朕帮陈氏出兵。却并非与他人火中取栗……”
朱高炽讶然道:“莫非父皇打算鸠占鹊巢。使安南成为我大明一省?”
朱棣嘴角一动。似笑非笑地反问:“安南自古汉以来便是我中华之地。唯唐亡后五代方立国。将之收复为大明直属领地又有何不可?”
见朱高炽皱着眉思考此事的得失,朱棣哈哈大笑。“罢了,朕今天就给你实话实说吧。朕其实并不打算直接将安南变为大明的直属省。毕竟安南脱离中华已有一段时间了,安南的语言、文字、民俗与中原不尽相同。若是直接将安南变为大明的直属省,恐派往当地的官吏会激起民变。安南毕竟拥有五百万人口,若是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官兵能镇压一次,却未必能镇压十次;能镇压十次,也未必能镇压百次。而且朝廷陷入泥潭后,反倒拖累了中原地经济。”
“所以,朕扶持陈氏后人为安南国王的前提条件是:安南王国必须加入大明的有邑贵族体系。炽儿应当知道,当安南加入有邑贵族体系后,其地位与附属王国的区别极大。且不说中央可以用各种手段扶持亲近大明的继承人继承爵位,在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直接进行赎买,使之成为中央的直属领地。此外,若此陈氏后人年纪合适,朕还打算将安成公主或常宁公主下嫁于此人。也就是说,下一任安南国王多半将会是你的外甥。”
“除加入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之外,未来的安南有邑郡王还必须答应如下条件:安南必须用儒家经典进行科举考试选拨官员;大明许可安南臣民赴大宋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后可以在中原担任官职,亦可回安南担任官职;大明有偿协助安南创办学校;在安南指定若干沿海城市划为大明直属城市;在安南内地,亦需各处划拨出一定土地,由我大明指定的人选作为其领主。”
“特别是最后一条。朕让朝廷官兵和出兵地有邑贵族获得领地后,一方面可节省一笔犒军费用,另一方面亦可更加强对安南的影响。而且,朕并不打算将所获得地领土全部赏赐给作战的官兵,其中一部分领地,朕准备将之卖给大明臣民,以此补偿出兵的军费。”
“对了,帮助陈氏复国时,胡氏自然会垂死挣扎。但凡帮助胡氏而抗拒我大明天兵者,俘虏后,均贬为奴隶运回大明,作为修建水利设施、挖掘运河及修筑道路的苦役。如此一来,安南人便会知道反抗天兵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而这种教训将是非常深刻地。而且,那些青壮离开安南后,安南造反的能量也会大量释放,在很多年内都不会发行造反起义地事情……”朱突然一笑。“其实扶持陈氏后人当上国王后,安南并不会设置流官,而是由有邑贵族所统治。
造不造反,关朕什么事呢?”
“炽儿你看,这样处置下来,大明出兵后不仅不会白白消耗大明的财政收入,反而会使朝廷获得一定的好处。若这种模式能够获得成功,后世便永为定例:凡是属国提出帮助请求者,均须付出足够的代价总之,我大明有维护东亚秩序之义务,但维护秩序时,却必须获得相应的好处。”
朱高炽已经听蒙了。
朱高炽自然不会是什么酸儒,他自然听得出这样做对大明很有利,因此并不反对。但朱的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冲突很大:太现实,太注重利益。所以,一时之间朱高炽却也没办法彻。朱高炽地脑海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父予回应显然是不行地,结果唯唯诺诺地说了些什么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那些战俘给予什么样的户籍?”
听到朱高炽下意识所提出地这个问题,朱棣喃喃自语地陷入了沉思。
是啊,那些战俘虽说将当成苦役使用,其地位与奴隶相仿,但即便是奴隶也同样会生儿育女。既然战俘们将长期在中国生活,为了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将战俘们带回中国时似乎还应该允许他们地家人跟随。那时,战俘以及他们的后代在中国繁衍生存就是必然而然的事情。
难道说,要给他们专门创造出一个新的户籍,使之世世代代均股苦役,干那些危险性较高的重体力活?
这种做法自然是违反人权地。但朱对于传播发展民主思想没有丝毫兴趣,他只是想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具有发展前途。只要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别说是让“不听话的小兄弟”吃点苦头,就算是让本国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棣也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但以此认为朱“腹黑”却也未必。朱只是深知一个道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每一分钱里都浸透了工人的鲜血。扩展开来,不仅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如此,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壮大同样需要绝大多数劳动者做出相应的牺牲。
因此,所谓的良心、负罪感并不能影响朱棣的决策。问题是,专门设立这样一个户籍到底行得通吗?
明朝黄册中地户籍,既不是表示人户的贯址,也不是表示人户所从事地职业,而是指人户著于官府册籍上的应役种类。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属于灶户,但他完全可以去种田,只要按时向官府缴纳相应的盐就可以;如果某人属于民户,也同样可以去制盐,只要按时缴纳相应的粮食。
若是专门设立这样一个“苦役户”,那么这些战俘以及他们的后人,便得世世代代股苦役,干那些危险性较高地重体力活。他们会不会心生不甘,进而在中原造反起义,给朝廷造成损失呢?
朱棣仔细回忆,深恨自己的历史知识实在太少。
日本地忍者在后世被宣传得很神秘、很厉害,但知道忍者属于贱籍的又有多少?同样为主公服务,武将的地位却远远高于忍者。当然,日本的贱籍自然不仅仅只有忍者。只是朱并不知道,日本的贱籍阶层是否曾因为不满自己所属的户籍而造反起义过。此外,印度除四大等级之外还存在一个贱籍阶层。那个贱籍阶层总是干普通人不愿意干地事,而且深受歧视。可惜朱同样不知道印度的贱籍阶层是否起过义。
中国地贱籍嘛……妓、巫、九姓渔民、_民以及某些世代为官府服役的胥吏等属于贱籍,似乎没有听说贱籍造反地事……想来即便造反过,影响也不大。
管他呢,就这么定了!以九姓渔民为例,虽身属贱籍,可那些人自己却似乎并不在乎。乾隆年间朝廷曾下文准许九姓渔民改业后,其子孙可参加科举考试,也是允许他们脱离贱籍。然而绝大多数九姓渔民对此反应冷淡,依然故我,以至于到同治年间,某位官员要专门向上司请求裁革渔课,并强令他们放弃娼业。那位官员的倡导,好像也只是一厢情愿,此后九姓渔民仍操故业。直到民国年间,浙江各地政府相应采取各种强硬措施,强令九姓渔民登岸陆居,取缔其卖淫业,此后,九渔民才渐渐从钱塘江上消失。由清中叶至民国年间九姓渔民地解放过程来看,并非九姓渔民主动要求脱离贱籍,相反,倒是政府要求他们陆居并同化于普通人之中。
所以说,战俘以及其后裔成为专门的修建水利设施、挖掘运河及修筑道路的苦役,说不定他们干着干着也就习惯了。
于是,朱棣缓缓说道:“朕准备专门设立一个苦役籍,战俘及其子孙后代世代从事苦役。其管理形式嘛……每十户左右设一小甲,每百户左右设一役首。因一些较大工程每次所需劳力不菲,因此苦役籍分散居住,而是每省设一聚集之地。朝廷需要建设某项工程时,便从苦役户中调集相应劳力前赴开工之地。”
单纯针对设立苦役户籍的事来,朱高炽接受起来却丝毫不困难,于是连连点头。
朱棣舒了口气,对于解决了战俘进入中原的身份问题感到满意。
这时,朱由将“土著押回中原劳役”联想到了“开拓殖民地时汉人劳役当地土著”,于是又说道:“炽儿,朕之所以建立海外殖民地,其目的是在于开拓大明的疆土。”
“只要那些殖民地能够被中华文化同化,那么将来便很容易改土归流,成为大明的直辖领地。但如果殖民地的居民迟迟不被中华文化同化,那便不仅进行改土归流的时间必须推迟,时间长了,甚至当地土著造反,推翻该地领主统治的事也可能发生。凭大明之国力,镇压小规模地造反自然轻而易举。但这种事毕竟会损害大明之国力,自然
免。”
“如今吕宋的有邑贵族已经开始吸收当地土著加强实力了。如何对待当地土著,朕自当及早给出一个答案。”
“只要武力相对强大,那么在殖民初期将当地土著当作农奴使用倒也并非不可。然而高压政策总是不可持久的,若海外领的国民与当地土著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迟早会爆发或大或小的独立战争。那时,即便大明作为宗主帮助有邑贵族们镇压起义,够平息叛乱的代价大约也会使大明大伤元气。
所以,殖民初期将当地土著当作农奴使用尚可,但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土著的社会地位,直至彻底拥有大明国籍。那样,几代之后,当地土著便会将大明真正视为祖国。”
“当然,也不可让土著太容易拥有大明国籍,否则无法培养出大明国民的骄傲感、爱国心。所以,朕准备给出这样几种拥有明国国籍地途径。其一,三代之内本分劳作,不违法犯罪,则第四代自动拥有国民身份。其二,考上秀才者。其三,充当军人为大明作战,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获得勋章。”
朱高炽想了想,笑道:“果然是好。只要给了当地土著希望,他们自然不会拼命闹事。而且,这三个办法真是再好不过了。普通百姓,老老实实地干活纳税,熬过三代之后便成了大明国民。而当地土著中聪明些的,多半会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以便更快地获得国民待遇。而不那么聪明而又想快些获得国籍地,那便只能加入军队。当土著希望通过立下军功来获得国民待遇时,当地的统治便会更稳固了。”
“儿臣有几个见,请父皇酌定。父皇曾经规定,海外新开辟的殖民地中,领主对非国民女子拥有初夜权。这种情况下,当地土著女子很有可能会生下领主的子女。这种情况下所生的子女自然不可能与领主其他婚生子女拥有同样地权力,但可以考虑给个大明国籍……”
听到这里朱不禁一笑。
当初制定有邑贵族的相关制度时,朱棣将脑子里所记得地相关内容能照搬的都照搬了。朱依稀记得英国制定初夜权时,本意是因为英国贵族都不愿意去相对贫困的苏格兰(要不然是爱尔兰?)。所以英王便特意制定了这条法律。结果还不错,确实有些贵族是冲着这种权力而接受了相对贫瘠的采邑。想到这条制度对大明国民去海外建立殖民地应当同样有吸引力,所以朱棣稍一犹豫后便照搬了但愿这个世界上没有女权主义穿越者,不然肯定会被气死。
见朱棣面带笑意,朱高炽得到了鼓舞,于是接着说道:“其二,父皇曾经规定异族通婚一般情况下子女应当随父,但既然是为了加强海外领对帝国本土的向心力,何不规定海外领中父母一方为大明国民者,此人便自动拥有大明国籍?其三,信仰这一条也很重要,具体怎么做儿臣一时半会还没想清楚,可以令礼部僧录司研究一下该怎么规范海外领的宗教信仰问题。”
听着朱高炽侃侃而谈,朱棣突然心里一震,象是被提醒了一件极要紧地事,一边极力思索着,一边说道:“你说的这几条建议都不错,就这样办。海外土著新婚之夜后地十个月内所生下的子女,均自动拥有大明国籍。父母中有一人是大明国民者,也自动拥有大明国籍……”
说到这里,朱棣突然灵机一闪,想到了刚才接到报捷奏折时为什么会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是了,不对地地方不仅仅是朝廷官兵霸占财物和战俘,没让当地少数民族有邑贵族喝汤。更重要的是,那份奏折中根本没提及此战中有邑贵族伤亡多少,更没有提及请求将战死地有邑贵族及其私兵进入烈士陵园的事上次神机营前往漠北扫荡成功后,报捷奏折本身自然不可能记载战死者姓名,但其附件中却将战死者名单全都列了出来,包括了兀良哈有邑贵族及其麾下的私兵!
想到这里,朱棣的脸已经完全阴沉下来。
朱高炽正聚精会神聆听他前头指令,正在高兴父皇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却猛地看到朱棣这副神态,不禁一怔。
朱棣却并没有发作,咂吮了一下嘴唇,对御书房里侍候茶水巾栉笔墨纸砚的随堂太监黄俨喝道:“去把马叫过来!”
黄俨最知道这主儿脾气的,听得皇上的命令,立即三步并作两步迅速走了出去。
听得脚步声渐渐消失,朱高炽小心翼翼地问道:“父皇,这会儿叫马过来干什么?”
“干什么?”朱咯咯一笑。“自然是派东厂查明一件事!”
“这次平定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的叛乱,若说官兵没有一人死亡,朕也信得及。但攻入寨中后,一开始负责围攻主屋的却是有邑贵族。这期间难道有邑贵族的私兵也没有伤亡吗?若有伤亡,既然是随同官兵作战,那便将死者名单报上来,也便于进入烈士陵园嘛。”
“朕想知道,有邑贵族必定存在伤亡,但报捷奏折里却没有提及,这到底是什么缘故?!”
第一时间更新《永乐架空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