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苏军拦路啦(1)
寒风嗖嗖,天空浑灰,太阳像半个桔子扣在东山尖上.I
一列汽车驶下江岸,行进在冰雪江面上。前面由一台四轮驱动的卡车开路,接着是一台客车,后面是几辆装满机械物资的运输车。
两岸山坡陡峭,车队像在胡同里顶风爬行。雪粒儿像猎枪射出的沙弹,扫在车上唰——唰——作响。
******************
客车里,前排坐着一位瘦高个子大尉。他身旁是崭新的少尉领章钉在士兵服上的年轻人。他们俩都红着脸、闭着眼,显然是喝酒了。
丁石先戴上了崭新的列兵领章,扭头问同座的方岐:“冻脚了吧!你也喝点儿酒吧!”
方岐:“我从不沾酒,嘴唇酒精过敏。”
申炎的嘴在旁边的玻璃窗上哈出一个圆孔,不时向外观望,与手里的地图相对照。
丁石先:“队长,昨晚没睡多少觉,现在眯一会儿吧!”
“怎么睡不着呢,想家了吧?随军哪!边防部队和内地不一样,排以上干部的家属都可以随军,扎根边疆嘛。做做媳妇的工作,赶快调来吧!别看这儿天冷,人可长寿。老申媳妇在哪儿?”瘦高个儿大尉说话像连珠炮。
丁石先:“柳副科长,我们队——申参谋还没结婚呢!”
柳副科长:“那就在这儿找一个,当地姑娘挺美的。不是开玩笑,黑龙江边儿上水土好,比内地人的气色好多了。”
“那是什么?”丁石先透过司机观察窗,看见前方白雾升腾。
“青沟,就是冰没封住的水流儿。”答话的是一个中年汉子,模样像外国人。
柳副科长:“这位是——”
中年汉子:“不认得啦?我可认识你,柳金栋副科长对吧!你们勘察沙水边防营房点儿,不是我陪——”
柳金栋:“哦!想起来了,魏北石副社长。去县里开会了?”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人扭过头说:“不,这条冰道是魏社长领人开的。我们上一趟出了点叉儿,他不放心,专程来护送。这可是能人哪!山里、江上,没有闯不通的地方。有他在,跑车的就有了主心骨儿。”
******************
申炎瞅着座位下面,说:“社长进城穿乌拉,北国特色呀!”
“你们新来不知道,这叫‘奇克密’。鄂伦春人冬天打猎就穿这个,又暖和又轻快。闯江窜山的人都得量脚做一双。棉皮鞋、大头鞋、毡圪垯全不如它。”魏北石指着副驾驶座说,“米队长知道好歹,出车就穿上。”
方岐:“用什么做的?”
魏北石:“狍爪子皮拼的。还有一种‘翁得’,狍皮袜子加犴皮外套,比这个差点儿。”
柳金栋:“老米,你们什么时候返程?”
米队长:“一个来回儿八天左右,有事吗?”
柳金栋:“我们备不住搭车回去,先挂个号儿。”
米队长:“没问题。界江上跑车,边防军跟着才好呢!我还是军属嘞!儿子在大连当兵,去年秋天去看过,那儿好啊!”
听到大连,申炎的眼睛一亮,似乎想说什么,又闭上嘴。他把脑袋靠在座背上,眯起眼睛,脑子里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大海碧蓝,浪潮澎湃,海鸥翱翔。礁石顶上的女青年眺望远方,海风鼓舞着身上的乳白色连衣裙。
一个浪花溅起,她扭过头来笑了……
******************
“队长想什么呢?”丁石先问。
申炎如梦中惊醒,打了个寒噤:“嗯?没想什么——对了,寒区的客车,安上暖气包就好了。”
“暖气?安锅炉还是电阻丝?”柳金栋接过话茬儿。
申炎:“炮兵试验过排气余热利用,边行军边做饭。客车的排气管子从座位下面通过怎么样?关键是别漏气熏人。”
“你还别说,备不住真行啊!赶明儿试——哟!”司机扭头说话,没‘咬’住前车的辙,车轮轧在冰块上。加油、打舵,冲了过去,汽车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就地打起旋儿来,连转了三圈儿才停下。
丁石先脸色刷白。方岐直呕。人们晕头转向,纷纷下车。
柳金栋:“别害怕,掐掐虎口。冰道上跑车这是常事。要是吉普车,一下子能转十几二十圈儿。”
“泚溜到青沟里不就完了吗?”丁石先余悸未消。
柳金栋:“你寻思没有哇?淹人淹车都生过。话说回来,柏油路面就不翻车了?”
雪地上一片脚印,唯独魏北石留下的‘奇克密’印特殊——两脚不对称,左脚跖骨明显向内凸出。申炎用自己的脚比量着。
“六岔快到了,前面就是乌巴劳岛。”柳金栋指着左前方的二三十栋泥草房,还有一栋二层小红楼。
丁石先:“六岔?要是能看见袁永裕、史延忠和指导员就好了。岛子怎么叫那么个名字?”
柳金栋:“从前岛上有个旅店,掌柜的叫乌巴劳。”
方岐:“岛上啥也没有,岸上就那几栋泥草房,开店谁去住?”
柳金栋:“清朝后期,沙水一带光淘金子的就有万把人,还有伐木的、采山货的、跑买卖的,木排、帆船直通冷水。那时候岛上有房子有地,还种西瓜呢,冬夏行人不断哪。”
“对岸是柯鲁洛夫卡哨所吧?”申炎的目光停在地图上,抬起头,脸色骤变:“有情况,苏联边防军来了!”
******************
右前方开来一辆吉普车和一台满载边防军的卡车,奔中国的冰道而来。
柳金栋:“不好,苏军拦路啦!快上车,往前开!”
人们纷纷上了车,情绪紧张,骚动不安。
申炎:“大家安静!我们是边防站的,边防涉外政策性很强,大家都要听柳同志指挥。”
“我们打这儿路过,他们怎么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名堂啊?”柳金栋身边的年轻少尉说。
“我也觉得奇怪。以往年年走爬犁,汽车也跑了好多趟,苏联可从来没找茬儿呀!”一个三十多岁的尖嘴男人说。
“迟万福,你也不看看,咱们在人家眼皮底下跑了大半天,那玩艺碰着多少个了?”魏北石指着右面岸上的钢质了望塔说。
迟万福一脸尴尬,瞅瞅年轻少尉。对方同病相怜的目光给了他勇气,冷笑道:“我要是像你那么聪明,不也当社长了?”
柳金栋:“别吵吵!司机同志,绕到开路车前面去!老申,双方军人直接对峙容易激化冲突。我在冷水会谈会晤被苏方偷拍过。你和小方以乘客身份与他们交涉,摆事实讲道理,坚持原则注意方法,有理有利有节。”
申炎、方岐,与车上的乘客交换穿戴大衣和帽子,有人用围巾缠住他们的领章。
苏军拦路啦(2)
苏军的卡车横在中国冰道上,几十名持枪的边防军一字排开。中国车队不得不停下。
申炎和方岐下车。一位高个子苏军上尉走来,说着俄语。
方岐:“他说这是苏联领土,不许越境通行。让咱们返回。”
申炎手指六岔村头的航标架说:“请看,我们在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通行,并没有越境。倒是你们进入了中国水域,阻挠中国公民正常通行,请马上撤回!”说一句,方岐翻译一句。
苏联上尉又说了两句话。方岐说:“他说我的俄语挺好,问我是什么人。”
申炎盯着苏联上尉右眉尖上的伤疤,似乎想起什么事了:“嗯?哦,你不是中学外语教师嘛!不必保密。”
“疤眉”上尉手指岛子说着,方岐翻译:“那个岛是苏联领土。中国人只能从岛的那一边通过。”
申炎:“你是不是说,中国的轮船也要走岛的那一边?”
“疤眉”:“航行是航运机关的事。这是边防军的事。”
申炎:“这就怪了,苏联的航运机关不归政府领导?你们边防军又归谁指挥?两国的航运协定你们边防军不承认?”
“疤眉”:“现在是说岛屿,不是说航行。”
申炎:“那是乌巴劳岛,在航道中方一侧,距离江右岸很近。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领土,中国人在上面盖过房子种过地,什么时候变成苏联领土了?”
“疤眉”:“航道不是国界,国界在那边。”
申炎:“通航界河以航道中心线为界,这是全世界通行的法则。你认为国界根据什么划?”
“疤眉”:“划在距离中国岸边不远的地方。”
申炎:“不远是什么概念?是几公分,还是几公里?江面有宽有窄,用什么标准度量?”
“疤眉”卡壳了。身旁一个老上士从大衣兜里抽出双手,比划着说:“不是公里,‘附图红线’划在你们岸边,很近。”
申炎以奇异的眼光审视这个人——瘦长脸,门牙缝儿足能塞进筷子去,走路有些跛,脸上的皱纹和言行举止明显与上士肩章不相称。于是笑着说:“你的‘附图红线’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据我所知,不平等的《爱辉条约》和《北京条约》里都没有,是你杜撰的吧?如果像你比划的这么近,中国人在江边洗脚也伸进苏联境内喽?”
听了翻译,“疤眉”的脸红了,瞪了“大牙缝”一眼,说:“制止你们通行,是苏联政府的命令。你们有意见,可以找北京。”
申炎:“几百年来,中国的马爬犁年年从这里通过;我方的边防军——以往是行政官员和警察,也沿这趟路线巡逻,苏方从来没表示异议。现在你们公然拦路,请问上尉作何解释?”
“疤眉”:“以往你们没有汽车通行冰道,今年为什么有了?”
申炎:“同一伙人开的人行冰道、爬犁冰道和汽车冰道,有什么不同的领土意义吗?中国建设边疆使用汽车,还要苏联同意吗?开什么冰道也要苏联批准?你不觉得这太霸道了吗?”
“疤眉”转过脸去,不说话了。
申炎转到对面还要理论,“疤眉”又背过脸去。
申炎指挥客车从苏军旁边绕行。汽车右转,苏军右拦;汽车左绕,苏军左挡。汽车只好停止,申、方二人回到车里。
“听着了,谈的不错!”柳金栋指了指车窗缝儿说。
申炎摘下帽子一头汗:“集训听的,书上看的,出前临阵磨枪学的,全用上了。没出什么大错儿吧?他们不谈,也不走,你说怎么办?”
******************
车里的人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说老毛子欺人太甚;有的说人家有枪有炮,咱们斗不过;有的说他们带着电台,是上边指挥来的,咱们回去报告吧!
年轻少尉对柳金栋说:“国界问题确实应该由两国政府来解决,是得回去报告。”
申炎:“中国人在自己领土上走,别人一挡就回去?”
年轻少尉一脸怒气,盯着柳金栋。
柳金栋小声说:“蔡白吉,这是什么场合,不懂就别乱说。”然后大声问:“米队长,汽油能坚持多久?”
米队长:“油没问题,后面有一车。”
“这就好!申参谋说得对。不走这条冰道,那就意味着连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给中国剩下的半条黑龙江也拱手送人了。前辈子人开店种瓜的岛子不要了,我们这些人有权吗?老米、老魏,你们做做大伙儿的思想工作。老申和小方随时与他们说理斗争。我带开路车到边防站上报情况,顺便弄些吃喝。”柳金栋边说边与乘客交换大衣、帽子,下了客车。
******************
机箱盖子揭开了,动机响着,车窗上的玻璃渐渐透明了。
申炎坐在司机位置上看车外,突然轰起油门儿。
苏联军人马上抬起双臂上前阻挡。
停一会再轰,苏军再挡。反复几次,不灵了。
申炎挂上一档、轻加油,客车轻轻向前‘轱悠’。
“疤眉”上尉命令部下以肩抵抗。抵不住,“大牙缝儿”就命令士兵趴在车前。
丁石先两眼盯着窗外:“腿上是麻袋一样的空筒粗呢子裤,头上是薄薄的麻绒帽子,羊皮大衣是半截儿的,还没有布面儿。苏联人这么抗冻吗?”
米队长说:“手捧着嘴直哈气儿,两腿不停地‘跳舞’,还不是冻得受不了?”
魏北石裂着嘴点头:“咱们是棉裤绒裤加衬裤,再套上皮大衣,戴上皮帽子,坐在车里还冻得慌。他们那点儿衣裳,冒寒风、踩冰雪、顶凉车,人都是肉长的,造孽呀!”
******************
客车前,趴冰的苏联士兵点了一支“大白杆”烟,这个抽两口,递给那个抽两口。
申炎下车,掏出群英牌香烟,点上一支,其余的递给一个黑头圆脸苏联兵。
“圆脸”看看“疤眉”上尉,想接又不敢。
“中国人讲究烟酒不分家,见面儿分一半儿。有烟大家抽,有酒一起喝。这不是贿赂,又不是毒品,抽支烟还请示上级?”申炎示意方岐翻译。
听了中国人的话,苏联士兵裂嘴乐了,烟也接了。
申炎进车里,拿出酒瓶和茶缸子,回来倒了半杯递给苏联兵。
一个苏兵刚要接,“大牙缝儿”唧哩哇啦火儿了。
申炎自己喝了杯里的酒,说:“没有毒吧?”上车了。
苏军拦路啦(3)
车里,老魏的方脸膛儿迎着申炎由衷地俯仰了两下儿。兰眼珠儿放出真挚的目光,让人觉得这是个敦实憨厚的汉子。
“魏社长,跟苏联人打过交道吗?”
迟万福接话:“岂止打过,常来常往。他舅还是苏联将军哪!”
“那不是哥儿们聚堆儿凑趣儿,胡吹六哨逗你玩嘛!还当真事儿了?”魏北石憨笑着转向申炎说:“过去中苏友好,过年过节互相祝贺。有个急病号啦,缺什么急用东西啦,常去那边儿找帮忙的。咱这边交通不方便哪!”
申炎:“社队领导都常去吗?”
魏北石:“我这不特殊嘛!母亲是俄罗斯人,大伙儿说我模样像苏联人,让我去的多。”
申炎:“那你的俄语一定不错啰!”
魏北石:“不行!老爹不让学。小时候我妈教,他就火儿。”
申炎:“那为什么?”
魏北石:“他说我是中国人,不是俄罗斯人。他是河南开封府的,脾气可倔了!”
申炎笑了:“自己娶俄罗斯媳妇,为什么不让儿子学俄语呢?这也不平等嘛!”
魏北石:“他是逃壮丁打死人跑出来的。那时候这一带净是‘闯关东’的“跑腿子”,找个媳妇比拣块‘狗头金’还难。我妈是‘白俄’的女儿,为躲避镇压跑过江来。我爹怕我学会俄语忘了祖宗,临终还嘱咐我一定要领着孩子回老家寻根祭祖。”
“方岐也是河南人,你们是同乡。”申炎向方岐递个眼神儿。
方岐快说了几句俄语,魏北石没有反应。方岐慢慢地说了几个单词,魏北石嗑嗑吧吧白话了一阵子。
******************
太阳悬在西山顶上,开路车回来了。
柳金栋和三个社员搬下几只暖水瓶和一个盖着棉被大木盆。其中一个人的长相与魏北石差不多。
客车里,人们吃猪肉酸菜馅包子,喝热豆浆。
柳金栋关上车门说:“这里的情况一生,边防站的观察哨就报告了。哈尔滨、沈阳直到北京,都密切关注事态的展。上级认为咱们做得对。冷水已经升旗了,约苏方会晤。”
与申炎换穿大衣的方脸大眼青年说:“跑到不毛之地,还让北京重视一回,偏得呀!”这人鼻角旁边有颗黑痣。
米队长:“边防无小事,事事通北京嘛!”
柳金栋对那个长相和魏北石差不多的六岔人说:“孙队长,你看苏联小兵儿多可怜,拿些包子给他们吃吧!”
车下,孙队长手捧冒热气的包子递过去。
苏联士兵这个瞅瞅,那个咽唾沫。“大牙缝儿”说了什么,士兵们后退几步,转过脸去。
申炎示意司机,客车往前“轱悠”了一段儿。
“大牙缝儿又”赶紧命令士兵趴下。
******************
半个太阳藏进西山后,苏岸开来一辆汽车。一个戴‘光板’肩章的军人为士兵们分食品。每人两片‘黑列巴’、一勺汤——里面有三四块土豆。倒进小铝盆里,没喝完就结了冰碴儿。
客车里,魏北石摇着头说:“大小伙子,就那么两片儿‘黑列巴’,喝凉汤、挨大冻,怎么挺得住哇?”
“苏军是分餐制,管了儿,不管饱儿。”申炎说。
“你怎么知道?”柳金栋问。
申炎:“我老部队是预备炮兵。1955年苏军撤离大连之前,不少老同志和苏军共同生活了一段儿时间,搞装备交接。”
柳金栋:“你知道俄语的汽车怎么说吗?”
申炎摇头:“我们连有一台‘嘎斯-6’,方向盘上刻了一行俄文字母。老驾驶班长说‘是位特拉拿马神’,说那车像神马。”
方岐嘴里的豆浆喷了一地,眼泪都呛出来了,咳嗽好一阵子才说话:“斯维特拉娜是光明、阳光的意思,不少俄罗斯姑娘以此为名,就像中国女孩子叫什么晶啊、丽呀的。马申是指机器,汽车、缝纫机、播种机、割草机,都可以称马申。那个苏军司机,可能把心里想的姑娘和手里的汽车合而为一了吧?”
大伙儿哈哈笑,丁石先却左右张望。
柳金栋打趣儿,“这小伙儿也想心里的姑娘了轻吧?”
“疤瘌眼上尉怎么没影了呢?”丁石先说。
申炎:“司机交给他一个手提式饭盒,进‘嘎斯-67’——不!是‘嘎斯-69’里吃饭了吧!”
“你摆弄过汽车?”柳金栋问。
申炎:“机械化炮兵,成天跟汽车打交道。”
柳金栋:“摆弄过就好。夜里,你、我、司机,三个人轮班儿‘轱悠’,看‘老毛子’能熬多久。”
“那可就苦了这帮儿‘骚达子’喽!”六岔村的孙队长说。
丁石先:“苏联人是‘骚达子’?那‘老毛子’指的是什么?”
孙队长咧嘴:“这小同志,新来的吧?”
******************
天黑了。柳金栋对孙队长说:“开路车把你们送回去。如果苏方不撤,明天还得送饭。观察哨会告诉你。”
孙队长走了,柳金栋笑了:“说话真得注意点儿。小丁不是问老毛子吗?老孙就是半拉老毛子——‘二毛子’。”
申炎向柳金栋撇撇嘴,意思是魏北石就在身后。
魏北石看见了,说:“叫二毛子怕啥?那不是骂人,随便叫。不叫修正主义分子就行啊!”
人们笑了。柳金栋挺不好意思:“我这人嘴上没有把门儿的。话说回来,确实不是骂人,算是当地土话吧!老魏是党员领导干部,不在乎更好。”
******************
午夜,申炎离开司机座位,走出车外。
西北风迎面扑来,雪粒钻进领口、袖筒。天空浑暗,月亮像沉在井底的半只碟子影影绰绰。山上松涛呜咽,冰上雪流打旋儿。申炎打了个寒噤,像从梦中醒来,自言自语:“寒江,风雪,坚冰、黑夜,这就是现在,就是我的人生之路。海滨、阳光,白鸥、春风,都不属于我了。黑夜,来吧!风雪,来呀!我就站在这冰原之上,任你疯狂吧!”
越说声音越大,最后近乎呐喊了。
几十个背着枪、抄着手、躬着腰的苏军士兵,惊奇地看着这个仰面长啸的中国人。
上游驶来一辆卡车,送来十几个苏联边防兵。车灯照着一个大孩子似的中士,拉开“嘎斯-69”车门,嘀咕了几句。
“疤眉”上尉和他的原班人马登车走了。
申炎登上客车,棚灯亮着。
苏军拦路啦(4)
客车里,人们靠着座背睡了,只有鼻角旁有“黑痣”的人和一个尖下颏青年在唠嗑。
“唠什么呢?”申炎小声问。
“黑痣”:“说你呢!小丁说你来边防才两个多月,头一次出远门儿就跟苏联谈国界、谈航道。这可是重大外交问题呀!”
申炎:“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黑痣”:“冷水航运局的。他是公安段民警小苏;我是调度室货运员,叫海铁宽。‘疤眉上尉’走了,苏军群龙无,咱们狠点儿斗怎么样?”
申炎:“不能那么办,对苏联士兵更应该怀柔一些。冬季不通航,你们来干什么?”
海铁宽:“了解夏季运输量和沿途装卸安全。大兴安岭林区大开,运输计划没有底数了。哎!下级军官和士兵同是执行者,为什么对士兵要更怀柔?”
申炎:“苏联士兵胆儿小,只知道机械地执行条令,斗‘毛’了会出事。搞航运的人和苏方有接触吧?”
海铁宽:“业务联系很多,友好时期双方船员还搞联欢。”
申炎:“联欢什么内容?”
海铁宽:“唱歌、跳舞、下棋、打球、看电影,还有江里游泳、野餐喝酒。”
申炎:“会唱苏联歌吗?”
“尖下颏”:“小海是我们局演出队的男高音,得过奖。”
申炎:“能用俄语唱吗?”
海铁宽摇头:“那可不行。说几句老毛子话,沿江百姓差不多都行。能用俄语唱歌的,全冷水地区也没有几个。”
******************
太阳从东山露出脸来,六岔村的孙队长赶着马爬犁来了。
孙思弟身着便衣,上车先对柳金栋说:“上级指示,坚持说理斗争,有理、有力、有节,防止冲突激化,不许撞伤、压伤苏军,不要授人以柄。”说完,拉起申炎的双手:“伙计,又见面哩!”
穿蓝色过时海军大衣的袁永裕和一个十六七岁小青年,搬来热腾腾的大米饭和猪肉炖粉条。撂下木盆,袁永裕拉起申炎的胳膊一个劲摇,裂着嘴不说话。
大狗皮帽子压眉的小青年伸出小手,说:“让咱也见识见识神教官嘛!”竟是女孩子声音。
袁永裕放开申炎,和丁石先搂到一起,互相捶打后背。
“我姓申,田字上下出头儿。给这批新同志当过教员,他们叫我申教员。”申炎指了指丁石先、袁永裕说。
女青年:“不对!说的是你特别神……”
申炎扬手制止,半严肃地说:“新同志什么都新鲜,胡说乱传,你可别跟着起哄。”
这丫头伶牙利齿,手一直没松开,说得很认真:“怎么是起哄呢?打熊专打眼,瞎话说成真。成天研究孙子兵法,像孔明一样懂八卦奇门遁甲。”
蔡白吉反感地瞟了一眼。
申炎:“得、得!越说越离谱儿了,你是谁呀?”
孙思弟说:“她叫吕秀敏,六岔有史以来第一个女状元,在县城上了三年中学。现在是团支部书记、会计、妇女队长、民兵排副排长兼女基干班班长,官衔不少哩!团支部到边防站过团日,新兵讲集训的故事。听说你来,说甚也来看看。”
吕秀敏这才松手:“看着啦!你快吃饭吧!”
******************
客车外,苏方的汽车也来了。“疤眉”带着人来换了班,不像昨天那么神气了。
申炎、方岐下车,向苏联上尉打招呼。“疤眉”又背过脸去。
老魏掏烟递给苏兵,不少人接了。
申炎问那个圆脸黑头苏联列兵:“你的家乡在哪里?”
“圆脸”低声说了什么。方岐翻译:“原来在格鲁吉亚一个叫巴统的地方。他当兵以后,父母搬到巴罗格斯克来了。”
申炎:“格鲁吉亚是斯大林同志的故乡。那里气候温暖,还出产茶叶吧!为什么搬到远东来?”
听了方岐翻译,“圆脸”点头说:“这里人口稀少,政府提倡移民。原来住在农村,这回进城了。”
申炎:“能说出你的名字吗?”
“圆脸”:“罗什-阿列克赛-乌里杨诺夫。”
申炎:“你家搬到了巴罗格斯克,我们就同饮一江水了。既然是邻居,就该作朋友哇!”
罗什瞅了“大牙缝儿”一眼,轻轻点头。
申炎又问一个高约一米九的下士。方岐翻译,这人的家在乌克兰一个叫熬德萨的城市。
申炎仰望天空大声朗诵:“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方岐翻译了两句,高个子下士就叫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方岐又为他当起了翻译。
申炎:“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禄禄无为而羞愧;”
方岐翻译,几个苏军士兵跟着朗诵。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申炎朗诵完了,头还仰着,神情凝重,形态若塑。
苏军士兵忘情放声,如同集体诗朗诵。
咔嗤、咔嗤!“大牙缝儿”从大衣兜里掏出照相机拍了两下,然后吼了两句。集体朗诵刹住了,苏兵们端起枪来。
“他让士兵把枪口对向我们。”方岐说。
寒风嗖嗖,天空浑灰,太阳像半个桔子扣在东山尖上.I
一列汽车驶下江岸,行进在冰雪江面上。前面由一台四轮驱动的卡车开路,接着是一台客车,后面是几辆装满机械物资的运输车。
两岸山坡陡峭,车队像在胡同里顶风爬行。雪粒儿像猎枪射出的沙弹,扫在车上唰——唰——作响。
******************
客车里,前排坐着一位瘦高个子大尉。他身旁是崭新的少尉领章钉在士兵服上的年轻人。他们俩都红着脸、闭着眼,显然是喝酒了。
丁石先戴上了崭新的列兵领章,扭头问同座的方岐:“冻脚了吧!你也喝点儿酒吧!”
方岐:“我从不沾酒,嘴唇酒精过敏。”
申炎的嘴在旁边的玻璃窗上哈出一个圆孔,不时向外观望,与手里的地图相对照。
丁石先:“队长,昨晚没睡多少觉,现在眯一会儿吧!”
“怎么睡不着呢,想家了吧?随军哪!边防部队和内地不一样,排以上干部的家属都可以随军,扎根边疆嘛。做做媳妇的工作,赶快调来吧!别看这儿天冷,人可长寿。老申媳妇在哪儿?”瘦高个儿大尉说话像连珠炮。
丁石先:“柳副科长,我们队——申参谋还没结婚呢!”
柳副科长:“那就在这儿找一个,当地姑娘挺美的。不是开玩笑,黑龙江边儿上水土好,比内地人的气色好多了。”
“那是什么?”丁石先透过司机观察窗,看见前方白雾升腾。
“青沟,就是冰没封住的水流儿。”答话的是一个中年汉子,模样像外国人。
柳副科长:“这位是——”
中年汉子:“不认得啦?我可认识你,柳金栋副科长对吧!你们勘察沙水边防营房点儿,不是我陪——”
柳金栋:“哦!想起来了,魏北石副社长。去县里开会了?”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人扭过头说:“不,这条冰道是魏社长领人开的。我们上一趟出了点叉儿,他不放心,专程来护送。这可是能人哪!山里、江上,没有闯不通的地方。有他在,跑车的就有了主心骨儿。”
******************
申炎瞅着座位下面,说:“社长进城穿乌拉,北国特色呀!”
“你们新来不知道,这叫‘奇克密’。鄂伦春人冬天打猎就穿这个,又暖和又轻快。闯江窜山的人都得量脚做一双。棉皮鞋、大头鞋、毡圪垯全不如它。”魏北石指着副驾驶座说,“米队长知道好歹,出车就穿上。”
方岐:“用什么做的?”
魏北石:“狍爪子皮拼的。还有一种‘翁得’,狍皮袜子加犴皮外套,比这个差点儿。”
柳金栋:“老米,你们什么时候返程?”
米队长:“一个来回儿八天左右,有事吗?”
柳金栋:“我们备不住搭车回去,先挂个号儿。”
米队长:“没问题。界江上跑车,边防军跟着才好呢!我还是军属嘞!儿子在大连当兵,去年秋天去看过,那儿好啊!”
听到大连,申炎的眼睛一亮,似乎想说什么,又闭上嘴。他把脑袋靠在座背上,眯起眼睛,脑子里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大海碧蓝,浪潮澎湃,海鸥翱翔。礁石顶上的女青年眺望远方,海风鼓舞着身上的乳白色连衣裙。
一个浪花溅起,她扭过头来笑了……
******************
“队长想什么呢?”丁石先问。
申炎如梦中惊醒,打了个寒噤:“嗯?没想什么——对了,寒区的客车,安上暖气包就好了。”
“暖气?安锅炉还是电阻丝?”柳金栋接过话茬儿。
申炎:“炮兵试验过排气余热利用,边行军边做饭。客车的排气管子从座位下面通过怎么样?关键是别漏气熏人。”
“你还别说,备不住真行啊!赶明儿试——哟!”司机扭头说话,没‘咬’住前车的辙,车轮轧在冰块上。加油、打舵,冲了过去,汽车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就地打起旋儿来,连转了三圈儿才停下。
丁石先脸色刷白。方岐直呕。人们晕头转向,纷纷下车。
柳金栋:“别害怕,掐掐虎口。冰道上跑车这是常事。要是吉普车,一下子能转十几二十圈儿。”
“泚溜到青沟里不就完了吗?”丁石先余悸未消。
柳金栋:“你寻思没有哇?淹人淹车都生过。话说回来,柏油路面就不翻车了?”
雪地上一片脚印,唯独魏北石留下的‘奇克密’印特殊——两脚不对称,左脚跖骨明显向内凸出。申炎用自己的脚比量着。
“六岔快到了,前面就是乌巴劳岛。”柳金栋指着左前方的二三十栋泥草房,还有一栋二层小红楼。
丁石先:“六岔?要是能看见袁永裕、史延忠和指导员就好了。岛子怎么叫那么个名字?”
柳金栋:“从前岛上有个旅店,掌柜的叫乌巴劳。”
方岐:“岛上啥也没有,岸上就那几栋泥草房,开店谁去住?”
柳金栋:“清朝后期,沙水一带光淘金子的就有万把人,还有伐木的、采山货的、跑买卖的,木排、帆船直通冷水。那时候岛上有房子有地,还种西瓜呢,冬夏行人不断哪。”
“对岸是柯鲁洛夫卡哨所吧?”申炎的目光停在地图上,抬起头,脸色骤变:“有情况,苏联边防军来了!”
******************
右前方开来一辆吉普车和一台满载边防军的卡车,奔中国的冰道而来。
柳金栋:“不好,苏军拦路啦!快上车,往前开!”
人们纷纷上了车,情绪紧张,骚动不安。
申炎:“大家安静!我们是边防站的,边防涉外政策性很强,大家都要听柳同志指挥。”
“我们打这儿路过,他们怎么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名堂啊?”柳金栋身边的年轻少尉说。
“我也觉得奇怪。以往年年走爬犁,汽车也跑了好多趟,苏联可从来没找茬儿呀!”一个三十多岁的尖嘴男人说。
“迟万福,你也不看看,咱们在人家眼皮底下跑了大半天,那玩艺碰着多少个了?”魏北石指着右面岸上的钢质了望塔说。
迟万福一脸尴尬,瞅瞅年轻少尉。对方同病相怜的目光给了他勇气,冷笑道:“我要是像你那么聪明,不也当社长了?”
柳金栋:“别吵吵!司机同志,绕到开路车前面去!老申,双方军人直接对峙容易激化冲突。我在冷水会谈会晤被苏方偷拍过。你和小方以乘客身份与他们交涉,摆事实讲道理,坚持原则注意方法,有理有利有节。”
申炎、方岐,与车上的乘客交换穿戴大衣和帽子,有人用围巾缠住他们的领章。
苏军拦路啦(2)
苏军的卡车横在中国冰道上,几十名持枪的边防军一字排开。中国车队不得不停下。
申炎和方岐下车。一位高个子苏军上尉走来,说着俄语。
方岐:“他说这是苏联领土,不许越境通行。让咱们返回。”
申炎手指六岔村头的航标架说:“请看,我们在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通行,并没有越境。倒是你们进入了中国水域,阻挠中国公民正常通行,请马上撤回!”说一句,方岐翻译一句。
苏联上尉又说了两句话。方岐说:“他说我的俄语挺好,问我是什么人。”
申炎盯着苏联上尉右眉尖上的伤疤,似乎想起什么事了:“嗯?哦,你不是中学外语教师嘛!不必保密。”
“疤眉”上尉手指岛子说着,方岐翻译:“那个岛是苏联领土。中国人只能从岛的那一边通过。”
申炎:“你是不是说,中国的轮船也要走岛的那一边?”
“疤眉”:“航行是航运机关的事。这是边防军的事。”
申炎:“这就怪了,苏联的航运机关不归政府领导?你们边防军又归谁指挥?两国的航运协定你们边防军不承认?”
“疤眉”:“现在是说岛屿,不是说航行。”
申炎:“那是乌巴劳岛,在航道中方一侧,距离江右岸很近。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领土,中国人在上面盖过房子种过地,什么时候变成苏联领土了?”
“疤眉”:“航道不是国界,国界在那边。”
申炎:“通航界河以航道中心线为界,这是全世界通行的法则。你认为国界根据什么划?”
“疤眉”:“划在距离中国岸边不远的地方。”
申炎:“不远是什么概念?是几公分,还是几公里?江面有宽有窄,用什么标准度量?”
“疤眉”卡壳了。身旁一个老上士从大衣兜里抽出双手,比划着说:“不是公里,‘附图红线’划在你们岸边,很近。”
申炎以奇异的眼光审视这个人——瘦长脸,门牙缝儿足能塞进筷子去,走路有些跛,脸上的皱纹和言行举止明显与上士肩章不相称。于是笑着说:“你的‘附图红线’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据我所知,不平等的《爱辉条约》和《北京条约》里都没有,是你杜撰的吧?如果像你比划的这么近,中国人在江边洗脚也伸进苏联境内喽?”
听了翻译,“疤眉”的脸红了,瞪了“大牙缝”一眼,说:“制止你们通行,是苏联政府的命令。你们有意见,可以找北京。”
申炎:“几百年来,中国的马爬犁年年从这里通过;我方的边防军——以往是行政官员和警察,也沿这趟路线巡逻,苏方从来没表示异议。现在你们公然拦路,请问上尉作何解释?”
“疤眉”:“以往你们没有汽车通行冰道,今年为什么有了?”
申炎:“同一伙人开的人行冰道、爬犁冰道和汽车冰道,有什么不同的领土意义吗?中国建设边疆使用汽车,还要苏联同意吗?开什么冰道也要苏联批准?你不觉得这太霸道了吗?”
“疤眉”转过脸去,不说话了。
申炎转到对面还要理论,“疤眉”又背过脸去。
申炎指挥客车从苏军旁边绕行。汽车右转,苏军右拦;汽车左绕,苏军左挡。汽车只好停止,申、方二人回到车里。
“听着了,谈的不错!”柳金栋指了指车窗缝儿说。
申炎摘下帽子一头汗:“集训听的,书上看的,出前临阵磨枪学的,全用上了。没出什么大错儿吧?他们不谈,也不走,你说怎么办?”
******************
车里的人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说老毛子欺人太甚;有的说人家有枪有炮,咱们斗不过;有的说他们带着电台,是上边指挥来的,咱们回去报告吧!
年轻少尉对柳金栋说:“国界问题确实应该由两国政府来解决,是得回去报告。”
申炎:“中国人在自己领土上走,别人一挡就回去?”
年轻少尉一脸怒气,盯着柳金栋。
柳金栋小声说:“蔡白吉,这是什么场合,不懂就别乱说。”然后大声问:“米队长,汽油能坚持多久?”
米队长:“油没问题,后面有一车。”
“这就好!申参谋说得对。不走这条冰道,那就意味着连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给中国剩下的半条黑龙江也拱手送人了。前辈子人开店种瓜的岛子不要了,我们这些人有权吗?老米、老魏,你们做做大伙儿的思想工作。老申和小方随时与他们说理斗争。我带开路车到边防站上报情况,顺便弄些吃喝。”柳金栋边说边与乘客交换大衣、帽子,下了客车。
******************
机箱盖子揭开了,动机响着,车窗上的玻璃渐渐透明了。
申炎坐在司机位置上看车外,突然轰起油门儿。
苏联军人马上抬起双臂上前阻挡。
停一会再轰,苏军再挡。反复几次,不灵了。
申炎挂上一档、轻加油,客车轻轻向前‘轱悠’。
“疤眉”上尉命令部下以肩抵抗。抵不住,“大牙缝儿”就命令士兵趴在车前。
丁石先两眼盯着窗外:“腿上是麻袋一样的空筒粗呢子裤,头上是薄薄的麻绒帽子,羊皮大衣是半截儿的,还没有布面儿。苏联人这么抗冻吗?”
米队长说:“手捧着嘴直哈气儿,两腿不停地‘跳舞’,还不是冻得受不了?”
魏北石裂着嘴点头:“咱们是棉裤绒裤加衬裤,再套上皮大衣,戴上皮帽子,坐在车里还冻得慌。他们那点儿衣裳,冒寒风、踩冰雪、顶凉车,人都是肉长的,造孽呀!”
******************
客车前,趴冰的苏联士兵点了一支“大白杆”烟,这个抽两口,递给那个抽两口。
申炎下车,掏出群英牌香烟,点上一支,其余的递给一个黑头圆脸苏联兵。
“圆脸”看看“疤眉”上尉,想接又不敢。
“中国人讲究烟酒不分家,见面儿分一半儿。有烟大家抽,有酒一起喝。这不是贿赂,又不是毒品,抽支烟还请示上级?”申炎示意方岐翻译。
听了中国人的话,苏联士兵裂嘴乐了,烟也接了。
申炎进车里,拿出酒瓶和茶缸子,回来倒了半杯递给苏联兵。
一个苏兵刚要接,“大牙缝儿”唧哩哇啦火儿了。
申炎自己喝了杯里的酒,说:“没有毒吧?”上车了。
苏军拦路啦(3)
车里,老魏的方脸膛儿迎着申炎由衷地俯仰了两下儿。兰眼珠儿放出真挚的目光,让人觉得这是个敦实憨厚的汉子。
“魏社长,跟苏联人打过交道吗?”
迟万福接话:“岂止打过,常来常往。他舅还是苏联将军哪!”
“那不是哥儿们聚堆儿凑趣儿,胡吹六哨逗你玩嘛!还当真事儿了?”魏北石憨笑着转向申炎说:“过去中苏友好,过年过节互相祝贺。有个急病号啦,缺什么急用东西啦,常去那边儿找帮忙的。咱这边交通不方便哪!”
申炎:“社队领导都常去吗?”
魏北石:“我这不特殊嘛!母亲是俄罗斯人,大伙儿说我模样像苏联人,让我去的多。”
申炎:“那你的俄语一定不错啰!”
魏北石:“不行!老爹不让学。小时候我妈教,他就火儿。”
申炎:“那为什么?”
魏北石:“他说我是中国人,不是俄罗斯人。他是河南开封府的,脾气可倔了!”
申炎笑了:“自己娶俄罗斯媳妇,为什么不让儿子学俄语呢?这也不平等嘛!”
魏北石:“他是逃壮丁打死人跑出来的。那时候这一带净是‘闯关东’的“跑腿子”,找个媳妇比拣块‘狗头金’还难。我妈是‘白俄’的女儿,为躲避镇压跑过江来。我爹怕我学会俄语忘了祖宗,临终还嘱咐我一定要领着孩子回老家寻根祭祖。”
“方岐也是河南人,你们是同乡。”申炎向方岐递个眼神儿。
方岐快说了几句俄语,魏北石没有反应。方岐慢慢地说了几个单词,魏北石嗑嗑吧吧白话了一阵子。
******************
太阳悬在西山顶上,开路车回来了。
柳金栋和三个社员搬下几只暖水瓶和一个盖着棉被大木盆。其中一个人的长相与魏北石差不多。
客车里,人们吃猪肉酸菜馅包子,喝热豆浆。
柳金栋关上车门说:“这里的情况一生,边防站的观察哨就报告了。哈尔滨、沈阳直到北京,都密切关注事态的展。上级认为咱们做得对。冷水已经升旗了,约苏方会晤。”
与申炎换穿大衣的方脸大眼青年说:“跑到不毛之地,还让北京重视一回,偏得呀!”这人鼻角旁边有颗黑痣。
米队长:“边防无小事,事事通北京嘛!”
柳金栋对那个长相和魏北石差不多的六岔人说:“孙队长,你看苏联小兵儿多可怜,拿些包子给他们吃吧!”
车下,孙队长手捧冒热气的包子递过去。
苏联士兵这个瞅瞅,那个咽唾沫。“大牙缝儿”说了什么,士兵们后退几步,转过脸去。
申炎示意司机,客车往前“轱悠”了一段儿。
“大牙缝儿又”赶紧命令士兵趴下。
******************
半个太阳藏进西山后,苏岸开来一辆汽车。一个戴‘光板’肩章的军人为士兵们分食品。每人两片‘黑列巴’、一勺汤——里面有三四块土豆。倒进小铝盆里,没喝完就结了冰碴儿。
客车里,魏北石摇着头说:“大小伙子,就那么两片儿‘黑列巴’,喝凉汤、挨大冻,怎么挺得住哇?”
“苏军是分餐制,管了儿,不管饱儿。”申炎说。
“你怎么知道?”柳金栋问。
申炎:“我老部队是预备炮兵。1955年苏军撤离大连之前,不少老同志和苏军共同生活了一段儿时间,搞装备交接。”
柳金栋:“你知道俄语的汽车怎么说吗?”
申炎摇头:“我们连有一台‘嘎斯-6’,方向盘上刻了一行俄文字母。老驾驶班长说‘是位特拉拿马神’,说那车像神马。”
方岐嘴里的豆浆喷了一地,眼泪都呛出来了,咳嗽好一阵子才说话:“斯维特拉娜是光明、阳光的意思,不少俄罗斯姑娘以此为名,就像中国女孩子叫什么晶啊、丽呀的。马申是指机器,汽车、缝纫机、播种机、割草机,都可以称马申。那个苏军司机,可能把心里想的姑娘和手里的汽车合而为一了吧?”
大伙儿哈哈笑,丁石先却左右张望。
柳金栋打趣儿,“这小伙儿也想心里的姑娘了轻吧?”
“疤瘌眼上尉怎么没影了呢?”丁石先说。
申炎:“司机交给他一个手提式饭盒,进‘嘎斯-67’——不!是‘嘎斯-69’里吃饭了吧!”
“你摆弄过汽车?”柳金栋问。
申炎:“机械化炮兵,成天跟汽车打交道。”
柳金栋:“摆弄过就好。夜里,你、我、司机,三个人轮班儿‘轱悠’,看‘老毛子’能熬多久。”
“那可就苦了这帮儿‘骚达子’喽!”六岔村的孙队长说。
丁石先:“苏联人是‘骚达子’?那‘老毛子’指的是什么?”
孙队长咧嘴:“这小同志,新来的吧?”
******************
天黑了。柳金栋对孙队长说:“开路车把你们送回去。如果苏方不撤,明天还得送饭。观察哨会告诉你。”
孙队长走了,柳金栋笑了:“说话真得注意点儿。小丁不是问老毛子吗?老孙就是半拉老毛子——‘二毛子’。”
申炎向柳金栋撇撇嘴,意思是魏北石就在身后。
魏北石看见了,说:“叫二毛子怕啥?那不是骂人,随便叫。不叫修正主义分子就行啊!”
人们笑了。柳金栋挺不好意思:“我这人嘴上没有把门儿的。话说回来,确实不是骂人,算是当地土话吧!老魏是党员领导干部,不在乎更好。”
******************
午夜,申炎离开司机座位,走出车外。
西北风迎面扑来,雪粒钻进领口、袖筒。天空浑暗,月亮像沉在井底的半只碟子影影绰绰。山上松涛呜咽,冰上雪流打旋儿。申炎打了个寒噤,像从梦中醒来,自言自语:“寒江,风雪,坚冰、黑夜,这就是现在,就是我的人生之路。海滨、阳光,白鸥、春风,都不属于我了。黑夜,来吧!风雪,来呀!我就站在这冰原之上,任你疯狂吧!”
越说声音越大,最后近乎呐喊了。
几十个背着枪、抄着手、躬着腰的苏军士兵,惊奇地看着这个仰面长啸的中国人。
上游驶来一辆卡车,送来十几个苏联边防兵。车灯照着一个大孩子似的中士,拉开“嘎斯-69”车门,嘀咕了几句。
“疤眉”上尉和他的原班人马登车走了。
申炎登上客车,棚灯亮着。
苏军拦路啦(4)
客车里,人们靠着座背睡了,只有鼻角旁有“黑痣”的人和一个尖下颏青年在唠嗑。
“唠什么呢?”申炎小声问。
“黑痣”:“说你呢!小丁说你来边防才两个多月,头一次出远门儿就跟苏联谈国界、谈航道。这可是重大外交问题呀!”
申炎:“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黑痣”:“冷水航运局的。他是公安段民警小苏;我是调度室货运员,叫海铁宽。‘疤眉上尉’走了,苏军群龙无,咱们狠点儿斗怎么样?”
申炎:“不能那么办,对苏联士兵更应该怀柔一些。冬季不通航,你们来干什么?”
海铁宽:“了解夏季运输量和沿途装卸安全。大兴安岭林区大开,运输计划没有底数了。哎!下级军官和士兵同是执行者,为什么对士兵要更怀柔?”
申炎:“苏联士兵胆儿小,只知道机械地执行条令,斗‘毛’了会出事。搞航运的人和苏方有接触吧?”
海铁宽:“业务联系很多,友好时期双方船员还搞联欢。”
申炎:“联欢什么内容?”
海铁宽:“唱歌、跳舞、下棋、打球、看电影,还有江里游泳、野餐喝酒。”
申炎:“会唱苏联歌吗?”
“尖下颏”:“小海是我们局演出队的男高音,得过奖。”
申炎:“能用俄语唱吗?”
海铁宽摇头:“那可不行。说几句老毛子话,沿江百姓差不多都行。能用俄语唱歌的,全冷水地区也没有几个。”
******************
太阳从东山露出脸来,六岔村的孙队长赶着马爬犁来了。
孙思弟身着便衣,上车先对柳金栋说:“上级指示,坚持说理斗争,有理、有力、有节,防止冲突激化,不许撞伤、压伤苏军,不要授人以柄。”说完,拉起申炎的双手:“伙计,又见面哩!”
穿蓝色过时海军大衣的袁永裕和一个十六七岁小青年,搬来热腾腾的大米饭和猪肉炖粉条。撂下木盆,袁永裕拉起申炎的胳膊一个劲摇,裂着嘴不说话。
大狗皮帽子压眉的小青年伸出小手,说:“让咱也见识见识神教官嘛!”竟是女孩子声音。
袁永裕放开申炎,和丁石先搂到一起,互相捶打后背。
“我姓申,田字上下出头儿。给这批新同志当过教员,他们叫我申教员。”申炎指了指丁石先、袁永裕说。
女青年:“不对!说的是你特别神……”
申炎扬手制止,半严肃地说:“新同志什么都新鲜,胡说乱传,你可别跟着起哄。”
这丫头伶牙利齿,手一直没松开,说得很认真:“怎么是起哄呢?打熊专打眼,瞎话说成真。成天研究孙子兵法,像孔明一样懂八卦奇门遁甲。”
蔡白吉反感地瞟了一眼。
申炎:“得、得!越说越离谱儿了,你是谁呀?”
孙思弟说:“她叫吕秀敏,六岔有史以来第一个女状元,在县城上了三年中学。现在是团支部书记、会计、妇女队长、民兵排副排长兼女基干班班长,官衔不少哩!团支部到边防站过团日,新兵讲集训的故事。听说你来,说甚也来看看。”
吕秀敏这才松手:“看着啦!你快吃饭吧!”
******************
客车外,苏方的汽车也来了。“疤眉”带着人来换了班,不像昨天那么神气了。
申炎、方岐下车,向苏联上尉打招呼。“疤眉”又背过脸去。
老魏掏烟递给苏兵,不少人接了。
申炎问那个圆脸黑头苏联列兵:“你的家乡在哪里?”
“圆脸”低声说了什么。方岐翻译:“原来在格鲁吉亚一个叫巴统的地方。他当兵以后,父母搬到巴罗格斯克来了。”
申炎:“格鲁吉亚是斯大林同志的故乡。那里气候温暖,还出产茶叶吧!为什么搬到远东来?”
听了方岐翻译,“圆脸”点头说:“这里人口稀少,政府提倡移民。原来住在农村,这回进城了。”
申炎:“能说出你的名字吗?”
“圆脸”:“罗什-阿列克赛-乌里杨诺夫。”
申炎:“你家搬到了巴罗格斯克,我们就同饮一江水了。既然是邻居,就该作朋友哇!”
罗什瞅了“大牙缝儿”一眼,轻轻点头。
申炎又问一个高约一米九的下士。方岐翻译,这人的家在乌克兰一个叫熬德萨的城市。
申炎仰望天空大声朗诵:“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方岐翻译了两句,高个子下士就叫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方岐又为他当起了翻译。
申炎:“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禄禄无为而羞愧;”
方岐翻译,几个苏军士兵跟着朗诵。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申炎朗诵完了,头还仰着,神情凝重,形态若塑。
苏军士兵忘情放声,如同集体诗朗诵。
咔嗤、咔嗤!“大牙缝儿”从大衣兜里掏出照相机拍了两下,然后吼了两句。集体朗诵刹住了,苏兵们端起枪来。
“他让士兵把枪口对向我们。”方岐说。
第一时间更新《大流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