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刚才的那位文士此时刚刚结束了他的言,旁边一人高声接口:“今上自登基以来,虽然内政多有失误之处,但边关捷报频传,对西夏、对辽作战都是连战皆捷。尽在所有章节都是请到现已收复幽云十六州,创下不世功业,理应锐意进取,将中原全部收归我朝。朝廷决定接受张觉的内附,也是出于此意,诸位在这里夸夸其谈、肆意批评,又有何宜。”
“此为持国之论!”
“确有道理!”
“有理!”
……
院中诸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大多出言赞同。
“不知军国国家大事需要谨慎、小心,却在这里不知天高地厚的说什么大话,左右都是书生意气,荒谬!”一个冰冷的声音响了起来,立时打断了士子们兴奋的应和之声。
所有人皆是一惊,齐刷刷的顺着声音看了过去,却是来自院子后面的一个石桌边,那里坐着三名士子,这话就是坐在中间的那名士子说的。
“费行云,你也不过是个太学学子罢了,又懂得什么国家大计!”一名文士愤愤不平的抗声反驳:“想那金人不过是些蛮人,素来持勇斗狠而已,大辽之败是金人遇上辽朝天灾,得了个大便宜而已。我大宋国力强盛,怎能由着金人指使。何况,那张觉之叛,是金人自己处事不当、苛待汉民所至,并非我朝挑动。平州之人愿意回归中原,我朝容留幽云汉人有何不可?同族同宗,理当收容,难道要让他们自生自灭不成?”
“同族同宗?要真是如此,‘北方蛮子’此语又从何而来”费行云冷笑一声,将手中的茶杯往桌上一跺,冷着脸讥讽:“自家之事自家知,什么‘大宋国力强盛、天下无敌’,不过是骗骗人的把戏。若真的国力强盛到可以招降他国臣民叛逆,而不必在乎别国反应的地步,那当初为何又要金人帮着攻下燕京?那岂不是多此一举?!总不至于我们的大臣们觉得自己得的好处太多,要给金人多分肉汤,我等只吃骨头就可以了吧?!”
费行云轻蔑的表情和毫不留情的挖苦,根本就没把在场的士人放在眼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些士子大多是各地的才俊之士,平日价自视甚高,常常以未来的“国之栋梁”自诩,哪能受的了别人公开的蔑视!整个庭院之中顿时沸反连天,众士子们七嘴八舌,纷纷要那个费行云把话说个明白,不要在这里虚言诓骗。
与费行云同桌的士子原本只是在一边听着众人争辩,可现在听大家的话越说越难听,最年轻的那个终于忍不住,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手指着面前的众多士子画了一圈:“诸位,费兄之语确有不当之处,但诸位也都是我大宋士林之人,这礼仪风范乃我文士修养,如何此等没了形象?!”
“虽然文士修养确乎重要,只是费行云如此大话连天,轻视我等,不说个明白,怎能让人服气?!许公子也是官宦之家出身,令尊大人亦在幽云任职,如何会为这看不起我大宋的狂生出头?”
“费兄之话乃是良药苦口,虽不好听,却是实话。”那位许公子相貌清秀、举止文雅,举手投足之间很有气度:“现今局势,能有一战之力的国家只有金和我大宋,只是金以武立国,自崛起以来,何曾停止过征战?我大宋却以文为尊,承平日久,虽然边境一直以来战事不断,但国家和百姓又何曾经历过大战?”
略停了停,许公子继续说道“‘海上之盟’中已经明文约定,宋金不得收容对方的叛逆。所有章节都是请到张觉反金虽然是事出有因,但在两国已有盟约的情况下,大宋还接受张觉内附,是大宋理亏。圣人曾有明训:‘信义为重’!难道文风鼎盛,素来自认为是礼仪之邦的大宋,反倒可以随意背盟、不讲信义吗?”
“金宋盟约只限于联合对辽作战之时,战事结束之后,两国并没有再次签订新的和议,如何能延续到如今?许公子所说,只怕太过书生气了。”一名文士长笑一声,看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身上,随即起立,背着双手,慢慢踱到场地中央:“朝中反对收容张觉之人,不过是担心激怒了金人,引来外敌入侵而已。金人与大宋联合攻辽,是因为其兵力不足,时至今日,金人也只有不足二十万的兵力,可我大宋却拥有二百万大军。就算是金人当真南侵,十个打一个也是绰绰有余,怕金人何来?”
看大家皆屏声静气地倾听,那名文士脸上露出了得意之色,都有些飘飘然欲成神仙之态起来,提高声音继续说道:“再说,想那金人不过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以我大宋之博大文化,到时也可以礼服之,让他们明白礼仪之重,倒也可以宣传圣人教化。”
虞允文听的摇头不已,难怪李纲大人说这些文士大都是空谈而已,看来的确不错。
同桌之人看他摇头,脸上都露出尴尬之色。他们几个平时也会讨论国事,再加上李节和张行华因家中长辈在朝中地位不低,而且算是明白人,自不会如这些不通实务的文士们一样无知。尐x?x說s?s箼5?
“朝廷应该任阁下为赴金特使,以圣人之言教化金人,若真能成此大业,不唯我大宋军民感谢阁下厚恩,也可以留下一个盖世传奇。”听到这里,本来已经没兴趣和这些笨蛋理论的费行云实在忍不住了,面带鄙夷的冲那人拱了拱手。
那人倒也不是太笨,很快反应过来费行云是在挖苦自己,气的脸色通红,手向费行云一指:“你这无知狂生,难道懂得该如何应对如今的局势?还是又能有什么策略能帮的上朝廷?只会在这里刻薄人罢了。”
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救国的大策略,但至少对金和宋之间的局势总算略知一二,还不算无知。费行云素来我行我素,虽然看出在场士子对自己大多露出鄙夷之色,却也根本不放在心上,面色如常:“军事一道,非人多就能取胜。不过是几年前辽人与金护布达岗之战,参战金人仅两万骑兵,辽军却有七十万之多,双方兵力差距之大,远过刚才这位仁兄所言,结果却是金人获胜。不要忘了,那些辽军并非杂军,其中还有辽国最精锐的皮室军,乃是辽主亲领的近卫,无论战斗力还是装备都称得上万中选一,却败在金人手下。金人生于北方穷山恶水之间,犹如虎狼,只会尊敬强者。可宋军在幽云一战,却是败在了由败军和刚刚入伍的辽人士卒组成的辽军手中,羸弱到不堪入目的地步,与金军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请问这位相公,人多到底有什么用?徒增他人的功业罢了。”
众士子都是面面相觑,他们终日诵经习卷,虽有一腔热血,但对实际的政务就已经不甚了了,更不要说素来被宋人轻视的军事。见费行云说的如此清楚明了,虽不服这狂生把本朝贬的一钱不值,但大宋传统许人说话,哪怕说的再难听也不会有人上纲上线。若只是将他骂上一顿,不仅是显得大家说不过他,而且有辱斯文。
“费相公此话也有些道理,可惜只说对了一部分,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与虞允文他们座位相对的一席上,有一名文士再次接了上来。
看到那名年龄稍长的文士开口指出费行云的不足之处,不少人心中暗自窃喜,都齐齐安静下来,等着听他细说:“此次宋军攻辽表现确实不佳,但确实事出有因,实在是对辽之战开始之前,宋军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故此影响到了战斗力,并不是宋军真的到了如此没用的地步。”
“请问阁下姓什名谁、官居何职?”费行云听了对方的话顿时一愕,看来开口说话的这位文士似乎对金辽之战比自己知道的还要多一些,应该不是普通学子,只怕是朝廷命官,立刻拱手施礼询问。
“在下秦桧字会之,政和五年进士,现为御史中丞。”那名文士向费行云略拱了拱手,聊作答礼,然后自我介绍了一番,随即转入正题:“从西夏开战以来,大宋军队就没有过稍长一点时间进行休息,能坚持作战已是不易,这也是官家并未斥责的原因。至于这幽云之事,若是开始就不与辽交战,坐观金辽之争,紧守疆界、自修德政,方为良法,只是此话说来已晚。现在,金人大势已成,我大宋相对他们的确处于弱势。平州地处要害之处,官家容留张觉和平州军民,也是为了控制此处,以确保我大宋的安全。至于下一步,朝廷自会支持平州抵抗金人,也算是为我大宋的北方屏障,此为天子高瞻远瞩的谋划,诸位不可不明,以免错解了官家爱护臣民的一片苦心。”
“这秦桧好像对金辽之间的事很是了解,也很有些思想,但怎么会认为不该收回幽云的?”李节本来听得出神,但等听完秦桧的话,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低声向张行华问道。
“这并不奇怪,孝节兄不知,这秦桧乃是当初所谓‘坐观派’的头儿郑居中的侄女婿,他也是靠了郑相才升迁甚快,当然要和郑相站在一起了。”张行华笑着解释,然后对虞允文说道:“我听刘文全大人说过,虞大人虽然甚少言语,但每一次开口却必有真知卓见,今天何不表一下您的见解?也让大家领悟一下幽云士人的风采,免得一些不识好歹、只知自傲的笨蛋在那里兀自出丑而不自知。”
张行华此言一出,旁边三人都眼巴巴的看着虞允文,李节已从自己叔父那里听到他不止一次的夸赞虞允文的才华,却无缘亲耳听到过;那两人则是少年心性,也是大宋文士的特色,喜欢看人争辩,既然虞允文见识不低,自然也想听上一听。
虞允文却是苦笑,自南下以来,他已经很清楚的了解到宋人对幽云汉人的排斥心态,对宋人、尤其是宋人士子那没来由的自信也领教了不止一次。既是因为他不愿意太过张扬,过于引人注目;也是因为以现在宋人的心态来说,就算把对金人南下的担忧说的再清楚,很多人也不会愿意相信,他实在不想多嘴多舌,徒惹不快。
李节看到虞允文脸上无奈的表情,知道自己这位虞叔叔只怕是不愿意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太过招摇,很显然又是因为他的出身。他也能够理解,因为前不久自己何尝不是有些看不起幽云之人,于是出声为虞允文解围道:“非是虞叔不愿与南方文士深交相谈,只是太常兄和列位都是明白人,看看今天这里坐着的所谓文士,有几个能对幽云汉人以礼相待?就算虞叔说的再有道理,他们当成耳旁风都是好的,要是被他们来个冷嘲热讽,岂不是自讨气受?!还是下次找个时间,我们自己人聚会再深谈的好。”
他们正在这边低声交谈,猛的听到一个高的有些炸耳的声音:“秦大人关于宋军战斗力的解释未学之人倒是赞同,但刚才所说不该收回幽云之事,未学却是不敢苟同了。”
论坛
刚才的那位文士此时刚刚结束了他的言,旁边一人高声接口:“今上自登基以来,虽然内政多有失误之处,但边关捷报频传,对西夏、对辽作战都是连战皆捷。尽在所有章节都是请到现已收复幽云十六州,创下不世功业,理应锐意进取,将中原全部收归我朝。朝廷决定接受张觉的内附,也是出于此意,诸位在这里夸夸其谈、肆意批评,又有何宜。”
“此为持国之论!”
“确有道理!”
“有理!”
……
院中诸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大多出言赞同。
“不知军国国家大事需要谨慎、小心,却在这里不知天高地厚的说什么大话,左右都是书生意气,荒谬!”一个冰冷的声音响了起来,立时打断了士子们兴奋的应和之声。
所有人皆是一惊,齐刷刷的顺着声音看了过去,却是来自院子后面的一个石桌边,那里坐着三名士子,这话就是坐在中间的那名士子说的。
“费行云,你也不过是个太学学子罢了,又懂得什么国家大计!”一名文士愤愤不平的抗声反驳:“想那金人不过是些蛮人,素来持勇斗狠而已,大辽之败是金人遇上辽朝天灾,得了个大便宜而已。我大宋国力强盛,怎能由着金人指使。何况,那张觉之叛,是金人自己处事不当、苛待汉民所至,并非我朝挑动。平州之人愿意回归中原,我朝容留幽云汉人有何不可?同族同宗,理当收容,难道要让他们自生自灭不成?”
“同族同宗?要真是如此,‘北方蛮子’此语又从何而来”费行云冷笑一声,将手中的茶杯往桌上一跺,冷着脸讥讽:“自家之事自家知,什么‘大宋国力强盛、天下无敌’,不过是骗骗人的把戏。若真的国力强盛到可以招降他国臣民叛逆,而不必在乎别国反应的地步,那当初为何又要金人帮着攻下燕京?那岂不是多此一举?!总不至于我们的大臣们觉得自己得的好处太多,要给金人多分肉汤,我等只吃骨头就可以了吧?!”
费行云轻蔑的表情和毫不留情的挖苦,根本就没把在场的士人放在眼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些士子大多是各地的才俊之士,平日价自视甚高,常常以未来的“国之栋梁”自诩,哪能受的了别人公开的蔑视!整个庭院之中顿时沸反连天,众士子们七嘴八舌,纷纷要那个费行云把话说个明白,不要在这里虚言诓骗。
与费行云同桌的士子原本只是在一边听着众人争辩,可现在听大家的话越说越难听,最年轻的那个终于忍不住,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手指着面前的众多士子画了一圈:“诸位,费兄之语确有不当之处,但诸位也都是我大宋士林之人,这礼仪风范乃我文士修养,如何此等没了形象?!”
“虽然文士修养确乎重要,只是费行云如此大话连天,轻视我等,不说个明白,怎能让人服气?!许公子也是官宦之家出身,令尊大人亦在幽云任职,如何会为这看不起我大宋的狂生出头?”
“费兄之话乃是良药苦口,虽不好听,却是实话。”那位许公子相貌清秀、举止文雅,举手投足之间很有气度:“现今局势,能有一战之力的国家只有金和我大宋,只是金以武立国,自崛起以来,何曾停止过征战?我大宋却以文为尊,承平日久,虽然边境一直以来战事不断,但国家和百姓又何曾经历过大战?”
略停了停,许公子继续说道“‘海上之盟’中已经明文约定,宋金不得收容对方的叛逆。所有章节都是请到张觉反金虽然是事出有因,但在两国已有盟约的情况下,大宋还接受张觉内附,是大宋理亏。圣人曾有明训:‘信义为重’!难道文风鼎盛,素来自认为是礼仪之邦的大宋,反倒可以随意背盟、不讲信义吗?”
“金宋盟约只限于联合对辽作战之时,战事结束之后,两国并没有再次签订新的和议,如何能延续到如今?许公子所说,只怕太过书生气了。”一名文士长笑一声,看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身上,随即起立,背着双手,慢慢踱到场地中央:“朝中反对收容张觉之人,不过是担心激怒了金人,引来外敌入侵而已。金人与大宋联合攻辽,是因为其兵力不足,时至今日,金人也只有不足二十万的兵力,可我大宋却拥有二百万大军。就算是金人当真南侵,十个打一个也是绰绰有余,怕金人何来?”
看大家皆屏声静气地倾听,那名文士脸上露出了得意之色,都有些飘飘然欲成神仙之态起来,提高声音继续说道:“再说,想那金人不过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以我大宋之博大文化,到时也可以礼服之,让他们明白礼仪之重,倒也可以宣传圣人教化。”
虞允文听的摇头不已,难怪李纲大人说这些文士大都是空谈而已,看来的确不错。
同桌之人看他摇头,脸上都露出尴尬之色。他们几个平时也会讨论国事,再加上李节和张行华因家中长辈在朝中地位不低,而且算是明白人,自不会如这些不通实务的文士们一样无知。尐x?x說s?s箼5?
“朝廷应该任阁下为赴金特使,以圣人之言教化金人,若真能成此大业,不唯我大宋军民感谢阁下厚恩,也可以留下一个盖世传奇。”听到这里,本来已经没兴趣和这些笨蛋理论的费行云实在忍不住了,面带鄙夷的冲那人拱了拱手。
那人倒也不是太笨,很快反应过来费行云是在挖苦自己,气的脸色通红,手向费行云一指:“你这无知狂生,难道懂得该如何应对如今的局势?还是又能有什么策略能帮的上朝廷?只会在这里刻薄人罢了。”
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救国的大策略,但至少对金和宋之间的局势总算略知一二,还不算无知。费行云素来我行我素,虽然看出在场士子对自己大多露出鄙夷之色,却也根本不放在心上,面色如常:“军事一道,非人多就能取胜。不过是几年前辽人与金护布达岗之战,参战金人仅两万骑兵,辽军却有七十万之多,双方兵力差距之大,远过刚才这位仁兄所言,结果却是金人获胜。不要忘了,那些辽军并非杂军,其中还有辽国最精锐的皮室军,乃是辽主亲领的近卫,无论战斗力还是装备都称得上万中选一,却败在金人手下。金人生于北方穷山恶水之间,犹如虎狼,只会尊敬强者。可宋军在幽云一战,却是败在了由败军和刚刚入伍的辽人士卒组成的辽军手中,羸弱到不堪入目的地步,与金军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请问这位相公,人多到底有什么用?徒增他人的功业罢了。”
众士子都是面面相觑,他们终日诵经习卷,虽有一腔热血,但对实际的政务就已经不甚了了,更不要说素来被宋人轻视的军事。见费行云说的如此清楚明了,虽不服这狂生把本朝贬的一钱不值,但大宋传统许人说话,哪怕说的再难听也不会有人上纲上线。若只是将他骂上一顿,不仅是显得大家说不过他,而且有辱斯文。
“费相公此话也有些道理,可惜只说对了一部分,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与虞允文他们座位相对的一席上,有一名文士再次接了上来。
看到那名年龄稍长的文士开口指出费行云的不足之处,不少人心中暗自窃喜,都齐齐安静下来,等着听他细说:“此次宋军攻辽表现确实不佳,但确实事出有因,实在是对辽之战开始之前,宋军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故此影响到了战斗力,并不是宋军真的到了如此没用的地步。”
“请问阁下姓什名谁、官居何职?”费行云听了对方的话顿时一愕,看来开口说话的这位文士似乎对金辽之战比自己知道的还要多一些,应该不是普通学子,只怕是朝廷命官,立刻拱手施礼询问。
“在下秦桧字会之,政和五年进士,现为御史中丞。”那名文士向费行云略拱了拱手,聊作答礼,然后自我介绍了一番,随即转入正题:“从西夏开战以来,大宋军队就没有过稍长一点时间进行休息,能坚持作战已是不易,这也是官家并未斥责的原因。至于这幽云之事,若是开始就不与辽交战,坐观金辽之争,紧守疆界、自修德政,方为良法,只是此话说来已晚。现在,金人大势已成,我大宋相对他们的确处于弱势。平州地处要害之处,官家容留张觉和平州军民,也是为了控制此处,以确保我大宋的安全。至于下一步,朝廷自会支持平州抵抗金人,也算是为我大宋的北方屏障,此为天子高瞻远瞩的谋划,诸位不可不明,以免错解了官家爱护臣民的一片苦心。”
“这秦桧好像对金辽之间的事很是了解,也很有些思想,但怎么会认为不该收回幽云的?”李节本来听得出神,但等听完秦桧的话,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低声向张行华问道。
“这并不奇怪,孝节兄不知,这秦桧乃是当初所谓‘坐观派’的头儿郑居中的侄女婿,他也是靠了郑相才升迁甚快,当然要和郑相站在一起了。”张行华笑着解释,然后对虞允文说道:“我听刘文全大人说过,虞大人虽然甚少言语,但每一次开口却必有真知卓见,今天何不表一下您的见解?也让大家领悟一下幽云士人的风采,免得一些不识好歹、只知自傲的笨蛋在那里兀自出丑而不自知。”
张行华此言一出,旁边三人都眼巴巴的看着虞允文,李节已从自己叔父那里听到他不止一次的夸赞虞允文的才华,却无缘亲耳听到过;那两人则是少年心性,也是大宋文士的特色,喜欢看人争辩,既然虞允文见识不低,自然也想听上一听。
虞允文却是苦笑,自南下以来,他已经很清楚的了解到宋人对幽云汉人的排斥心态,对宋人、尤其是宋人士子那没来由的自信也领教了不止一次。既是因为他不愿意太过张扬,过于引人注目;也是因为以现在宋人的心态来说,就算把对金人南下的担忧说的再清楚,很多人也不会愿意相信,他实在不想多嘴多舌,徒惹不快。
李节看到虞允文脸上无奈的表情,知道自己这位虞叔叔只怕是不愿意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太过招摇,很显然又是因为他的出身。他也能够理解,因为前不久自己何尝不是有些看不起幽云之人,于是出声为虞允文解围道:“非是虞叔不愿与南方文士深交相谈,只是太常兄和列位都是明白人,看看今天这里坐着的所谓文士,有几个能对幽云汉人以礼相待?就算虞叔说的再有道理,他们当成耳旁风都是好的,要是被他们来个冷嘲热讽,岂不是自讨气受?!还是下次找个时间,我们自己人聚会再深谈的好。”
他们正在这边低声交谈,猛的听到一个高的有些炸耳的声音:“秦大人关于宋军战斗力的解释未学之人倒是赞同,但刚才所说不该收回幽云之事,未学却是不敢苟同了。”
论坛
第一时间更新《血铸山河之两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