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小媳fu
(需要支持,你们懂得……)
眼见着这头怪牛冲到了近前,老羊倌也来不及多说别的,赶紧大吼了几声,招呼徐青山和刘二炮快点儿往山上跑。
徐青山和刘二炮的目力根本比不了老羊倌,还没等看出来怎么回事呢,就听到老羊倌一阵大喊,意识到事情不妙,也顾不上再细看了,跟着老羊倌撒tui就往山坡上狂奔。
脚底下藤蔓交错,别说晚上,就算是白天,跑起来也十分困难。果然没跑出去几步远,刘二炮脚下一拌,“扑通”一声就摔了个跟头。趴在地上回头看了一眼那头怪牛,身体一怔,愣住不动了,随即转过身跪在地上朝着那头怪牛竟然叩起头来。
徐青山差点没气背过气去,不知道刘二炮发的是什么神经,冲他一阵大吼,让他赶紧起来,这工夫求爷爷告nǎinǎi都没有用,逃命要紧。
刘二炮回头看了一眼徐青山,指了指那头牛说:“徐老弟,不用跑了那是山神爷,你没看上面还驮着他的小媳fu呢吗?”
山神爷?
小媳fu?
徐青山顿时就愣了,不知道刘二炮说的是什么鬼话,扭头看了看老羊倌。
老羊倌也来不及解释,冲刘二炮撅起的屁股就踢了一脚,大吼道:“刘二炮,你要是再不跑,小命就没了”
刘二炮被老羊倌踢了一脚,多少清醒了许多,眼见那头怪牛晃晃悠悠的奔着自己的冲了过来,鼻息如雷,气势骇人,心里一阵紧张。闻着那股呛人的膻味越来越浓,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儿。
这头怪牛所经过的地方,刚刚还是枝繁叶茂,绿草茵茵,眨眼间,就像是被一场大火烧过了一样,草木皆枯,生气全无,显然不太正常。这么一耽误,那头怪牛也差不多冲到了近前,众人就感觉像是被关进了火炉子里一样,luolu在外的皮肤瞬间就被烫起了一片豆粒般大小的水泡,嗓子眼都像是着了火似的,口渴难忍,不由得一阵眩晕。
老羊倌勉强支撑着没有倒下,张着嘴也说不出来话了,赶紧连连摆手,朝着山坡上比划了一下,带头往山坡上跑了过去。
情势危急,谁也顾不上谁了,都咬紧了牙,强打精神,手刨脚蹬地奔着山坡上猛跑。跑出没有几步远,就感觉xiong膛发闷,有点喘不上来气,全身热汗淋漓,像是脱了力一般,使不上劲,虽说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用猜也能想得到,肯定与那头怪牛脱不了干系。
驮着大耗子的那头怪牛并没有跟随这些人上山,而是沿着山谷往南跑了下去。一路上吼声连连,草枯树断,声势极为骇人。
老羊倌的脸紧贴着地面,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直到感觉周围的热làng消退下去了,这才小心地把脑袋从草丛里拔了出来,见徐青山蹶着屁股还在旁边趴着呢,赶紧捅了他一把,把徐青山也叫了起来。
爷俩挽起袖子看了看,简直是惨不忍睹。胳膊上豆大的水泡一个挨着一个,起了一大片,火燎燎地疼得钻心,强忍着痛,咬紧牙关仔细地又检查了一番,好在除了皮肤被烫伤,起了不少的水泡以外,并没有什么别的伤,总算是放下心来。
老羊倌从包里掏出只小瓶子看了看,拧开盖子,把里面的獾油用手指nong出一些,又把瓶子递给了徐青山,让徐青山也往身上抹抹,这种东西治烫伤很管用,抹上就消肿不疼了。爷俩正往身上抹着,突然老羊倌看了看左右,赶紧问徐青山有没有看到刘二炮。
徐青山这才发现刘二炮竟然不见了,左右看了看,晃了晃脑袋。刚才一阵猛跑,荒不择路,根本也顾不上别的,隐约听刘二炮嘴里念叨着什么“小媳fu”啥的,再以后就不知道了。
老羊倌气得拍了一把大tui,长叹了一口气,一个劲儿地骂刘二炮财mi心窍。
徐青山有些不解,就问老羊倌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羊倌哼了一声,告诉徐青山,那刘二炮肯定是撵那头怪牛去了。
说起放山,确实有些辛苦,一天到晚,也看不到别人,四周除了山就是山,除了树就是树,时间长了肯定腻味,也就免不了想家。有媳fu的想媳fu,没有媳fu的也想媳fu。夜里睡得正香时,耗子有时就会爬到身上,mimi糊糊时,就误以为是媳fu在mo着自己,多少也能解些闷,所以都叫它为“小媳fu”。
平时就算是耗子爬进仓子吃米嗑衣服,谁也不会生气,也不会打它。反而认为,它咬谁的衣服,是和谁有交情,这种说法自古就有,成了山规,谁也不会违背。为啥对耗子这么情有独钟,这个谁也说不清楚,估计十有**与耗子吃人参籽有关。因为耗子吃完人参籽后再拉出来,拉到哪儿,哪儿就能长出参苗,也算是个种参能手,把它当成放山人的吉祥物也不足为过。估计是刘二炮也看到了那头怪牛脑袋上的那只耗子,觉得那只耗子不简单,不是普通的小媳fu,这才豁出命追了过去。
徐青山听完后也是哭笑不得,这种事听着虽然有些好笑,但是放山人就认这一套,也没别的办法。
老羊倌见山坡下太平了,拉着徐青山又回到了仓子里,看着地上铺着的那块狍子皮,皱起了眉头。
徐青山见老羊倌盯着那张狍子皮一动不动,也往地上扫了两眼,就问老羊倌在看什么。
老羊倌指着地上的那块狍子皮告诉徐青山,拉帮放山,人数是有讲究的。有三人一伙的,也有七人一帮的。但是不管咋说,都得是单数,抬到人参后,带着人参下山,这叫“去单回双”。拉帮上山讲究“二人不放山,五人不入帮”。眼前就这么一块狍皮褥子,显然是个“撮单棍”的。看这仓子里除了米面粮食,别的什么工具都没有,怎么看都不像是懂行的人,说不准就是个财mi,上山撞大运来了。
二人不放山,说白了,一人为si,二人无证,三人为公。两个人放山,真要是在悬崖上发现根参,谁也不敢轻易冒险下去,怕不怕死先不说,真万一下去后,好不容易把参递上来,再让上面的人一脚给蹬下去,死的无凭无证,不明不白的就做了冤死鬼。据说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自古也就有了个这么个不成文的规矩。而“四”和“死”,“五”和“无”都是谐音,放山人忌讳这个些字。
撮单棍,也叫放单棍、放溜达山的。敢一个人撮单棍放山的,一种是有经验的人,懂得山规,会观山景,会巡山,会抬bāng槌(挖人参),会打兆头,会打参包子,可以说是全能型的人才。还有一种就是做梦都想发财的财mi,多少知道一些放山的规矩,又担心在参帮里放山吃亏,这才偷偷自己上山撮单棍。这种人最受放山人鄙视,一般都是从山东、河北或是山西过来的,上山就是撞大运,听天由命。
徐青山听老羊倌说完后,点了点头,眉梢一挑,问道:“师傅,你说这一个人孤零零地上山,深更半夜能跑哪儿去了?大半夜的不会是被人参姑娘给勾走了吧?”
老羊倌白了一眼徐青山,骂道:“屁人参姑娘,别瞎白话。看这人明显就不懂得放山,找参的家伙一件没有,不仅这仓子,就连这张狍子皮都是用现成的,没准是出去蹲茅坑拉屎去了。”
徐青山嘿嘿笑了笑,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问老羊倌,会不会这人根本就不是找参的,也和他们一样,也是个收参客呢?
老羊倌“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仓子里应用的物品一应俱全,米袋子口扎得很紧,上面落了一层灰,显然是先前参帮留下的,住这儿的人根本就没有动过。要么是刚上山,还没吃饭,要么是自己有吃的,用不上这里的米面。如果说下山了,不会连狍皮褥子都不收起来,看样子像是仓惶离开的,可是深更半夜的,这人能去哪儿呢?
先是从火堆里钻出来的那只鸟,然后又是一头驮着老鼠的怪牛,这些事放在一起考虑,老羊倌也倒吸了一口冷气,看来这次上山还真不顺利。虽说这头怪牛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自己不认得,但是那只鸟根本就不是什么火凤凰,当时也是为了不让关把头他们担心才顺口胡绉。
如果没认错,那只鸟应该就是“火綄鸟”。这种鸟老羊倌以前也没有见过,还是听他师傅说起过,据说在昆仓山里有处山谷,常年大火不熄,大山上的鸟兽草木,都是在炽烈的火焰中生长繁衍,其中有一种鸟就叫做火綄鸟。
在汉代时,西域曾经贡献过一种布,称为“火綄布”。这种布并不是用山里的草木纤维编制的,火烧不破,是用火綄鸟的羽máo制成的。而这种布,西域也只贡献过一次,以后很久没有贡献过。到了三国曹魏初年,魏文帝认为火的性质爆烈,不可能包含生物生长的气息,并在他的著作《典论》里明确记述:火綄布是不可能存在的。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把《典论》刊刻在了石碑上,竖在了太庙大门和太学里,同石经并存,奉为经典。恰好就在这时,西域派人竟然送来了火綄布制成的袈裟。魏明帝大冏,赶紧派人把碑刻中关于火綄布的论述全都铲除了,当时引为笑谈。
千百年过去了,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火綄鸟。这种鸟火中生长,体内生有火精,虽说是至宝,但是先前也没有准备,也不敢冒然出手,只要稍不留神,恐怕就会引火自残,片刻之间化为灰烬。
...
(需要支持,你们懂得……)
眼见着这头怪牛冲到了近前,老羊倌也来不及多说别的,赶紧大吼了几声,招呼徐青山和刘二炮快点儿往山上跑。
徐青山和刘二炮的目力根本比不了老羊倌,还没等看出来怎么回事呢,就听到老羊倌一阵大喊,意识到事情不妙,也顾不上再细看了,跟着老羊倌撒tui就往山坡上狂奔。
脚底下藤蔓交错,别说晚上,就算是白天,跑起来也十分困难。果然没跑出去几步远,刘二炮脚下一拌,“扑通”一声就摔了个跟头。趴在地上回头看了一眼那头怪牛,身体一怔,愣住不动了,随即转过身跪在地上朝着那头怪牛竟然叩起头来。
徐青山差点没气背过气去,不知道刘二炮发的是什么神经,冲他一阵大吼,让他赶紧起来,这工夫求爷爷告nǎinǎi都没有用,逃命要紧。
刘二炮回头看了一眼徐青山,指了指那头牛说:“徐老弟,不用跑了那是山神爷,你没看上面还驮着他的小媳fu呢吗?”
山神爷?
小媳fu?
徐青山顿时就愣了,不知道刘二炮说的是什么鬼话,扭头看了看老羊倌。
老羊倌也来不及解释,冲刘二炮撅起的屁股就踢了一脚,大吼道:“刘二炮,你要是再不跑,小命就没了”
刘二炮被老羊倌踢了一脚,多少清醒了许多,眼见那头怪牛晃晃悠悠的奔着自己的冲了过来,鼻息如雷,气势骇人,心里一阵紧张。闻着那股呛人的膻味越来越浓,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儿。
这头怪牛所经过的地方,刚刚还是枝繁叶茂,绿草茵茵,眨眼间,就像是被一场大火烧过了一样,草木皆枯,生气全无,显然不太正常。这么一耽误,那头怪牛也差不多冲到了近前,众人就感觉像是被关进了火炉子里一样,luolu在外的皮肤瞬间就被烫起了一片豆粒般大小的水泡,嗓子眼都像是着了火似的,口渴难忍,不由得一阵眩晕。
老羊倌勉强支撑着没有倒下,张着嘴也说不出来话了,赶紧连连摆手,朝着山坡上比划了一下,带头往山坡上跑了过去。
情势危急,谁也顾不上谁了,都咬紧了牙,强打精神,手刨脚蹬地奔着山坡上猛跑。跑出没有几步远,就感觉xiong膛发闷,有点喘不上来气,全身热汗淋漓,像是脱了力一般,使不上劲,虽说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用猜也能想得到,肯定与那头怪牛脱不了干系。
驮着大耗子的那头怪牛并没有跟随这些人上山,而是沿着山谷往南跑了下去。一路上吼声连连,草枯树断,声势极为骇人。
老羊倌的脸紧贴着地面,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直到感觉周围的热làng消退下去了,这才小心地把脑袋从草丛里拔了出来,见徐青山蹶着屁股还在旁边趴着呢,赶紧捅了他一把,把徐青山也叫了起来。
爷俩挽起袖子看了看,简直是惨不忍睹。胳膊上豆大的水泡一个挨着一个,起了一大片,火燎燎地疼得钻心,强忍着痛,咬紧牙关仔细地又检查了一番,好在除了皮肤被烫伤,起了不少的水泡以外,并没有什么别的伤,总算是放下心来。
老羊倌从包里掏出只小瓶子看了看,拧开盖子,把里面的獾油用手指nong出一些,又把瓶子递给了徐青山,让徐青山也往身上抹抹,这种东西治烫伤很管用,抹上就消肿不疼了。爷俩正往身上抹着,突然老羊倌看了看左右,赶紧问徐青山有没有看到刘二炮。
徐青山这才发现刘二炮竟然不见了,左右看了看,晃了晃脑袋。刚才一阵猛跑,荒不择路,根本也顾不上别的,隐约听刘二炮嘴里念叨着什么“小媳fu”啥的,再以后就不知道了。
老羊倌气得拍了一把大tui,长叹了一口气,一个劲儿地骂刘二炮财mi心窍。
徐青山有些不解,就问老羊倌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羊倌哼了一声,告诉徐青山,那刘二炮肯定是撵那头怪牛去了。
说起放山,确实有些辛苦,一天到晚,也看不到别人,四周除了山就是山,除了树就是树,时间长了肯定腻味,也就免不了想家。有媳fu的想媳fu,没有媳fu的也想媳fu。夜里睡得正香时,耗子有时就会爬到身上,mimi糊糊时,就误以为是媳fu在mo着自己,多少也能解些闷,所以都叫它为“小媳fu”。
平时就算是耗子爬进仓子吃米嗑衣服,谁也不会生气,也不会打它。反而认为,它咬谁的衣服,是和谁有交情,这种说法自古就有,成了山规,谁也不会违背。为啥对耗子这么情有独钟,这个谁也说不清楚,估计十有**与耗子吃人参籽有关。因为耗子吃完人参籽后再拉出来,拉到哪儿,哪儿就能长出参苗,也算是个种参能手,把它当成放山人的吉祥物也不足为过。估计是刘二炮也看到了那头怪牛脑袋上的那只耗子,觉得那只耗子不简单,不是普通的小媳fu,这才豁出命追了过去。
徐青山听完后也是哭笑不得,这种事听着虽然有些好笑,但是放山人就认这一套,也没别的办法。
老羊倌见山坡下太平了,拉着徐青山又回到了仓子里,看着地上铺着的那块狍子皮,皱起了眉头。
徐青山见老羊倌盯着那张狍子皮一动不动,也往地上扫了两眼,就问老羊倌在看什么。
老羊倌指着地上的那块狍子皮告诉徐青山,拉帮放山,人数是有讲究的。有三人一伙的,也有七人一帮的。但是不管咋说,都得是单数,抬到人参后,带着人参下山,这叫“去单回双”。拉帮上山讲究“二人不放山,五人不入帮”。眼前就这么一块狍皮褥子,显然是个“撮单棍”的。看这仓子里除了米面粮食,别的什么工具都没有,怎么看都不像是懂行的人,说不准就是个财mi,上山撞大运来了。
二人不放山,说白了,一人为si,二人无证,三人为公。两个人放山,真要是在悬崖上发现根参,谁也不敢轻易冒险下去,怕不怕死先不说,真万一下去后,好不容易把参递上来,再让上面的人一脚给蹬下去,死的无凭无证,不明不白的就做了冤死鬼。据说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所以自古也就有了个这么个不成文的规矩。而“四”和“死”,“五”和“无”都是谐音,放山人忌讳这个些字。
撮单棍,也叫放单棍、放溜达山的。敢一个人撮单棍放山的,一种是有经验的人,懂得山规,会观山景,会巡山,会抬bāng槌(挖人参),会打兆头,会打参包子,可以说是全能型的人才。还有一种就是做梦都想发财的财mi,多少知道一些放山的规矩,又担心在参帮里放山吃亏,这才偷偷自己上山撮单棍。这种人最受放山人鄙视,一般都是从山东、河北或是山西过来的,上山就是撞大运,听天由命。
徐青山听老羊倌说完后,点了点头,眉梢一挑,问道:“师傅,你说这一个人孤零零地上山,深更半夜能跑哪儿去了?大半夜的不会是被人参姑娘给勾走了吧?”
老羊倌白了一眼徐青山,骂道:“屁人参姑娘,别瞎白话。看这人明显就不懂得放山,找参的家伙一件没有,不仅这仓子,就连这张狍子皮都是用现成的,没准是出去蹲茅坑拉屎去了。”
徐青山嘿嘿笑了笑,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问老羊倌,会不会这人根本就不是找参的,也和他们一样,也是个收参客呢?
老羊倌“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仓子里应用的物品一应俱全,米袋子口扎得很紧,上面落了一层灰,显然是先前参帮留下的,住这儿的人根本就没有动过。要么是刚上山,还没吃饭,要么是自己有吃的,用不上这里的米面。如果说下山了,不会连狍皮褥子都不收起来,看样子像是仓惶离开的,可是深更半夜的,这人能去哪儿呢?
先是从火堆里钻出来的那只鸟,然后又是一头驮着老鼠的怪牛,这些事放在一起考虑,老羊倌也倒吸了一口冷气,看来这次上山还真不顺利。虽说这头怪牛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自己不认得,但是那只鸟根本就不是什么火凤凰,当时也是为了不让关把头他们担心才顺口胡绉。
如果没认错,那只鸟应该就是“火綄鸟”。这种鸟老羊倌以前也没有见过,还是听他师傅说起过,据说在昆仓山里有处山谷,常年大火不熄,大山上的鸟兽草木,都是在炽烈的火焰中生长繁衍,其中有一种鸟就叫做火綄鸟。
在汉代时,西域曾经贡献过一种布,称为“火綄布”。这种布并不是用山里的草木纤维编制的,火烧不破,是用火綄鸟的羽máo制成的。而这种布,西域也只贡献过一次,以后很久没有贡献过。到了三国曹魏初年,魏文帝认为火的性质爆烈,不可能包含生物生长的气息,并在他的著作《典论》里明确记述:火綄布是不可能存在的。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把《典论》刊刻在了石碑上,竖在了太庙大门和太学里,同石经并存,奉为经典。恰好就在这时,西域派人竟然送来了火綄布制成的袈裟。魏明帝大冏,赶紧派人把碑刻中关于火綄布的论述全都铲除了,当时引为笑谈。
千百年过去了,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火綄鸟。这种鸟火中生长,体内生有火精,虽说是至宝,但是先前也没有准备,也不敢冒然出手,只要稍不留神,恐怕就会引火自残,片刻之间化为灰烬。
...
第一时间更新《天灵地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