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是狭隘的玻璃说法,据传是古人烧制青铜器时无意发现的。
玻璃出现之后长时间内被当做装饰作用,由于其含有的成分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人们认为是吉祥之物。琉璃同时也是“佛门七宝”之一,佛门认为它又消病避邪之效用。
但它更大的作用还是在光学的应用上,由于其透光性,人类用玻璃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透镜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历史把使用青铜器的年代成为“铜器时代”,随后因铁器的普及,人类又步入“铁器时代”,现代则有人称科学时代为“玻璃器时代”。
因此,竟然在古代就发现了玻璃的制作,王小麦欣喜若狂。想想列文·虎克,他不过是个守门人,因显微镜的发现微生物世界而被录入英国皇家科学院;伽利略用望眼镜观测行星运动,证实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玻璃可以说是科学时代的圣物,多少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迹被发现都与它的功劳分不开。
终于在白马寺的琉璃工坊里寻找到了几个质地上乘的玻璃器,放在太阳光下一瞧,很接近后世玻璃的透光率了。
在旁人目瞪口呆的眼神中,王小麦一石头就把这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碗敲碎,只留下了厚厚的碗底。
王小麦看着自己的杰作,还算满意,回头看了看一个个呆若木鸡的工匠:“你们以后如果烧制出如此透亮的琉璃,一定要留着给我知道吗?”
说完把这块碗底递给旁边的张师傅:“麻烦师傅按我说的要求尽快磨制。”这张师傅是玉石制作大师,生平雕磨出许多件珍贵的玉器,是白马寺按照王小麦要求找来的最好的玉石工匠。
磨制镜片是个细活,王小麦思考了良久才想到用古代的玉器工匠来磨制镜片。这些玉石工匠的手艺是真正的巧夺天工,他们能根据玉石的纹理不同琢磨出各种精美的玉器。《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形容工匠制作玉器的过程,一块玉石被制作成上等玉器,需要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道工艺,真是令人惊叹。
列文虎克和伽利略这两个门外汉都能磨制出符合要求的透镜,自己身旁这个专业的玉器制作大师没道理比不过他们。
不过王小麦还是全程的关注着透镜的磨制过程,以便随时沟通。
张师傅是个念过半百的老者,进了房间内,一句话都不说。首先就将这块不规则的厚玻璃用琢刀和铁钳加工成了既定的尺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连线条都没在上面画。王小麦用木尺一量,和他的要求基本不差,真是神了。
然后张师傅掏出了一件让王小麦合不上嘴的工具,一件铜质的游标卡尺。
一把从张师傅手上拿过来,王小麦仔细端详着这件酷似游标卡尺的工具:“这游标卡尺师傅是从何处得来?”上面的尺码非常精细,非常接近后世见到的游标卡尺了。
“游标卡尺?”张师傅不解的看着他,“此尺名为新莽卡尺,是那汉时那王莽所制,我们这些做细活的匠人一直在用。”
王莽?这王莽王小麦倒是知道,是个外戚,最后篡位成功,不过当了皇帝没几年就被灭掉了。历史课本上讲,这人推行改革,还搞了贝壳当货币,是个喜欢新鲜玩意儿的皇帝,怪不得能造出这东西。
“恕在下孤陋寡闻了,之前尚未闻听过此物。”王小麦把新莽卡尺还给张师傅。
“官人是读书人,不知此等奇巧之物也属常事,这都是些小把戏。”
“不不不!”王小麦摇摇头,“这是件精美的工具,怎么会是小把戏呢。有了这东西,就可以对细小的物件进行精度的测量,实在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创举。”
用卡尺对玻璃片进行测量之后,张师傅便开始对其进行粗制的打磨。打磨的工具很有意思,是一件类似脚踏式缝纫机的工具。
王小麦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基本确定这东西和缝纫机的原理一样。下方是一个踏板,连接着一个传力杆,传力杆另一头就是一组简易的齿轮,齿轮上方又连接着一个砂轮摸样的圆盘。
看着这样的专业设备,王小麦暗暗咋舌,还真不能把古人当土鳖了。先是制造玻璃的工艺,刚才又是游标卡尺,如今又有一件如此精巧的传力工具,这些东西都是靠人的经验积累和无尽的摸索得出的。只是因为缺乏系统总结和整理,再加上朝代的更迭,这些东西渐渐堙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听老徐说,隋炀帝的工部尚书何稠造了一辆供其淫乐的“任意车”,杨广坐在车上不用自己动就能享受鱼水之欢。高人啊,有机会一定要拜访一下这个何稠,向他请教一下。
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传入耳中,王小麦慌张的逃出了屋外,他最后受不了这种声音,听了让人想自杀。
过了好半天屋里才没了动静,王小麦再次进去,老张正举着镜片进行观察。
“怎么样?”王小麦有些惴惴不安的问。
“和官人的要求相差不远了。”得到肯定的答复,王小麦终于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抛光了,这是个细致活,需要用到很多的打磨材料。老张一口气从随身的木箱里掏出好几个盒子来,打开一看,是各种粗细不同的粉粒,想必这就是抛光所需的材料了。
抛光的工作持续到了第二天才完成,王小麦满意的看着手里这块凸透镜,把它放在书本上,细小的文字都能放的很大。只是不知道镜片的放大倍数符不符合要求,这个就不是王小麦擅长的了,只能慢慢的摸索。
望远镜的制作比显微镜要简单,很快就完成了。饶是孔颖达听过王小麦对望远镜的描述,看到远在天边的景物竟然近在眼前,此时也是吓了一跳。
国子监众人也是围上去,争夺着看着眼前的稀奇玩意儿。
“真乃千里眼是也!”孔颖达很快给望远镜命了名。
“不不不!这叫望远镜!”王小麦纠正说。
“哎!”陆德明打断他,“望远镜哪有千里眼听着顺耳,依老夫说,还是千里眼这个名字好。”
众人一致赞同下,本该属于王小麦这个制作者的命名权就这样被剥夺了。不行……这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普及,没见人家国外都是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东西吗?什么哈雷彗星,摩尔定律,哈勃望远镜等等。
这第一个望远镜只是一个失败品,放大倍数有限,不过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相信离真正的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就不远了。
“诸位!”王小麦喊了一声,人群这才静了下来,“还有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身后的粱三和刘达一个抱着一个盒子走到人群里,一个个的分发。
“诸位手中的东西和这望远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起到将目力放大的效果。”一时间,十几个大眼怪出现在王小麦面前,场面有些滑稽。
“这叫放大镜,不是这么用的,”王小麦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给他们做了示范,“诸位请看。”
这一下众人终于明白了,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学着王小麦的样子这瞧那看,又是一片混乱。
“在场的诸位很多都有目疾,用这个放大镜就可以看清书籍上的文字了。”王小麦在一旁解释。先让你们尝尝科学的甜头。
一时间国子监的八位博士,九位助教,还有孔颖达这个祭酒都是点头称赞。
“王助教真是天纵之才,”其中一位司博士站出来说,“只是不知道这其中是何道理?”
王小麦笑着点点头,这人还真是配合自己,倒是省了一份功夫:“诸位请随我出门一观。”
众人随王小麦停在一处监内的开阔地,王小麦抬头看了看天,春日的太阳还算足。他把一只放大镜放在太阳下:“诸位请看,光线透过镜片之后形成了一个光斑,而光斑四周的光线却明显暗了下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光线都跑到光斑的位置去了。”司博士的话引起众人的共鸣,都是点点头。
“不错,”王小麦指着天空,“诸位应该都知道,光线是直线射过来的,正常情况下不会拐弯。因此这个放大镜能够起到使光线拐弯的作用,这和小孔成像的道理基本相同。”
众人都是点点头,认同了此理。
王小麦又把一张纸放在下面,不一会纸上就出现了一个焦糊状的黑点,黑点一点点的慢慢扩散,很快就把纸完全引燃。
又是一片哗然,王小麦的这一番表演在众人眼中简直如同法术。
“大家不用大惊小怪,既然阳光能给我们带来温暖,那汇聚起来的阳光能引燃纸张也就理所当然了。”王小麦解释道。
王小麦又把诸人带到了算学学堂内,在沙盘里画了一个凸透镜的椭圆形,接下来就是事情的重点了:“这一边是几道光线,我们就当它是太阳光,按照刚才的解释,光线通过这个镜片后会拐弯,最终交汇在一个点上,且称之为焦点。这个焦点是根据镜面的曲度来的,诸位可以验证,我这里就不解释了。如果有一个小字恰好在焦点的位置,按照刚才的过程反推,我们透过镜片看到的字就会被放大。所以说,我们眼睛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光线传到了眼睛里,而不是我们的因为眼睛有所谓的目力。”
玻璃出现之后长时间内被当做装饰作用,由于其含有的成分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人们认为是吉祥之物。琉璃同时也是“佛门七宝”之一,佛门认为它又消病避邪之效用。
但它更大的作用还是在光学的应用上,由于其透光性,人类用玻璃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透镜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历史把使用青铜器的年代成为“铜器时代”,随后因铁器的普及,人类又步入“铁器时代”,现代则有人称科学时代为“玻璃器时代”。
因此,竟然在古代就发现了玻璃的制作,王小麦欣喜若狂。想想列文·虎克,他不过是个守门人,因显微镜的发现微生物世界而被录入英国皇家科学院;伽利略用望眼镜观测行星运动,证实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玻璃可以说是科学时代的圣物,多少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迹被发现都与它的功劳分不开。
终于在白马寺的琉璃工坊里寻找到了几个质地上乘的玻璃器,放在太阳光下一瞧,很接近后世玻璃的透光率了。
在旁人目瞪口呆的眼神中,王小麦一石头就把这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碗敲碎,只留下了厚厚的碗底。
王小麦看着自己的杰作,还算满意,回头看了看一个个呆若木鸡的工匠:“你们以后如果烧制出如此透亮的琉璃,一定要留着给我知道吗?”
说完把这块碗底递给旁边的张师傅:“麻烦师傅按我说的要求尽快磨制。”这张师傅是玉石制作大师,生平雕磨出许多件珍贵的玉器,是白马寺按照王小麦要求找来的最好的玉石工匠。
磨制镜片是个细活,王小麦思考了良久才想到用古代的玉器工匠来磨制镜片。这些玉石工匠的手艺是真正的巧夺天工,他们能根据玉石的纹理不同琢磨出各种精美的玉器。《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形容工匠制作玉器的过程,一块玉石被制作成上等玉器,需要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道工艺,真是令人惊叹。
列文虎克和伽利略这两个门外汉都能磨制出符合要求的透镜,自己身旁这个专业的玉器制作大师没道理比不过他们。
不过王小麦还是全程的关注着透镜的磨制过程,以便随时沟通。
张师傅是个念过半百的老者,进了房间内,一句话都不说。首先就将这块不规则的厚玻璃用琢刀和铁钳加工成了既定的尺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连线条都没在上面画。王小麦用木尺一量,和他的要求基本不差,真是神了。
然后张师傅掏出了一件让王小麦合不上嘴的工具,一件铜质的游标卡尺。
一把从张师傅手上拿过来,王小麦仔细端详着这件酷似游标卡尺的工具:“这游标卡尺师傅是从何处得来?”上面的尺码非常精细,非常接近后世见到的游标卡尺了。
“游标卡尺?”张师傅不解的看着他,“此尺名为新莽卡尺,是那汉时那王莽所制,我们这些做细活的匠人一直在用。”
王莽?这王莽王小麦倒是知道,是个外戚,最后篡位成功,不过当了皇帝没几年就被灭掉了。历史课本上讲,这人推行改革,还搞了贝壳当货币,是个喜欢新鲜玩意儿的皇帝,怪不得能造出这东西。
“恕在下孤陋寡闻了,之前尚未闻听过此物。”王小麦把新莽卡尺还给张师傅。
“官人是读书人,不知此等奇巧之物也属常事,这都是些小把戏。”
“不不不!”王小麦摇摇头,“这是件精美的工具,怎么会是小把戏呢。有了这东西,就可以对细小的物件进行精度的测量,实在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创举。”
用卡尺对玻璃片进行测量之后,张师傅便开始对其进行粗制的打磨。打磨的工具很有意思,是一件类似脚踏式缝纫机的工具。
王小麦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基本确定这东西和缝纫机的原理一样。下方是一个踏板,连接着一个传力杆,传力杆另一头就是一组简易的齿轮,齿轮上方又连接着一个砂轮摸样的圆盘。
看着这样的专业设备,王小麦暗暗咋舌,还真不能把古人当土鳖了。先是制造玻璃的工艺,刚才又是游标卡尺,如今又有一件如此精巧的传力工具,这些东西都是靠人的经验积累和无尽的摸索得出的。只是因为缺乏系统总结和整理,再加上朝代的更迭,这些东西渐渐堙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听老徐说,隋炀帝的工部尚书何稠造了一辆供其淫乐的“任意车”,杨广坐在车上不用自己动就能享受鱼水之欢。高人啊,有机会一定要拜访一下这个何稠,向他请教一下。
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传入耳中,王小麦慌张的逃出了屋外,他最后受不了这种声音,听了让人想自杀。
过了好半天屋里才没了动静,王小麦再次进去,老张正举着镜片进行观察。
“怎么样?”王小麦有些惴惴不安的问。
“和官人的要求相差不远了。”得到肯定的答复,王小麦终于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抛光了,这是个细致活,需要用到很多的打磨材料。老张一口气从随身的木箱里掏出好几个盒子来,打开一看,是各种粗细不同的粉粒,想必这就是抛光所需的材料了。
抛光的工作持续到了第二天才完成,王小麦满意的看着手里这块凸透镜,把它放在书本上,细小的文字都能放的很大。只是不知道镜片的放大倍数符不符合要求,这个就不是王小麦擅长的了,只能慢慢的摸索。
望远镜的制作比显微镜要简单,很快就完成了。饶是孔颖达听过王小麦对望远镜的描述,看到远在天边的景物竟然近在眼前,此时也是吓了一跳。
国子监众人也是围上去,争夺着看着眼前的稀奇玩意儿。
“真乃千里眼是也!”孔颖达很快给望远镜命了名。
“不不不!这叫望远镜!”王小麦纠正说。
“哎!”陆德明打断他,“望远镜哪有千里眼听着顺耳,依老夫说,还是千里眼这个名字好。”
众人一致赞同下,本该属于王小麦这个制作者的命名权就这样被剥夺了。不行……这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普及,没见人家国外都是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东西吗?什么哈雷彗星,摩尔定律,哈勃望远镜等等。
这第一个望远镜只是一个失败品,放大倍数有限,不过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相信离真正的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就不远了。
“诸位!”王小麦喊了一声,人群这才静了下来,“还有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身后的粱三和刘达一个抱着一个盒子走到人群里,一个个的分发。
“诸位手中的东西和这望远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起到将目力放大的效果。”一时间,十几个大眼怪出现在王小麦面前,场面有些滑稽。
“这叫放大镜,不是这么用的,”王小麦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给他们做了示范,“诸位请看。”
这一下众人终于明白了,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学着王小麦的样子这瞧那看,又是一片混乱。
“在场的诸位很多都有目疾,用这个放大镜就可以看清书籍上的文字了。”王小麦在一旁解释。先让你们尝尝科学的甜头。
一时间国子监的八位博士,九位助教,还有孔颖达这个祭酒都是点头称赞。
“王助教真是天纵之才,”其中一位司博士站出来说,“只是不知道这其中是何道理?”
王小麦笑着点点头,这人还真是配合自己,倒是省了一份功夫:“诸位请随我出门一观。”
众人随王小麦停在一处监内的开阔地,王小麦抬头看了看天,春日的太阳还算足。他把一只放大镜放在太阳下:“诸位请看,光线透过镜片之后形成了一个光斑,而光斑四周的光线却明显暗了下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光线都跑到光斑的位置去了。”司博士的话引起众人的共鸣,都是点点头。
“不错,”王小麦指着天空,“诸位应该都知道,光线是直线射过来的,正常情况下不会拐弯。因此这个放大镜能够起到使光线拐弯的作用,这和小孔成像的道理基本相同。”
众人都是点点头,认同了此理。
王小麦又把一张纸放在下面,不一会纸上就出现了一个焦糊状的黑点,黑点一点点的慢慢扩散,很快就把纸完全引燃。
又是一片哗然,王小麦的这一番表演在众人眼中简直如同法术。
“大家不用大惊小怪,既然阳光能给我们带来温暖,那汇聚起来的阳光能引燃纸张也就理所当然了。”王小麦解释道。
王小麦又把诸人带到了算学学堂内,在沙盘里画了一个凸透镜的椭圆形,接下来就是事情的重点了:“这一边是几道光线,我们就当它是太阳光,按照刚才的解释,光线通过这个镜片后会拐弯,最终交汇在一个点上,且称之为焦点。这个焦点是根据镜面的曲度来的,诸位可以验证,我这里就不解释了。如果有一个小字恰好在焦点的位置,按照刚才的过程反推,我们透过镜片看到的字就会被放大。所以说,我们眼睛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光线传到了眼睛里,而不是我们的因为眼睛有所谓的目力。”
第一时间更新《漫漫大唐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