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中学不设考场,中考是到市里的五高参加的。
学校租了大巴车来接送学生,然而待到上车时,才发现很多三年级学生没有来。整个学校初三年级,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打算参加中考,参加中考的人,其中也有一部份人只是参加考试,并不打算继续升学。
宋冀宁和季椽的班级属于普通班,成绩不好的学生较多,这次就有十多人放弃中考,再问他们的打算,基本都是回家种田或到南方打工。好歹也是三年同班同学,宋冀宁曾尝试劝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继续读书,毕竟像他们这些乡下小孩,读书才有希望,哪怕读技校呢,出来也有一门手艺,但都被拒绝了。
和当初打算辍学的宋冀宁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稚嫩的未来计划,并认为这些计划很了不起——虽然并不比宋冀宁当手表维修工的梦想高多少。
宋冀宁只能庆幸他的朋友们在他劝说下都决定参加中考,并且至少以高中为目标。
当然,最庆幸的仍旧是认识了季椽。
否则他现在已经在街上支个小桌子当手表维修工了。
想到这,他不由搂紧季椽脖子。
季椽正低头看书,突然脑袋一偏,被宋冀宁扣住脖子,疑惑的问:“怎么了?”
“没什么……”宋冀宁把他的书抽走:“在车上看书眼睛容易坏,没事的话就睡一会,很快就到了。”
“嗯。”季椽应了,调整姿势靠在宋冀宁肩上,抬眼看到窗外的几名同学,叹了口气。
“怎么?”宋冀宁问。
“韦章不是成绩不错吗?我之前劝他参加中考,但他说有亲戚在南方工地打工,一天能挣差不多五六元,所以打算下个月过去。”
季椽也劝过打算放弃中考的同学,然而因为他的成绩肯定能上大学,大部份人都认为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他们肯定能考上大学,那绝对会读啊,就是考不上才不浪费时间和金钱,像季椽这样的好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宋冀宁拍拍季椽:“人各有志,他们自己觉得好就行。”
季椽摇摇头:“十年之后就不会有人觉得好了。”
中考并没有什么特别,对季椽和宋冀宁来说,和每次测验考试的感觉差不多。小伙伴们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强化补习,成绩也算突飞猛进,虽然事后对答案时会哀嚎几声,但基本上都觉得自己考得不错。
几天后中考成绩颁布,季椽不出所料,每科都只扣了一两分,数学更是拿到满分成绩。可惜这不是高考,否则他的成绩都能上报了。然而中考全省第一的成绩还是引起不小震动,各市重点高中的招生办都上门来堵人,仍旧开出了各种学费全免加高额奖学金的优惠条件。
宋冀宁的成绩虽然不如季椽,但每科平均也都有85分左右,同样也是重点高中的招生目标。不过没有学费全免加奖学金这样的好条件,只是普通的招生入学罢了。
因为知道他们两人肯定要读同一所高中,两家大人凑到一块商量了几天,看着招生简章,觉得哪个学校都好,实在拿不定主意,最后干脆交给两人自己决定。
季椽和宋冀宁考虑过后,选择了普白市一高。普白市是本省首府,城市建设和环境都是最好的,一高作为普白市第一间高中,历史攸久,师资力量雄厚,季家和黄燕看过介绍后都很满意。
不过季椽选择一高的原因,是因为这儿离外公家近,他周末可以多陪陪外公外婆,至于提出让他和宋冀宁同一个班的条件,那就是顺便了。宋冀宁的成绩并不差,未必不能和他分到同班,提出这条件只是为了保险。
宋冀宁有些郁闷,他根本没有提条件的权力,这些重点高中对他的态度是“你能考上我校是你的荣幸”,对季椽则是“你肯就读我校是我们的荣幸”,所以想和季椽上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还得靠季椽提条件。
将来一定要让别人都来求我。
宋冀宁暗暗发誓。
不提宋冀宁和季椽,小伙伴们也都考得不错,但就因为不错,有几个上了中专的分数线,在家人的要求下,他们都改报中专。
“抱歉啊小宋,我爸说读高中又不一定能考大学,还不如读中专,有工作分配,就算进工厂也能当干部,比读高中有用。”
宋冀宁虽然遗憾,但也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读什么学校,只笑着恭喜他们:“没事,这些学校也很不错,只是以后别忘了常联系就行。”
中考前一段时间,为了给宋冀宁突击补习,两人都累瘫了,于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季椽和宋冀宁都过上了每天睡到十二点的颓废生活。偶尔有空的时候,季椽也会去供销社陪陪爸爸,顺便看看电视新闻。
除了老生常谈的会议外,南方那边的发展是是新闻热点之一,经常播报有港台企业前来投资,或者国内的什么产品出口欧美,某某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之类的。偶尔镇民们闲聊时,也渐渐听到“到南方打工”之类的话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不知不觉已经吹入这个偏远的小镇。
这天中午,季椽吃完午饭后,应李书兰的要求去给上班的季建国送饭。自从暑假开始后,供销社每天都很热闹,闲着没事的熊孩子们最喜欢来这儿看电视,盘腿坐在地上,买根冰棍一边舔一边看电视,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然而除了小孩外,供销社的顾客仍旧潦潦。
季椽把饭盒递给他爸,让他到后头吃饭,自己坐到凳子上帮忙看柜台。柜台底下堆了一大堆书,因为没什么顾客,季建国闲暇时,便拿了家里的书来看。不知不觉,李书兰的书柜快被他看完了,连季椽买的那些书都被他借去看,一些他觉得好的,比较喜欢的书,他就收在柜台下,偶尔闲了就拿出来翻翻。他闲的时间挺多,这些书都快被他翻坏了。
见季椽拿起一本封面破皮的书,季建国一边吃饭一边说:“正想跟你说呢,这些书我都看腻了,我听说市里的花鸟市场有旧书卖,你回头帮我买几本回来。”
“我不知道你想看哪种,要买书还是自己去吧,我负责帮你搬!”
季建国想了想便答应了,第二天请了半天假,带着李书兰和季椽,一家三口跑到市里的花鸟市场淘旧书。
季椽主要看的是技术类书籍,旧书不适合他,翻了翻便没兴趣了。李书兰买了一些历史和文艺杂志,季建国买了十几本《故事会》,又翻了翻其他书籍,没有找到想要的。
李书兰看出丈夫不满意今天的收获,问他:“建国,你想找什么书?”
“我想看看有没有《人性的弱点》或者《艾科卡自传》这类的书。”季建国挠挠头:“我觉得这类书挺好看的,学到的也多,就是太少了。”
“这种经管书在旧书摊怎么找得到,要买得去新华书店才行。”
一家三口转道新华书店,在经管类书架上找了一圈,大多都是大部头专业书籍,如《经济学、原理、问题与政策》,《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与问题》,《经济学悖论》,《经济学小品》,《社会问题经济学》,《经济学案例》,一看题目就让人望而生畏,并没有季建国想看的那种轻松小品似的经管书籍。
李书兰对这些没兴趣,翻了翻放回书架上,问季建国:“怎么样,想要哪本?”
季建国拿了一本《经济学小品》,上边写的一些案例是他喜欢看的那种,但比起外国的书籍来说,案例不多,偏向理论型,是他这种糙人看不懂的东西。而且一本居然要5元,价格也太贵了。
季椽把书拿走,直接到柜台付钱。季建国追上来说:“缘缘别乱买,我还没决定呢,而且那么贵……”
“没事,当我孝敬你的,一本书算什么,以后我会买更多更贵的东西给你!”季椽笑道。
季建国收下书,拍拍季椽的头:“现在应该是我养你,还用不着你来孝敬我,等我七老八十以后再说。”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显然很开心,还特意买了塑料书皮把这本书包起来。
返回镇上后,季建国便抱着儿子孝敬的书去上班。
通常下午两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电视台都没有节目播放,连小孩都不来了,是以这个时段,供销社是最冷清的。但是今天下午,供销社居然难得的热闹。有一辆小货车停在供销社门前,几个人正不停往里搬运货物。
季建国跑过去,问门口的李姐:“李姐,这是在干什么?”
“还能有什么,采购办采购东西下来了呗!”明明是采购新货下来,但李姐却满脸不悦。她对季建国抱怨着:“你看,又是这些卖不掉的东西,我仓库都快堆满了,让我往哪放?”
季建国一打量,立即皱起眉上前阻拦:“等等,这些东西收回去,我们不要。”
学校租了大巴车来接送学生,然而待到上车时,才发现很多三年级学生没有来。整个学校初三年级,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打算参加中考,参加中考的人,其中也有一部份人只是参加考试,并不打算继续升学。
宋冀宁和季椽的班级属于普通班,成绩不好的学生较多,这次就有十多人放弃中考,再问他们的打算,基本都是回家种田或到南方打工。好歹也是三年同班同学,宋冀宁曾尝试劝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继续读书,毕竟像他们这些乡下小孩,读书才有希望,哪怕读技校呢,出来也有一门手艺,但都被拒绝了。
和当初打算辍学的宋冀宁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稚嫩的未来计划,并认为这些计划很了不起——虽然并不比宋冀宁当手表维修工的梦想高多少。
宋冀宁只能庆幸他的朋友们在他劝说下都决定参加中考,并且至少以高中为目标。
当然,最庆幸的仍旧是认识了季椽。
否则他现在已经在街上支个小桌子当手表维修工了。
想到这,他不由搂紧季椽脖子。
季椽正低头看书,突然脑袋一偏,被宋冀宁扣住脖子,疑惑的问:“怎么了?”
“没什么……”宋冀宁把他的书抽走:“在车上看书眼睛容易坏,没事的话就睡一会,很快就到了。”
“嗯。”季椽应了,调整姿势靠在宋冀宁肩上,抬眼看到窗外的几名同学,叹了口气。
“怎么?”宋冀宁问。
“韦章不是成绩不错吗?我之前劝他参加中考,但他说有亲戚在南方工地打工,一天能挣差不多五六元,所以打算下个月过去。”
季椽也劝过打算放弃中考的同学,然而因为他的成绩肯定能上大学,大部份人都认为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他们肯定能考上大学,那绝对会读啊,就是考不上才不浪费时间和金钱,像季椽这样的好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宋冀宁拍拍季椽:“人各有志,他们自己觉得好就行。”
季椽摇摇头:“十年之后就不会有人觉得好了。”
中考并没有什么特别,对季椽和宋冀宁来说,和每次测验考试的感觉差不多。小伙伴们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强化补习,成绩也算突飞猛进,虽然事后对答案时会哀嚎几声,但基本上都觉得自己考得不错。
几天后中考成绩颁布,季椽不出所料,每科都只扣了一两分,数学更是拿到满分成绩。可惜这不是高考,否则他的成绩都能上报了。然而中考全省第一的成绩还是引起不小震动,各市重点高中的招生办都上门来堵人,仍旧开出了各种学费全免加高额奖学金的优惠条件。
宋冀宁的成绩虽然不如季椽,但每科平均也都有85分左右,同样也是重点高中的招生目标。不过没有学费全免加奖学金这样的好条件,只是普通的招生入学罢了。
因为知道他们两人肯定要读同一所高中,两家大人凑到一块商量了几天,看着招生简章,觉得哪个学校都好,实在拿不定主意,最后干脆交给两人自己决定。
季椽和宋冀宁考虑过后,选择了普白市一高。普白市是本省首府,城市建设和环境都是最好的,一高作为普白市第一间高中,历史攸久,师资力量雄厚,季家和黄燕看过介绍后都很满意。
不过季椽选择一高的原因,是因为这儿离外公家近,他周末可以多陪陪外公外婆,至于提出让他和宋冀宁同一个班的条件,那就是顺便了。宋冀宁的成绩并不差,未必不能和他分到同班,提出这条件只是为了保险。
宋冀宁有些郁闷,他根本没有提条件的权力,这些重点高中对他的态度是“你能考上我校是你的荣幸”,对季椽则是“你肯就读我校是我们的荣幸”,所以想和季椽上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还得靠季椽提条件。
将来一定要让别人都来求我。
宋冀宁暗暗发誓。
不提宋冀宁和季椽,小伙伴们也都考得不错,但就因为不错,有几个上了中专的分数线,在家人的要求下,他们都改报中专。
“抱歉啊小宋,我爸说读高中又不一定能考大学,还不如读中专,有工作分配,就算进工厂也能当干部,比读高中有用。”
宋冀宁虽然遗憾,但也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读什么学校,只笑着恭喜他们:“没事,这些学校也很不错,只是以后别忘了常联系就行。”
中考前一段时间,为了给宋冀宁突击补习,两人都累瘫了,于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季椽和宋冀宁都过上了每天睡到十二点的颓废生活。偶尔有空的时候,季椽也会去供销社陪陪爸爸,顺便看看电视新闻。
除了老生常谈的会议外,南方那边的发展是是新闻热点之一,经常播报有港台企业前来投资,或者国内的什么产品出口欧美,某某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之类的。偶尔镇民们闲聊时,也渐渐听到“到南方打工”之类的话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不知不觉已经吹入这个偏远的小镇。
这天中午,季椽吃完午饭后,应李书兰的要求去给上班的季建国送饭。自从暑假开始后,供销社每天都很热闹,闲着没事的熊孩子们最喜欢来这儿看电视,盘腿坐在地上,买根冰棍一边舔一边看电视,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然而除了小孩外,供销社的顾客仍旧潦潦。
季椽把饭盒递给他爸,让他到后头吃饭,自己坐到凳子上帮忙看柜台。柜台底下堆了一大堆书,因为没什么顾客,季建国闲暇时,便拿了家里的书来看。不知不觉,李书兰的书柜快被他看完了,连季椽买的那些书都被他借去看,一些他觉得好的,比较喜欢的书,他就收在柜台下,偶尔闲了就拿出来翻翻。他闲的时间挺多,这些书都快被他翻坏了。
见季椽拿起一本封面破皮的书,季建国一边吃饭一边说:“正想跟你说呢,这些书我都看腻了,我听说市里的花鸟市场有旧书卖,你回头帮我买几本回来。”
“我不知道你想看哪种,要买书还是自己去吧,我负责帮你搬!”
季建国想了想便答应了,第二天请了半天假,带着李书兰和季椽,一家三口跑到市里的花鸟市场淘旧书。
季椽主要看的是技术类书籍,旧书不适合他,翻了翻便没兴趣了。李书兰买了一些历史和文艺杂志,季建国买了十几本《故事会》,又翻了翻其他书籍,没有找到想要的。
李书兰看出丈夫不满意今天的收获,问他:“建国,你想找什么书?”
“我想看看有没有《人性的弱点》或者《艾科卡自传》这类的书。”季建国挠挠头:“我觉得这类书挺好看的,学到的也多,就是太少了。”
“这种经管书在旧书摊怎么找得到,要买得去新华书店才行。”
一家三口转道新华书店,在经管类书架上找了一圈,大多都是大部头专业书籍,如《经济学、原理、问题与政策》,《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与问题》,《经济学悖论》,《经济学小品》,《社会问题经济学》,《经济学案例》,一看题目就让人望而生畏,并没有季建国想看的那种轻松小品似的经管书籍。
李书兰对这些没兴趣,翻了翻放回书架上,问季建国:“怎么样,想要哪本?”
季建国拿了一本《经济学小品》,上边写的一些案例是他喜欢看的那种,但比起外国的书籍来说,案例不多,偏向理论型,是他这种糙人看不懂的东西。而且一本居然要5元,价格也太贵了。
季椽把书拿走,直接到柜台付钱。季建国追上来说:“缘缘别乱买,我还没决定呢,而且那么贵……”
“没事,当我孝敬你的,一本书算什么,以后我会买更多更贵的东西给你!”季椽笑道。
季建国收下书,拍拍季椽的头:“现在应该是我养你,还用不着你来孝敬我,等我七老八十以后再说。”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显然很开心,还特意买了塑料书皮把这本书包起来。
返回镇上后,季建国便抱着儿子孝敬的书去上班。
通常下午两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电视台都没有节目播放,连小孩都不来了,是以这个时段,供销社是最冷清的。但是今天下午,供销社居然难得的热闹。有一辆小货车停在供销社门前,几个人正不停往里搬运货物。
季建国跑过去,问门口的李姐:“李姐,这是在干什么?”
“还能有什么,采购办采购东西下来了呗!”明明是采购新货下来,但李姐却满脸不悦。她对季建国抱怨着:“你看,又是这些卖不掉的东西,我仓库都快堆满了,让我往哪放?”
季建国一打量,立即皱起眉上前阻拦:“等等,这些东西收回去,我们不要。”
第一时间更新《国家制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