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节度使始于开元九年,最初只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两军,以及三受降城。然而,十几年下来,朔方节度使的权力呈几何形增长,先是增领鲁、丽、契等六胡州,两年前又兼领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增领泾、原、宁、庆、陇、郏、坊、丹、延、会、宥、麟十二州。
也就是说,相比在陇右节度任上,杜士仪不但去掉了一个副字,而且再没有苗延嗣这么一位采访处置使在旁边“虎视眈眈”,麾下所领诸州也比从前将近翻了一倍。而当初信安王李炜在任时,可还同时兼领河东节度使
然而,名头固然好听,可除非真的是大战时节,平日里节度使也不会动辄插手各州军政,否则朝中那一关也是过不去的。即便如此,厚厚的文武官员花名册,杜士仪还是用最快的速度翻了一遍。当初宇文融临终托付给自己的那些人,他只是在自己因缘巧合入十铨的时候,提拔了三个人,如今因为被李林甫赶鸭子上架而节度朔方,再不用一用这节度使的职权,那他就真的对不起当年那番苦心了。谁知道粗略一搜检麾下文武,他却在经略军武将当中发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郭子仪
看着虎牙引了一个中年将军进来,杜士仪不禁目不转睛地盯着人打量了许久。见其行礼问候一丝不苟,显然还有些小小的紧张,他不禁有些唏嘘——怪不得从前每每听人叹息郭子仪是大器晚成,现在一看果不其然。已经年近四十的郭子仪,还不过是一介裨将,在安史之乱之前那漫长的时间里,也几乎少有听说其人功绩,他是不是应该感慨一声,果然是乱世出英雄?
他在打量郭子仪,郭子仪看似眼观鼻鼻观心肃然挺立,却也在偷觑杜士仪。他能够觉察出这位新任朔方节度使正在观察自己,可他却没办法生出什么惊喜的情绪。因为无论他怎么想,都实在弄不清楚为何杜士仪会关注自己。足足等了好一会儿,他方才听到杜士仪问了一句话。
“渭州刺史郭使君,可是你的父亲?”
原来是因为杜士仪认得他的老父郭敬之
郭子仪心下松了一口大气,反而为之释然了。郭氏代为太原大姓,而后迁居华州,他父亲郭敬之的祖上数代人虽则都出仕为官,可临到老都不过是司仓司户之类的州属小官,直到他父亲应智谋将帅科制举擢高第,一任一任扎扎实实迁转,如今已经升任渭州刺史,称得上是光宗耀祖了。只不过,他父亲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身为次子的他虽是武举及第,为官却不过按部就班,并不显眼。
“大帅所言正是家父。家父前年官拜渭州刺史,常写信寄语,嘱我在朔方务必尽忠职守,为国守边。”
杜士仪知道郭子仪必定会错了意。然而,如果不暗示郭子仪,我听说过你父亲,甚至是,我对你父亲闻名已久,难道还能满脸笑容地对人说,郭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于是,他莞尔一笑后便颔首道:“令尊清廉高洁,我闻名已久,听说他教子极严,因而翻看文武卷宗,见你是他次子,便想到召见一问。看你履历,先在河陇,而后在朔方,前后为将已经有十六七年了?”
“是,我幼年便喜武厌文,而后武举及第,释褐后授左卫长上,而后调至河陇,因战功授宣节校尉,柔远府旅帅,而后又因战功迁昭武校尉,柔远府右果毅都尉,调来朔方,信安王到任后便随其多次征战,屡迁游击将军,灵州经略军先锋使,但之前因为被人参劾军纪,如今不过是一闲置裨将。”
郭子仪的回答中规中矩,既没有夸示功劳,也没有显示武勇军略,只是说到如今不过一闲置裨将的时候,他仍然露出了几分落寞的表情。杜士仪看在眼里,心里也不由得思量着这四平八稳的升迁路线,再想想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十一个儿子,也根本没那心力给每个儿子都谋划好前程,而除却当年河陇之地和吐蕃的连场大战后,这些年战事日渐平稳,郭子仪所带兵马有限,因此仕途受限也就很正常了。
“你那军功簿我也曾经翻看过,你没有文过饰非,不愧是郭使君之子。既然你曾经被信安王的行军司马参劾军纪,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允你重领本部兵马,倘若十日之后大阅无纰漏,我就还你先前先锋使之职。”
这样的意外惊喜让郭子仪又惊又喜。他当然不会如同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将一样,把这样的机会弃若敝屣,而是立刻躬身应道:“末将必不负大帅信赖”
“好,你去吧”
初次见面,杜士仪并不打算交浅言深试探太多。反正他刚刚上任,日后打交道的机会还多得是,用不着现在就兴致勃勃地考较郭子仪的将才军略,在他麾下的人难道还跑得掉吗?而按照他给出的名字,张兴王昌龄高适整理过那些文武官员花名册之后,他也如愿以偿地在朔方节度所领十八州中,发现了好些位列宇文融那张名单,当初只能记在心里却不能任用的人。
事到如今,他真的得好好感谢一下李林甫,若非他举荐,他岂能跨出这重要的一步?
节堂聚将之后,杜士仪召见了一批将校,分给每个人的时间都差不多,其中得到好处的,却也不只单单一个郭子仪。旁人固然诧异,可他只是一个裨将,没有人太重视杜士仪接见他所为何事。再加上杜士仪只不过将郭子仪以及另一人芮怀珍官复原职,依旧为偏将和先锋使,故而寻常人也只以为是杜士仪新官上任的加恩。然而,因李炜向杜士仪举荐,而留任节度判官的来圣严,就不是想得这么简单了。
来圣严这一年五十有二,已经过了盛年。相比杜士仪自行辟署的张兴,牛仙客身边的节度判官姚闳,来圣严的仕途本是按部就班,能够在致仕的时候为一州上佐,也就是长史或司马之类的职衔,他自认为就到顶了,可因为李炜在一次巡视过程中,对身为县丞的他统筹转运以及理民之事大为赏识,因而立刻拔擢到身边,一路从巡官推官而掌书记,最终奏为节度判官,可以说,他和张兴一样都遇到了伯乐,较之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却还早些。
所以,李炜遭到左迁,而且是因为和武温有有涉这样荒谬的理由遭到左迁,他简直难以置信。而调任朔方的竟然是杜士仪,在李炜和他私底下交心时,两人也不是没有猜测过天子和朝中宰辅的用意,他从李炜那隐晦的暗示中听出,只怕是天子担心朔方也犹如从前郭氏根深蒂固的河陇一般,也变成了李炜的后花园。故而李炜一去职,他也早早做好了丢官去职的准备,可谁曾想杜士仪竟然一听李炜的举荐,就二话不说将他留下了。
最初他还只以为是杜士仪是为了在到任之初安抚朔方文武,可今日升堂见诸将时,杜士仪当众说出来的那番话,他就不得不仔细揣摩了。黄昏时分,当他应召来到那座从前进出如入自家后院的灵武堂,见杜士仪一如当年李炜一般,背对他端详墙上那一张巨大的地图时,他不禁生出了几许错觉。
“大王……”
这声音微不可闻,可他却发现背对自己的杜士仪赫然转过身来,一时不禁暗自后悔。旧主再好,毕竟也已经动身前往数千里之遥的衢州了,而他因旧主举荐方才能够留任,如今这一失口,岂不是辜负了李炜一片苦心?正当他心怀忐忑之时,却只见杜士仪冲着自己微微颔首。
“子严来得正好,之前信安王对我力荐于你,言及朔方文官君最贤,我却只抽空见了你一次,不及详谈,如今终于有时间了。”
“怎敢当最贤之称,大王太过谬赞了。”来圣严见杜士仪不在意,索性沿用了之前对李炜的称呼。行过礼后他走上前,见杜士仪正在专注地看着李炜当年用红笔圈出来的三座受降城,他便顺口解说了当年张仁愿筑此三城时的种种战略意义,接着仿若失口似的拱了拱手道,“是我班门弄斧了,大帅曾经节度陇右,大将之风朝野皆知,我不该多言。”
“我此前从不曾想到自己会突然节度朔方,于朔方诸州虽有涉猎,可终究及不上你多年在此为官,你事无巨细多多解说,我怎会怪你多言。”杜士仪见来圣严连忙谢过,他便回到主位坐下,继而单刀直入地问道,“既是信安王力荐于你,那我也就直接问你了。信安王与朝中的奏表以及亲友处书信等等,按照惯例,应当是掌书记主理,可是如此?”
“不错,大王这几年的文牍案卷皆付于掌书记叶文钧,此人随从大帅多年,深得信赖。此次本是泣求跟随大王前去衢州,却被大王拒绝了。”
“哦?信安王之前向我分说了灵州都督府及节度使幕府所有文官优劣,其中却并无这叶文钧,所以我心中有些疑惑。”
此话一出,来圣严登时为之凛然。想到清早杜士仪升堂见诸将时,最后说出的那句话,再结合此时此刻的问题,他一边猜测,一边使劲吞了一口唾沫,这才小心翼翼地说道:“也许是大王一时遗漏……”
如果真的是李炜那般信任的人物,怎会他到任之后从不曾见过,而且李炜不但不带走,甚至连对他提一句都不曾?要知道姜度虽没明说李林甫当初提到此人是何道理,可显见不是那么单纯的人
想到这里,杜士仪便微微颔首道:“既如此,我知道了。奇骏随我多年,可到任朔方却是新手,子严多提点于他。你从前经管什么,从今往后,一切照旧。不过在此之前,你明天晚上随我去见一见这个叶文钧。”
也就是说,相比在陇右节度任上,杜士仪不但去掉了一个副字,而且再没有苗延嗣这么一位采访处置使在旁边“虎视眈眈”,麾下所领诸州也比从前将近翻了一倍。而当初信安王李炜在任时,可还同时兼领河东节度使
然而,名头固然好听,可除非真的是大战时节,平日里节度使也不会动辄插手各州军政,否则朝中那一关也是过不去的。即便如此,厚厚的文武官员花名册,杜士仪还是用最快的速度翻了一遍。当初宇文融临终托付给自己的那些人,他只是在自己因缘巧合入十铨的时候,提拔了三个人,如今因为被李林甫赶鸭子上架而节度朔方,再不用一用这节度使的职权,那他就真的对不起当年那番苦心了。谁知道粗略一搜检麾下文武,他却在经略军武将当中发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郭子仪
看着虎牙引了一个中年将军进来,杜士仪不禁目不转睛地盯着人打量了许久。见其行礼问候一丝不苟,显然还有些小小的紧张,他不禁有些唏嘘——怪不得从前每每听人叹息郭子仪是大器晚成,现在一看果不其然。已经年近四十的郭子仪,还不过是一介裨将,在安史之乱之前那漫长的时间里,也几乎少有听说其人功绩,他是不是应该感慨一声,果然是乱世出英雄?
他在打量郭子仪,郭子仪看似眼观鼻鼻观心肃然挺立,却也在偷觑杜士仪。他能够觉察出这位新任朔方节度使正在观察自己,可他却没办法生出什么惊喜的情绪。因为无论他怎么想,都实在弄不清楚为何杜士仪会关注自己。足足等了好一会儿,他方才听到杜士仪问了一句话。
“渭州刺史郭使君,可是你的父亲?”
原来是因为杜士仪认得他的老父郭敬之
郭子仪心下松了一口大气,反而为之释然了。郭氏代为太原大姓,而后迁居华州,他父亲郭敬之的祖上数代人虽则都出仕为官,可临到老都不过是司仓司户之类的州属小官,直到他父亲应智谋将帅科制举擢高第,一任一任扎扎实实迁转,如今已经升任渭州刺史,称得上是光宗耀祖了。只不过,他父亲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身为次子的他虽是武举及第,为官却不过按部就班,并不显眼。
“大帅所言正是家父。家父前年官拜渭州刺史,常写信寄语,嘱我在朔方务必尽忠职守,为国守边。”
杜士仪知道郭子仪必定会错了意。然而,如果不暗示郭子仪,我听说过你父亲,甚至是,我对你父亲闻名已久,难道还能满脸笑容地对人说,郭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于是,他莞尔一笑后便颔首道:“令尊清廉高洁,我闻名已久,听说他教子极严,因而翻看文武卷宗,见你是他次子,便想到召见一问。看你履历,先在河陇,而后在朔方,前后为将已经有十六七年了?”
“是,我幼年便喜武厌文,而后武举及第,释褐后授左卫长上,而后调至河陇,因战功授宣节校尉,柔远府旅帅,而后又因战功迁昭武校尉,柔远府右果毅都尉,调来朔方,信安王到任后便随其多次征战,屡迁游击将军,灵州经略军先锋使,但之前因为被人参劾军纪,如今不过是一闲置裨将。”
郭子仪的回答中规中矩,既没有夸示功劳,也没有显示武勇军略,只是说到如今不过一闲置裨将的时候,他仍然露出了几分落寞的表情。杜士仪看在眼里,心里也不由得思量着这四平八稳的升迁路线,再想想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十一个儿子,也根本没那心力给每个儿子都谋划好前程,而除却当年河陇之地和吐蕃的连场大战后,这些年战事日渐平稳,郭子仪所带兵马有限,因此仕途受限也就很正常了。
“你那军功簿我也曾经翻看过,你没有文过饰非,不愧是郭使君之子。既然你曾经被信安王的行军司马参劾军纪,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允你重领本部兵马,倘若十日之后大阅无纰漏,我就还你先前先锋使之职。”
这样的意外惊喜让郭子仪又惊又喜。他当然不会如同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将一样,把这样的机会弃若敝屣,而是立刻躬身应道:“末将必不负大帅信赖”
“好,你去吧”
初次见面,杜士仪并不打算交浅言深试探太多。反正他刚刚上任,日后打交道的机会还多得是,用不着现在就兴致勃勃地考较郭子仪的将才军略,在他麾下的人难道还跑得掉吗?而按照他给出的名字,张兴王昌龄高适整理过那些文武官员花名册之后,他也如愿以偿地在朔方节度所领十八州中,发现了好些位列宇文融那张名单,当初只能记在心里却不能任用的人。
事到如今,他真的得好好感谢一下李林甫,若非他举荐,他岂能跨出这重要的一步?
节堂聚将之后,杜士仪召见了一批将校,分给每个人的时间都差不多,其中得到好处的,却也不只单单一个郭子仪。旁人固然诧异,可他只是一个裨将,没有人太重视杜士仪接见他所为何事。再加上杜士仪只不过将郭子仪以及另一人芮怀珍官复原职,依旧为偏将和先锋使,故而寻常人也只以为是杜士仪新官上任的加恩。然而,因李炜向杜士仪举荐,而留任节度判官的来圣严,就不是想得这么简单了。
来圣严这一年五十有二,已经过了盛年。相比杜士仪自行辟署的张兴,牛仙客身边的节度判官姚闳,来圣严的仕途本是按部就班,能够在致仕的时候为一州上佐,也就是长史或司马之类的职衔,他自认为就到顶了,可因为李炜在一次巡视过程中,对身为县丞的他统筹转运以及理民之事大为赏识,因而立刻拔擢到身边,一路从巡官推官而掌书记,最终奏为节度判官,可以说,他和张兴一样都遇到了伯乐,较之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却还早些。
所以,李炜遭到左迁,而且是因为和武温有有涉这样荒谬的理由遭到左迁,他简直难以置信。而调任朔方的竟然是杜士仪,在李炜和他私底下交心时,两人也不是没有猜测过天子和朝中宰辅的用意,他从李炜那隐晦的暗示中听出,只怕是天子担心朔方也犹如从前郭氏根深蒂固的河陇一般,也变成了李炜的后花园。故而李炜一去职,他也早早做好了丢官去职的准备,可谁曾想杜士仪竟然一听李炜的举荐,就二话不说将他留下了。
最初他还只以为是杜士仪是为了在到任之初安抚朔方文武,可今日升堂见诸将时,杜士仪当众说出来的那番话,他就不得不仔细揣摩了。黄昏时分,当他应召来到那座从前进出如入自家后院的灵武堂,见杜士仪一如当年李炜一般,背对他端详墙上那一张巨大的地图时,他不禁生出了几许错觉。
“大王……”
这声音微不可闻,可他却发现背对自己的杜士仪赫然转过身来,一时不禁暗自后悔。旧主再好,毕竟也已经动身前往数千里之遥的衢州了,而他因旧主举荐方才能够留任,如今这一失口,岂不是辜负了李炜一片苦心?正当他心怀忐忑之时,却只见杜士仪冲着自己微微颔首。
“子严来得正好,之前信安王对我力荐于你,言及朔方文官君最贤,我却只抽空见了你一次,不及详谈,如今终于有时间了。”
“怎敢当最贤之称,大王太过谬赞了。”来圣严见杜士仪不在意,索性沿用了之前对李炜的称呼。行过礼后他走上前,见杜士仪正在专注地看着李炜当年用红笔圈出来的三座受降城,他便顺口解说了当年张仁愿筑此三城时的种种战略意义,接着仿若失口似的拱了拱手道,“是我班门弄斧了,大帅曾经节度陇右,大将之风朝野皆知,我不该多言。”
“我此前从不曾想到自己会突然节度朔方,于朔方诸州虽有涉猎,可终究及不上你多年在此为官,你事无巨细多多解说,我怎会怪你多言。”杜士仪见来圣严连忙谢过,他便回到主位坐下,继而单刀直入地问道,“既是信安王力荐于你,那我也就直接问你了。信安王与朝中的奏表以及亲友处书信等等,按照惯例,应当是掌书记主理,可是如此?”
“不错,大王这几年的文牍案卷皆付于掌书记叶文钧,此人随从大帅多年,深得信赖。此次本是泣求跟随大王前去衢州,却被大王拒绝了。”
“哦?信安王之前向我分说了灵州都督府及节度使幕府所有文官优劣,其中却并无这叶文钧,所以我心中有些疑惑。”
此话一出,来圣严登时为之凛然。想到清早杜士仪升堂见诸将时,最后说出的那句话,再结合此时此刻的问题,他一边猜测,一边使劲吞了一口唾沫,这才小心翼翼地说道:“也许是大王一时遗漏……”
如果真的是李炜那般信任的人物,怎会他到任之后从不曾见过,而且李炜不但不带走,甚至连对他提一句都不曾?要知道姜度虽没明说李林甫当初提到此人是何道理,可显见不是那么单纯的人
想到这里,杜士仪便微微颔首道:“既如此,我知道了。奇骏随我多年,可到任朔方却是新手,子严多提点于他。你从前经管什么,从今往后,一切照旧。不过在此之前,你明天晚上随我去见一见这个叶文钧。”
第一时间更新《盛唐风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