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扬一口气走出二十多里,心情稍稍平静了一些,不知为何,一看见叶灵苏的眼神,他就心中刺痛,只想走得越远越好。
自从出了“周流八极阵”,乐之扬脱胎换骨,内息绵长,奔走已久,真气不弱反强。他体内气机鼓荡,禁不住发出一声长啸,啸声冲天而起,远近数里都能听到。

如此奔走长啸,过了一盏茶的工夫,乐之扬只觉真气如流,忽地冒出一个念头:“我的真气为何变逆为正?”

他努力回想当时的情形,先是“周流八劲”涌入,将逆气逼到丹田,正难受的当儿,忽又听到一个声音,指点他导引真气,冲开周身百穴,进入玄妙境界,待到醒来之时,一身真气已然变为顺势。

“说话的那人是谁?”乐之扬只觉蹊跷,但觉真气变化,一定和那内功心法有关,他回想心法,又将真气运转一遍,但觉真气鼓荡、畅行无阻,真气逆行时的种种不快,至此扫荡一空,一去不回了。

乐之扬满心疑惑,思索不透,只好继续向前。奔行一日一夜,到了京城郊外,他换过道袍,返回阳明观,却听说席应真奉召入宫,不在观里。道清听说他回来,赶到云房,连声道喜。

乐之扬怪道:“喜从何来?”道清笑道:“太孙召你去东宫呢,这算不算大喜?”

“太孙?”乐之扬一愣,“他召了我了?”

“是啊。”道清眉开眼笑,“前两天太孙派人请你入宫,老神仙说你有事出行,把那公公挡了回去。好师弟,你如今回来,还是早早前往东宫,太孙可是未来的皇上,万万怠慢不得啊。”

乐之扬想到伴读差使,便觉十分头痛,只好说:“东宫在哪儿,我去求见。”道清摆手笑道:“东宫哪儿是想去就去的,先得写好折子,太孙看了,自会召你入宫。”

乐之扬无法,只好写了一封折子,说明因事远出,至今方回,太孙如果有暇,还请赐见云云。写完派小道士送到东宫。

不久小道士回来,随行还有一个太监,手持一封手谕,乐之扬展开一看,正是朱允炆所写,令其明日一早,前往东宫陪侍。

一夜无话,次日乐之扬起一个大早,漱洗穿衣,吃过早饭,便有东宫的马车来门外迎接。东宫地处紫禁城东面,与皇帝所住的宫城仅有一墙之隔,到了宫外,换乘小轿,从侧门入宫,到了一面照壁之前,方才下轿行走。

走了百十步,忽然听见笑声,太监指引之下,乐之扬进入一间书房,但见朱允炆坐在上首,正和三人说笑。其中一个是黄子澄,另有两个文官,一个年过五旬,国字脸膛,须髯丰茂,另一个四十出头,面如冠玉,风采都雅。

朱允炆看见乐之扬,站起身来,拍手笑道:“道灵仙长来了。”乐之扬上前一步,合十行礼。

“放肆。”黄子澄面露不快,“见了太孙,怎么不行大礼?”乐之扬笑道:“黄大人是俗家人,行的是俗家之礼,小道方外之人,行的自然是方外之礼。”

黄子澄正要反驳,朱允炆摆手说:“罢了,老神仙见了圣上,照样稽首而已。”黄子澄冷笑道:“他小小年纪,无功无德,怎能和老神仙相比?”

朱允炆笑笑,指那国字脸的官儿说:“这一位是齐泰齐大人,现在兵部任职。”又指那都雅官儿,“这一位卓敬卓大人,官居户部侍郎,这二位虽说不是伴读,可是学识精深,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乐之扬向二人施礼。卓敬打量他一眼,忽而笑道:“太孙殿下,看见道灵仙长,我忽然想到一件怪事。”

朱允炆笑道:“什么怪事,说来听听?”卓敬道:“下官乡里有一户农家,去年猪栏里多了一只刚出生的小狗。乡亲们都很奇怪,议论说:‘道是狗养的,又是猪的种,道是猪生的,又是狗的种’。”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黄子澄故意问道:“此事十分有趣,但不知跟道灵仙长有何关系?”卓敬笑道:“‘道是’不就是‘道士’么?”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原来,朱允炆恼恨乐之扬当日压过自己的风头,授意三个心腹,设法羞辱于他,殿中的道士只有一个,卓敬说的这个笑话,暗示乐之扬不过是猪狗之徒。

乐之扬心中气恼,脸上却不动声色:“这么说起来,小道这两日也遇上了一件怪事。”三个官儿对望一眼,均是微微冷笑。乐之扬视若无睹,接着说道:“我住一家客栈,忽听一个客人和店主人吵闹,上去一瞧,却见马圈里多了一头毛驴。”

“何足为奇。”黄子澄冷笑道,“马圈里就不能养驴么?”乐之扬笑道:“驴是能养的。可是客人说了,他关在马圈里的明明是一匹马,一夜之间,怎么就变成驴了?”卓敬接口笑道:“必是店主人偷梁换柱,用驴换了马。”

乐之扬笑道:“客人也这么说,店主人却自有道理,他说:‘客官有所不知,你看这个驴字,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户,你这马所以变成了驴,一定是去户部当了官儿的。’”

殿中一时寂然,卓敬脸色铁青,冷笑道:“照仙长的说法,我户部官儿都是驴么?”乐之扬笑道:“不敢,这话又不是小道说的,而是那一位店主人说的。”

卓敬发作不得,心中好不气闷。朱允炆见他失利,也觉不快,向齐泰使个眼色。后者手拈胡须,微微笑道:“下官昨日想到一个上联,冥思苦想,始终没有下联,仙长学问了得,还请为下官想一想这个下联。”

乐之扬心中大骂:老子又不是书生,有个狗屁学问,对个狗屁对联?可齐泰指名道姓,若不接招,更惹耻笑。当下只好硬起头皮说:“小道才疏学浅,只怕对不上来。”

“不妨,你先听上联。”齐泰笑了笑,大声说道,“上联是:‘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対锯。”

众人大笑,卓敬挑起大拇指,啧啧赞道:“齐大人好上联。”

乐之扬心中大怒,“対锯”即“对句”,这个上联分明骂自己是猴子,若是对对子,甘拜下风也无不可,既然是骂人,那可万万不能输给这老畜生。一念及此,忽然想起先前说过的笑话,脑中灵光一闪,笑嘻嘻说道:“齐大人,我下联有了,只是多有冒犯。”

齐泰心中惊疑,强笑道:“无妨,下官必不见怪。”乐之扬微微一笑,朗声说道:“一驴陷足淤泥里,老畜生如何出蹄?”

众人呆了呆,忽地齐声叫“好”,唯独齐泰一张脸涨红发紫,勉强挤出笑脸,却比哭还难看。朱允炆瞅他一眼,笑道:“齐大人不要生气,这上下二联真是绝配,出蹄、対锯,当真妙极,无怪圣上另眼相看,仙长果然才智不凡。”

“不敢,不敢。”乐之扬笑道,“不过运气罢了。”

三个文官连折两阵,锐气尽扫,朱允炆也知三人不是对手,再斗下去,更添羞辱,当下掉转话头,论起学问。

黄子澄三人都是当今大儒,若论读书多寡,乐之扬及不上他们一个零头,可他颇有几分歪才,又没有礼教约束,对于任何学问,总有独到见解。三个儒生听他邪说外道,均是怒气冲脑,可是辩驳起来,乐之扬诡辩不穷,往往三言两句,堵得三人哑口无言。

朱允炆虽觉这小子离经叛道,可是言论新奇,颇能消愁解闷,故也任其发挥,并不加阻拦。起初两人只论学问,过了几日,稍稍涉及政事。说到四书五经,乐之扬不过一个草包,可是处理政务,颇有些天分,任何疑难到他手里,总能想出妥善法子。朱允炆按他说的批复奏章,朱元璋鲜有改动,若是黄子澄等人的主意,往往被老皇帝骂得狗血淋头。久而久之,朱允炆对乐之扬观感大变,甚至于生出依赖之心。

黄子澄等人妒恨交迸,东宫里的太傅、伴读,均是八股出身的大儒,酸味相投、串通一气,将皇太孙视为禁脔,决计不容他人染指。更何况乐之扬一个道士,不通儒术,少年得志。众儒生小考大考,熬得须发斑白,方才到此地位,一个小小道士,无功无德,焉能一步登天。

因此缘故,儒生们百般刁难,处处跟乐之扬作对。徐府赴宴之事,早已传遍朝野,黄子澄逮住此事,大做文章,在朱允炆面前加油添醋,将乐之扬说成是燕王府的奸细。

诸王之中,朱允炆最忌晋王、燕王和宁王,三王镇守北方,手握大明朝一半的精兵强将。而在三王之中,燕王英武绝伦,更是朱允炆的眼中钉、心头刺,故而听了儒生们的挑拨,朱允炆心生忧虑,又和乐之扬疏远起来。

乐之扬明白皇太孙的心思,乐得清闲,得过且过。朱允炆不问,他也决不多说,儒生们若是挑衅,他也毫不客气,文来文对,武来武对。说到冷嘲热讽的本事,十个大明朝的状元也不是他的对手。

十余日一晃即过,席应真留在禁城,始终不出。乐之扬百无聊赖,便以练功为乐。修炼已久,他发现,一身真气虽说变正为逆,可只要反吹《周天灵飞曲》,仍可使得真气逆转。每次逆行之际,真气奔流如火,灼热难当。这时,只要修炼神秘人所传的心法,真气又会转为顺势,漫如凉水,侵润百穴。

如此忽正忽逆、时冷时热,乐之扬只觉有趣,反复导引真气,直到顺逆、冷热随心所欲。这么朝夕苦炼,体内的真气越积越厚,似乎每日都有精进,乐之扬大受鼓舞,于是修炼更勤。

这一日夜里,他吹起《周天灵飞曲》,正吹了一遍,又反吹了一遍,等到真气逆行了一个周天,忽又放下笛子,练起神秘人所传心法。真气顺势而行,走到“百会穴”时,头顶突地一跳,真气忽然变快,钻入小腹丹田,乐之扬尚未还过神来,那股真气转了一转,忽又分为两股,从丹田之中流了出来。

两股真气一冷一热,一柔一刚,穿过会阴,直抵脚心。在涌泉穴盘旋时许,直到冷者变热、热者变冷,才又双双流回,在“命门穴”汇合,顺着背脊直冲后颈。过了“玉枕穴”,忽又一分为二,热气冲上头顶,冷气顺着舌尖流入咽喉,那感觉就像是三伏天喝下一杯冰雪水,畅快之极,难以言喻。

真气忽集忽分,忽冷忽热,乐之扬惊奇之余,又觉十分不解,浑不知无意之中突破瓶颈、修为精进,时下水火相济、龙虎交媾,一身之中造化阴阳,正是自古练气士梦寐以求的秘境。

久而久之,乐之扬只觉身轻意爽,飘飘欲举,四面至幽至寂,眼前大放光明。寂静中,他的知觉变得异常敏锐,尤其一双耳朵,数十丈之外,花落鸟飞,无不清晰可闻。

霎时间,乐之扬的心里涌起一股喜悦,活泼泼,亮堂堂,正如佛经里所说:“见大光明、得大欢喜”,这一股欢喜满足,绝非语言所能形容。

又过良久,乐之扬收功起身,凝神内照,只觉神满气足,阴柔、阳刚两股真气有如两股泉水,随他心意,分合自如。

乐之扬察看一阵,忽又想起《剑胆录》里的《夜雨神针谱》,寻思道:“针谱里说,若要发出神针,必须‘刚劲为弓背,柔劲为弓弦’,我如今有了阳刚、阴柔两股真气,何不试试这个法子?”

他走出云房,来到一棵松树下方,一掌拍中树干,松针零落如雨。乐之扬袖袍一拂,收起松针,取了一枚,依照针谱上的法子发出,嗤的一声,松针飞出一丈多远,钉在墙壁之上。

乐之扬又惊又喜,试想松针何等轻飘,若非这个法子,飞出三尺也难,如果换了金针,岂不一发伤人?

庭中草木茂盛、蚊虫甚多,乐之扬耳力精进,听其声,知其形,纵在暗夜之中,也能听出飞虫的方位。他取了一枚松针,射向一只飞蛾,谁知用力过猛,松针落空,与蛾子掠身而过。

乐之扬并不气馁,听声辨位,接着试针。起初屡射屡空,试了一百余次,忽地开窍,把握住轻重缓急,一扬手,松针电射而出,将一只飞蛾钉在树上。

从此之后,乐之扬一发不可收拾,嗤嗤嗤接连发针,起初二十针方能射中一只蛾子,到了后来,七八针就能射中一只蚊子。

这么忘我苦练,不知不觉,天已大亮,阳光照入庭院,乐之扬定眼一瞧,地上密密麻麻尽是飞蛾蚊虫,均被松针刺穿,统统僵伏在地。

乐之扬小睡了一会儿,兴致不减,又到阳明观后的树林里射杀苍蝇。不过两日工夫,林中的苍蝇几乎绝迹。这么昼夜苦练,手法越见精妙,松针一旦发出,十只飞虫之中,不过两三只能够脱身。乐之扬望着满地虫尸,心中大为得意,暗想:“比起金针,松针更好,金针稍一不慎便会伤人,松针固然能射杀虫子,射中人体,顶多不过刺入寸许,即可制住穴道,又不会伤人性命。”

意想及此,他断了打造“夜雨神针”的念头,采集一袋松针随身携带。殊不知,“夜雨神针”出自“穷儒”公羊羽的“碧微箭”,当年公羊羽用的正是松针。后来云殊为了征战杀敌,将松针变为金针。金针杀人固然厉害,可是比起“碧微箭”来,却少了几分潇洒写意,乐之扬舍金就木,返璞归真,一扫“夜雨神针”的戾气,大合“碧微箭”的法意。

这一日,朱允炆派人传召。乐之扬进了东宫,未到书房,忽听一阵琴声,弹的是一支《月儿高》。乐之扬凝神细听,但觉指法尚可,意境却是平平,若与朱微相比,远不及小公主一个零头。

乐之扬边听边走,进入书房,但见抚琴的是一个中年乐师,黄子澄等人站在一边,见他进来,头也不抬。朱允炆坐在书桌之后,望着抚琴男子微微皱眉。

乐师一曲奏罢,站起身来,抖索索退到一边。朱允炆沉默片刻,忽道:“黄先生,你听这曲子如何?”

“听来甚好。”黄子澄恭声答道,“中正平和、不怨不伤,正如孔子闻韶,听此一曲,三月不知肉味。”

朱允炆将信将疑,乐之扬却忍不住笑出声来,黄子澄不悦道:“你笑什么?”乐之扬笑道:“我笑这孔夫子当真可怜。”

“大胆。”黄子澄怒道,“孔圣先师,也是你随便污蔑的么?”乐之扬笑道:“我说他可怜就是污蔑,黄大人害他老人家一辈子吃素,却又算是什么?”

黄子澄一愣:“你胡说什么?”乐之扬笑道:“这支琴曲平常得很,别说琴中无心、曲中无魂,一头一尾还弹错了调子,‘黄钟’弹成了“林钟”,“南吕”弹成了‘姑洗’。这样的曲子,孔夫子也能三月不知肉味,那么听了真正的好曲子,那还不吃一辈子素么?“

第一时间更新《灵飞经》最新章节。

武侠修真相关阅读More+

三生道诀

仙夫,多多关照

末世之带球跑

凶兽分身

路人丁的修仙生活

末世第一丧尸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