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凤雏出山
纵观天下,庞统可投之人已是寥寥无己:西川刘璋受张鲁牵制,可谓无瑕争锋,自是不能投;西凉武风盛行,重武轻文,素来不重文士,更不能投;思来想去,便只有曹操、孙权可投。
其实庞统本想南下投奔孙权,毕竟东吴有龙气颇重,已彰显出帝王相(想来,这是东吴三代苦心经营的结果,先来吴国太将玉帝所赐之物放在江东,便聚了帝王气。后来孙策又将刘繇葬于故乡,乃东吴龙口所在,故而东吴地气运悠长,名士聚急)。
不过,庞统思来想去,暗思:此时若去,师兄诸葛亮必定要嘲笑他一番,免不得被他奚落。
庞统虽然表面对诸葛亮没什么看法,但是心里可是一直视他为平生劲敌一直跟诸葛亮较着劲呢,所以对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庞统一直看的很重,故而暗自决定现下绝不能去东吴。既然东吴现在去不得,那就只能选择曹操,毕竟曹营还有徐庶。
徐庶凡人成道,性格非常好。庞统虽然内心看不起徐庶,但却对徐庶这个人印象很好,也愿意与他交往,故而当初徐庶才会写信请他下山。
不久后,庞统便去了南郡。
庞统何等才华?方至半月,南郡便盛传庞统有知人之明。说庞统善于评人品论高下,他轻易不评价别人,但凡是被他评价过的人,往往都人尽其才,甚至名过其才,所以很快便在南郡扬名。
人们自然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便有人问庞统。
庞统道:
“方今天下大乱,魔长道消,正义之气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若十个人中能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者勉。”
闻者暗暗赞叹庞统情操。
不管庞统所做所为,反正庞统的名声也随之传了出去,很多被庞统评价过的人都心存感激,所以也对庞统尊敬万分,久而久之庞统的名气、地位也水涨船高。
曹操虽然没听过庞统之名,但曹操手下谋士却多略有耳闻,因此庞统到南郡没多久便有很多人关注,例如司马懿,程昱之辈。
程昱自从夏口战场中退下来后便一心想着曹操水战之事,虽见曹军水军战况不利,败多无胜,却始终不能想到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北方士兵的恶劣情况。毕竟程昱善谋而不善战,他的本事在于测人心,而不是水战。
所以,当听到凤雏庞统来到南郡的时候便暗暗留心,暗中仔细查访此人,知此人名副其实确是有些本事。想庞统在水镜山庄能与诸葛亮并驾齐驱,便知其本事,故而才在曹操面前推荐了庞统。
却说程昱一路南下风尘仆仆到了南郡便径直去见庞统,不想见到庞统其人,却不由得大出意料之外。本来以为以这凤雏的修为才华怎么也当是个绝世美男,毕竟怎么还带个凤字呢,却没想到绝世倒是称得上,不过男前边不加个丑字不足以平民愤。
但程昱毕竟是高士,修为涵养都摆在那里,虽然吃惊,却自然不会轻易表露心意,当下将拜访礼品一一奉上,又特意将曹操求贤若渴说与庞统,说罢不禁道:
“凤雏先生久不出山,能在这里相见,程昱以为是先生与丞相的缘分。你我都是道家中人,缘深缘浅,想必先生亦对此深信不已,故而在丞相面前举荐先生。丞相听闻,对先生之才欣赏不已,本欲亲自前来拜访,只是战事吃紧,实在抽不开身,故特派程昱来请先生,不知先生愿否同行?”
庞统闻言哈哈大笑,想他本来就是想投曹操,见程昱真心来请,又见言语周到,当下道:
“缘既至此,庞统,恭敬不如从命!”
于是,一行人离了南郡直奔曹营。
曹操闻得程昱出马请来庞统,喜出望外,当下亲自出寨相迎。见得庞统立于寨外,清奇古貌,甚是难看,不过曹操自己长的也好不到哪去,如今来个更难看的,当下不惊反喜,所以对相貌倒是全然不曾计较,待他甚是有礼。
庞统性本高洁,见曹操此人相貌虽不出众,道法却是精深。
而庞统道行精深,看出曹操本相此时俨有成龙之相,所以也并不生厌。何况曹操长相与自己伯仲之间,可谓不相上下,顿升惺惺相惜之感,心情甚是舒畅。
当下,众人分宾主落坐,寒暄一番,又谈论了五行八卦兵法韬略,庞统见解独到,往往能切中要害,更三教九流无所不通。
曹操当下知道此人绝非浪得虚名,确有实才,不由想起自己水军一事。
庞统见曹操面现忧色,知道遇到了什么难解之事,略一算计,便知道了大概。想来天下之事庞统未出山时就已知之八九,胸中早有应对之策,这才有恃无恐,怎会不明白?当下笑道:
“听闻丞相用兵有法,行军有度,还望能一睹丞相军容风采。”
曹操正想着此事,听庞统这么一说,心中大喜,便欣然同意,于是众人吃过便饭,便一同去了营寨。
曹操自然不好先让庞统见其水军,于是便引着庞统先来到旱寨。庞统早知曹操陆军了得,今日看曹操营寨部置得当,军容整齐,盔亮甲明,当下赞道:
“傍山依林,前后顾盼,出入有门,进退曲折。虽孙、吴再生,穰苴复出,亦不过此了。丞相高明,庞统佩服!”
曹操闻言顿升傲气,捋须笑道:
“先生过奖了!听先生之言,却是对行军布阵颇有心得,稍时还想听听先生高论。唉!”
庞统见曹操叹息一声,笑问道:
“丞相用兵如斯,还有何忧?”
曹操闻言方道:
“孤戒马一生,对陆战却是颇有些见解,但这水战却力不从心,现下与东吴水上决战,却是不由得不担忧。”
庞统微微一笑:
“不知丞相水寨如何,统望一观。”
其实庞统本想南下投奔孙权,毕竟东吴有龙气颇重,已彰显出帝王相(想来,这是东吴三代苦心经营的结果,先来吴国太将玉帝所赐之物放在江东,便聚了帝王气。后来孙策又将刘繇葬于故乡,乃东吴龙口所在,故而东吴地气运悠长,名士聚急)。
不过,庞统思来想去,暗思:此时若去,师兄诸葛亮必定要嘲笑他一番,免不得被他奚落。
庞统虽然表面对诸葛亮没什么看法,但是心里可是一直视他为平生劲敌一直跟诸葛亮较着劲呢,所以对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庞统一直看的很重,故而暗自决定现下绝不能去东吴。既然东吴现在去不得,那就只能选择曹操,毕竟曹营还有徐庶。
徐庶凡人成道,性格非常好。庞统虽然内心看不起徐庶,但却对徐庶这个人印象很好,也愿意与他交往,故而当初徐庶才会写信请他下山。
不久后,庞统便去了南郡。
庞统何等才华?方至半月,南郡便盛传庞统有知人之明。说庞统善于评人品论高下,他轻易不评价别人,但凡是被他评价过的人,往往都人尽其才,甚至名过其才,所以很快便在南郡扬名。
人们自然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便有人问庞统。
庞统道:
“方今天下大乱,魔长道消,正义之气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若十个人中能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者勉。”
闻者暗暗赞叹庞统情操。
不管庞统所做所为,反正庞统的名声也随之传了出去,很多被庞统评价过的人都心存感激,所以也对庞统尊敬万分,久而久之庞统的名气、地位也水涨船高。
曹操虽然没听过庞统之名,但曹操手下谋士却多略有耳闻,因此庞统到南郡没多久便有很多人关注,例如司马懿,程昱之辈。
程昱自从夏口战场中退下来后便一心想着曹操水战之事,虽见曹军水军战况不利,败多无胜,却始终不能想到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北方士兵的恶劣情况。毕竟程昱善谋而不善战,他的本事在于测人心,而不是水战。
所以,当听到凤雏庞统来到南郡的时候便暗暗留心,暗中仔细查访此人,知此人名副其实确是有些本事。想庞统在水镜山庄能与诸葛亮并驾齐驱,便知其本事,故而才在曹操面前推荐了庞统。
却说程昱一路南下风尘仆仆到了南郡便径直去见庞统,不想见到庞统其人,却不由得大出意料之外。本来以为以这凤雏的修为才华怎么也当是个绝世美男,毕竟怎么还带个凤字呢,却没想到绝世倒是称得上,不过男前边不加个丑字不足以平民愤。
但程昱毕竟是高士,修为涵养都摆在那里,虽然吃惊,却自然不会轻易表露心意,当下将拜访礼品一一奉上,又特意将曹操求贤若渴说与庞统,说罢不禁道:
“凤雏先生久不出山,能在这里相见,程昱以为是先生与丞相的缘分。你我都是道家中人,缘深缘浅,想必先生亦对此深信不已,故而在丞相面前举荐先生。丞相听闻,对先生之才欣赏不已,本欲亲自前来拜访,只是战事吃紧,实在抽不开身,故特派程昱来请先生,不知先生愿否同行?”
庞统闻言哈哈大笑,想他本来就是想投曹操,见程昱真心来请,又见言语周到,当下道:
“缘既至此,庞统,恭敬不如从命!”
于是,一行人离了南郡直奔曹营。
曹操闻得程昱出马请来庞统,喜出望外,当下亲自出寨相迎。见得庞统立于寨外,清奇古貌,甚是难看,不过曹操自己长的也好不到哪去,如今来个更难看的,当下不惊反喜,所以对相貌倒是全然不曾计较,待他甚是有礼。
庞统性本高洁,见曹操此人相貌虽不出众,道法却是精深。
而庞统道行精深,看出曹操本相此时俨有成龙之相,所以也并不生厌。何况曹操长相与自己伯仲之间,可谓不相上下,顿升惺惺相惜之感,心情甚是舒畅。
当下,众人分宾主落坐,寒暄一番,又谈论了五行八卦兵法韬略,庞统见解独到,往往能切中要害,更三教九流无所不通。
曹操当下知道此人绝非浪得虚名,确有实才,不由想起自己水军一事。
庞统见曹操面现忧色,知道遇到了什么难解之事,略一算计,便知道了大概。想来天下之事庞统未出山时就已知之八九,胸中早有应对之策,这才有恃无恐,怎会不明白?当下笑道:
“听闻丞相用兵有法,行军有度,还望能一睹丞相军容风采。”
曹操正想着此事,听庞统这么一说,心中大喜,便欣然同意,于是众人吃过便饭,便一同去了营寨。
曹操自然不好先让庞统见其水军,于是便引着庞统先来到旱寨。庞统早知曹操陆军了得,今日看曹操营寨部置得当,军容整齐,盔亮甲明,当下赞道:
“傍山依林,前后顾盼,出入有门,进退曲折。虽孙、吴再生,穰苴复出,亦不过此了。丞相高明,庞统佩服!”
曹操闻言顿升傲气,捋须笑道:
“先生过奖了!听先生之言,却是对行军布阵颇有心得,稍时还想听听先生高论。唉!”
庞统见曹操叹息一声,笑问道:
“丞相用兵如斯,还有何忧?”
曹操闻言方道:
“孤戒马一生,对陆战却是颇有些见解,但这水战却力不从心,现下与东吴水上决战,却是不由得不担忧。”
庞统微微一笑:
“不知丞相水寨如何,统望一观。”
第一时间更新《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