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上九之意:闭塞被倾覆,必会通常通达,高兴欢喜,试试发展都是先否后喜,正所谓否极泰来上九是“否”走到了尽头。“否终则倾,何可长也。”——任何一种事物发展到最后都会改变、颠覆,何况的不符合天道人心的“否”呢?“先否后喜”——是苦尽甘来之象。“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磨难的情侣终成眷属。
上九,此爻居于否卦上卦乾(天)的上位,属阳爻居阴位,从微观上看,有否极泰来的征兆,这里用“倾否”即天翻地覆作比喻,否极泰来,天地顺畅,通达循环,皆大欢喜。上九,“否”到终了,物极必反,这是客观规律使然。这是否卦第六爻的爻辞,阳,表示客方的态度强硬。“倾否,先否后喜”中的“倾”(qing),歪,斜,倒塌。这条爻辞的意思是:否定状态颠倒过来了,先有否定后有欢喜。客方的强硬态度是素质非常好的表现,客方可能自满而粗暴,开始走向衰落,对于主方是“先否后喜”。
《象辞》说:闭塞到了极点必然要发生倾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种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不发生变化的!闭塞到最后被倾覆,可以否到终极,必然否极泰来,闭塞这东西不会长久的存在。
上九,此爻居于否卦上卦乾(天)的上位,属阳爻居阴位,从微观上看,有否极泰来的征兆,这里用“倾否”即天翻地覆作比喻,否极泰来,天地顺畅,通达循环。皆大欢喜。上九,“否”到终了,物极必反,这是客观规律使然。《象辞》也说:“否”终于到了终极,必然倾覆,又怎么能长久。何况上九,阳爻刚毅,也足以使闭塞的时势倾覆,所以占断,先闭塞而后喜悦。从宏观上看。上九,上有六三、六二、初六所组成的坤(地),下有九五、九四、六三所组成的巽(风),风在地下,喻为风由下而向上升,促成天地通泰,互动循环,亨通吉祥。但,上九阳爻居阴位。意为不当尊位,有所忧虑,故须尊道贵德大人物出山方能做到“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刚外柔”,朝着光明大道前进,必获吉祥。1、上九
否卦到了“上九”,意味着“否”之终结。依据事物发展常规。天下之事犹如四季轮转、似若湖川山河、拟人生老病死、像物新陈代谢。不可以终通,终究泰极否来;不会是永否,到头否极泰来。此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凡事都有一个度,“度”过而质变。就爻论爻,“上九”处外卦之端,有火山冲破地壳之兆,孕变化于顷刻之征。当然,否卦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不是说到此“否倾”,而是“倾否”。言及至此,否卦到了’上九”,预示着上九以阳刚之才,居否卦的终极,能倾覆其时代之否塞,先有衰败之象,后有“脱壳”之喜,终得“倾否”之果。
2、倾否
在这里,“倾”是结果,“否”是过程。“倾”好比瓜熟蒂落;“否”好比花否蕊、小瓜否花、大瓜否小瓜、熟瓜否大瓜。否是一个过程,是后一个过程对前一个过程的否定。就爻理而论,倾者,倒也、尽也、亡也、毁也、垮也,“倾”是“否”的必然结果。同时,“上九”处否之极,急转直下,阳变成阴,乾变成兑,兑为损伤为死亡之象。当然,世间万物没有长生不老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无生不死,无死不生,有生有死,繁荣昌盛。
3、先否后喜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人来讲,“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就庄稼来讲,穗熟棵倒,不割自烂。因此,新老更替,本来是世间生气所在,所以说“先否后喜”。所谓否极泰来,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先否后喜是有条件的。例如,庄稼倾否,就要及时收割,颗粒归仓乃为“喜”;人老多病,就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尽到人事,最后让其入土为安亦为“善终”。当然,还有一个言外之意,那就是在人间留下一个优良传统,这也是可喜的。
4、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孔子的解释,是就“否”的结果来讲的。他仿佛在说,“好比庄稼在一步一步否的过程中,最后棵子就要倒了,能长久吗”?其他事物也是这样,代代相传是个规律。
否卦发展到上九,闭塞不通的局面已经到了尽头,物极必反,否塞必然转为通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否极泰来”。占得此爻者,大有苦尽甘来之象。
没有先前的闭塞之苦,又哪有后来的“倾否”之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这是告诉人们,闭塞到了极点必然要发生倾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种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不发生变化的!这是嘉勉人们在困境要坚持奋斗,争取最终的胜利。有道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至此,小人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倾否”。倾否便是将否倒过来,否卦倒过来,正好又回到了泰卦,所以这一句爻辞与泰卦的上六相对应,这里是否极泰来的意思;泰卦的上六则是讲泰极否来的意思。否泰的变化充满了辩证推理,是以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这正是《易》的主旨。
否卦卦辞告诉人们处于这种时期应当隐藏,而爻辞则是告诉人们怎样隐藏真意而用行动驱除小人的势力。其中需要审时度势,又需要机智与勇气,能够懂得否泰的道理,将会使人受益匪浅。
爻辞故事;张良行刺秦始皇后因长相如妇人逃过搜捕从此之后学会隐忍
对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憎恶、臧否。这无可厚非。但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样才有助于后人从中汲取正面经验,总结反面教训,少走弯路,这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张良、萧何、韩信被后世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们对汉王朝建立立有不世之功。张良谋划战略于军帐之中。手不执刃却能于无形中战胜敌人。之所以能够这样,张良靠的不是名声和勇武,靠的是他处理事情时事无论巨细,一概认真对待,追求细节,“成败决定于细节”是也。
汉高祖刘邦评价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司马迁对张良评价为:“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血气方刚愣头青
后人看到的张良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完人形象的化身。细观史册,却不是这么回事。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贵族,他的祖父、父亲曾相韩五代。秦灭韩后,张良一家三百余口被杀,张良怀着反秦复韩的雄心。悉散家财,访求刺客。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出巡至博浪沙时,张良结交刺客椎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难不死,“令天下大索十日”。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躲避风声。张良之所以能够从容逃脱,得益于他的相貌。秦始皇和他的卫兵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胆敢前来行刺他的勇士。居然“状貌如妇人好女”。
对这段史实,东坡先生在《留侯论》表达了他对张良的很大看法: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这段话是说: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统一天下最强盛的时候,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些待在家里也被平白无故的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一个政权在强盛顶峰时,君王严厉,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却可以有可乘之机的。张良抑制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在伏击中打死秦始皇来达到目的,求得一时的痛快。在当时,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实在是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他没有被捕杀,完全是侥幸才得以不死,这真是一个义气方刚愣头青之所为。也太危险了!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家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上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是太不值得的。张良忘记了这一点。
隐忍方能成正果
躲避风头的张良一天在沂水圯桥遇见一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颇指使气地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不满,下桥把老翁的鞋捡上来。老翁又翘起脚傲慢地说:“给我穿上。”张良心中非常惊奇,想到老翁这样羞辱自己,恨不能揍他一顿。可张良已经历尽了人间磨难,还是强忍怒火,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在老翁面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把鞋穿上。老翁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翁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性不忍,粘火着,暴虎冯河,终不能成大器;能隐忍,树大志,蓄势待发,则功业成矣。
因为张良行刺秦始皇所表现出来的血气方刚隐忍不够,老翁深为张良感到担忧。所以,老翁让张良做仆人、侍妾所做的事情,用傲慢无理的行为重重刺激他,挫败张良的刚强锐利之气,以考验他的忍耐之心,磨练他“大勇能忍”的性格,使他能够忍受住小的愤怒而去完成远大的计划,完成伟大的事业。
反复磨练张良的性子后,老翁送给张良一本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说完这句话老翁飘然离去,不见踪迹。张良打开一看。乃《太公兵法》,这《太公兵法》乃姜子牙的兵书。张良日夜研习兵书,终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为开创大汉基业立下厥功。
东坡在《留侯论》开篇对功成名就的张良进行了赞誉: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过他人的节操,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时,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算的是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称得上勇敢的人。他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千秋功业成于身
张良与刘邦留城相遇后,受到刘邦的器重。成了刘邦依赖的主心骨。
在楚汉战争期间,张良给刘邦献出了一连串奇计,辅佐刘邦击溃各路武装,使刘邦最终一统天下。建立起绵延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
“入咸阳先得民心”,这是张良立下的首功;
“鸿门宴谏主安民斗智,助刘邦得以脱险”;
“火烧栈道。麻痹项羽,扩充实力,为后来暗渡陈仓打下伏笔”;
“重用黥布、彭越、韩信,取得关键战役胜利”;
“封韩信以名换实,集结四方诸侯兵围垓下,奠定大汉基业”;
“保太子稳固朝野使汉室得以稳定传承”。
…………
张良将他的隐忍之功很好的传给了刘邦,刘邦受之,坚持作了下去,终得天下。《留侯论》对这层意思是这样表述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在战争中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而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暴躁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刘邦评价张良时充满敬佩感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也因此称张良为“帝王之师”。
全身而退显睿智
刘邦当上西汉皇帝后,张良不受刘邦“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只取留城万户,功成身退。据《史记》载,“汉元年正月,封功臣。良末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不仅善于为主人出谋献计,也善于为自己规划生涯。
在功成名就之际,张良为什么只选择当了一个留县县令,甘做一个留侯,这是张良知道自己建立的功勋极易引起功高震主,到那时则会落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二则他本是韩国贵族,若是刘邦怀疑他举起复兴韩国的大旗,那他的处境则更为危矣;三是张良遵循“将在前,相在后,士在侧”,一直把自己放在“在侧”的位置,始终没有给刘邦留下“篡逆”的嫌疑。四是张良选择的留县不是什么大地方,不很惹人注意,最关键的是那里是他和刘邦初识的地方,提醒刘邦不要忘了旧情。综上,张良明哲保身因而能全身而退,没有因功高盖主而招致杀身之祸。“谋进万难之前,身退功成之后”,也是对张良的另一个侧面写照。
人生启示
先否后喜,几乎是一般人的人生道路。人在人生前期,往往是为后来发展打基础的时间,这时做事往往否塞不通;但若能打好基础,后来一定有值得喜庆的好事。当然,若遇黑暗之世,未必“先否”就一定有“后喜”。但得贤主之遇,就一定有“喜”,而且是大大的“后喜”。姜子牙的遭遇就是明证。但要有遇,首先应具有“后喜”的本领。(未完待续。。)
上九之意:闭塞被倾覆,必会通常通达,高兴欢喜,试试发展都是先否后喜,正所谓否极泰来上九是“否”走到了尽头。“否终则倾,何可长也。”——任何一种事物发展到最后都会改变、颠覆,何况的不符合天道人心的“否”呢?“先否后喜”——是苦尽甘来之象。“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磨难的情侣终成眷属。
上九,此爻居于否卦上卦乾(天)的上位,属阳爻居阴位,从微观上看,有否极泰来的征兆,这里用“倾否”即天翻地覆作比喻,否极泰来,天地顺畅,通达循环,皆大欢喜。上九,“否”到终了,物极必反,这是客观规律使然。这是否卦第六爻的爻辞,阳,表示客方的态度强硬。“倾否,先否后喜”中的“倾”(qing),歪,斜,倒塌。这条爻辞的意思是:否定状态颠倒过来了,先有否定后有欢喜。客方的强硬态度是素质非常好的表现,客方可能自满而粗暴,开始走向衰落,对于主方是“先否后喜”。
《象辞》说:闭塞到了极点必然要发生倾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种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不发生变化的!闭塞到最后被倾覆,可以否到终极,必然否极泰来,闭塞这东西不会长久的存在。
上九,此爻居于否卦上卦乾(天)的上位,属阳爻居阴位,从微观上看,有否极泰来的征兆,这里用“倾否”即天翻地覆作比喻,否极泰来,天地顺畅,通达循环。皆大欢喜。上九,“否”到终了,物极必反,这是客观规律使然。《象辞》也说:“否”终于到了终极,必然倾覆,又怎么能长久。何况上九,阳爻刚毅,也足以使闭塞的时势倾覆,所以占断,先闭塞而后喜悦。从宏观上看。上九,上有六三、六二、初六所组成的坤(地),下有九五、九四、六三所组成的巽(风),风在地下,喻为风由下而向上升,促成天地通泰,互动循环,亨通吉祥。但,上九阳爻居阴位。意为不当尊位,有所忧虑,故须尊道贵德大人物出山方能做到“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刚外柔”,朝着光明大道前进,必获吉祥。1、上九
否卦到了“上九”,意味着“否”之终结。依据事物发展常规。天下之事犹如四季轮转、似若湖川山河、拟人生老病死、像物新陈代谢。不可以终通,终究泰极否来;不会是永否,到头否极泰来。此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凡事都有一个度,“度”过而质变。就爻论爻,“上九”处外卦之端,有火山冲破地壳之兆,孕变化于顷刻之征。当然,否卦反映的是客观规律,不是说到此“否倾”,而是“倾否”。言及至此,否卦到了’上九”,预示着上九以阳刚之才,居否卦的终极,能倾覆其时代之否塞,先有衰败之象,后有“脱壳”之喜,终得“倾否”之果。
2、倾否
在这里,“倾”是结果,“否”是过程。“倾”好比瓜熟蒂落;“否”好比花否蕊、小瓜否花、大瓜否小瓜、熟瓜否大瓜。否是一个过程,是后一个过程对前一个过程的否定。就爻理而论,倾者,倒也、尽也、亡也、毁也、垮也,“倾”是“否”的必然结果。同时,“上九”处否之极,急转直下,阳变成阴,乾变成兑,兑为损伤为死亡之象。当然,世间万物没有长生不老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无生不死,无死不生,有生有死,繁荣昌盛。
3、先否后喜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人来讲,“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就庄稼来讲,穗熟棵倒,不割自烂。因此,新老更替,本来是世间生气所在,所以说“先否后喜”。所谓否极泰来,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先否后喜是有条件的。例如,庄稼倾否,就要及时收割,颗粒归仓乃为“喜”;人老多病,就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尽到人事,最后让其入土为安亦为“善终”。当然,还有一个言外之意,那就是在人间留下一个优良传统,这也是可喜的。
4、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孔子的解释,是就“否”的结果来讲的。他仿佛在说,“好比庄稼在一步一步否的过程中,最后棵子就要倒了,能长久吗”?其他事物也是这样,代代相传是个规律。
否卦发展到上九,闭塞不通的局面已经到了尽头,物极必反,否塞必然转为通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否极泰来”。占得此爻者,大有苦尽甘来之象。
没有先前的闭塞之苦,又哪有后来的“倾否”之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这是告诉人们,闭塞到了极点必然要发生倾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种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不发生变化的!这是嘉勉人们在困境要坚持奋斗,争取最终的胜利。有道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至此,小人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倾否”。倾否便是将否倒过来,否卦倒过来,正好又回到了泰卦,所以这一句爻辞与泰卦的上六相对应,这里是否极泰来的意思;泰卦的上六则是讲泰极否来的意思。否泰的变化充满了辩证推理,是以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这正是《易》的主旨。
否卦卦辞告诉人们处于这种时期应当隐藏,而爻辞则是告诉人们怎样隐藏真意而用行动驱除小人的势力。其中需要审时度势,又需要机智与勇气,能够懂得否泰的道理,将会使人受益匪浅。
爻辞故事;张良行刺秦始皇后因长相如妇人逃过搜捕从此之后学会隐忍
对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憎恶、臧否。这无可厚非。但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样才有助于后人从中汲取正面经验,总结反面教训,少走弯路,这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张良、萧何、韩信被后世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们对汉王朝建立立有不世之功。张良谋划战略于军帐之中。手不执刃却能于无形中战胜敌人。之所以能够这样,张良靠的不是名声和勇武,靠的是他处理事情时事无论巨细,一概认真对待,追求细节,“成败决定于细节”是也。
汉高祖刘邦评价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司马迁对张良评价为:“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血气方刚愣头青
后人看到的张良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完人形象的化身。细观史册,却不是这么回事。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贵族,他的祖父、父亲曾相韩五代。秦灭韩后,张良一家三百余口被杀,张良怀着反秦复韩的雄心。悉散家财,访求刺客。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出巡至博浪沙时,张良结交刺客椎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难不死,“令天下大索十日”。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躲避风声。张良之所以能够从容逃脱,得益于他的相貌。秦始皇和他的卫兵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胆敢前来行刺他的勇士。居然“状貌如妇人好女”。
对这段史实,东坡先生在《留侯论》表达了他对张良的很大看法: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这段话是说: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统一天下最强盛的时候,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些待在家里也被平白无故的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一个政权在强盛顶峰时,君王严厉,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却可以有可乘之机的。张良抑制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在伏击中打死秦始皇来达到目的,求得一时的痛快。在当时,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实在是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他没有被捕杀,完全是侥幸才得以不死,这真是一个义气方刚愣头青之所为。也太危险了!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家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上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是太不值得的。张良忘记了这一点。
隐忍方能成正果
躲避风头的张良一天在沂水圯桥遇见一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颇指使气地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不满,下桥把老翁的鞋捡上来。老翁又翘起脚傲慢地说:“给我穿上。”张良心中非常惊奇,想到老翁这样羞辱自己,恨不能揍他一顿。可张良已经历尽了人间磨难,还是强忍怒火,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在老翁面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把鞋穿上。老翁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翁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性不忍,粘火着,暴虎冯河,终不能成大器;能隐忍,树大志,蓄势待发,则功业成矣。
因为张良行刺秦始皇所表现出来的血气方刚隐忍不够,老翁深为张良感到担忧。所以,老翁让张良做仆人、侍妾所做的事情,用傲慢无理的行为重重刺激他,挫败张良的刚强锐利之气,以考验他的忍耐之心,磨练他“大勇能忍”的性格,使他能够忍受住小的愤怒而去完成远大的计划,完成伟大的事业。
反复磨练张良的性子后,老翁送给张良一本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说完这句话老翁飘然离去,不见踪迹。张良打开一看。乃《太公兵法》,这《太公兵法》乃姜子牙的兵书。张良日夜研习兵书,终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为开创大汉基业立下厥功。
东坡在《留侯论》开篇对功成名就的张良进行了赞誉: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过他人的节操,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时,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算的是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称得上勇敢的人。他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千秋功业成于身
张良与刘邦留城相遇后,受到刘邦的器重。成了刘邦依赖的主心骨。
在楚汉战争期间,张良给刘邦献出了一连串奇计,辅佐刘邦击溃各路武装,使刘邦最终一统天下。建立起绵延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
“入咸阳先得民心”,这是张良立下的首功;
“鸿门宴谏主安民斗智,助刘邦得以脱险”;
“火烧栈道。麻痹项羽,扩充实力,为后来暗渡陈仓打下伏笔”;
“重用黥布、彭越、韩信,取得关键战役胜利”;
“封韩信以名换实,集结四方诸侯兵围垓下,奠定大汉基业”;
“保太子稳固朝野使汉室得以稳定传承”。
…………
张良将他的隐忍之功很好的传给了刘邦,刘邦受之,坚持作了下去,终得天下。《留侯论》对这层意思是这样表述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在战争中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而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暴躁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刘邦评价张良时充满敬佩感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也因此称张良为“帝王之师”。
全身而退显睿智
刘邦当上西汉皇帝后,张良不受刘邦“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只取留城万户,功成身退。据《史记》载,“汉元年正月,封功臣。良末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不仅善于为主人出谋献计,也善于为自己规划生涯。
在功成名就之际,张良为什么只选择当了一个留县县令,甘做一个留侯,这是张良知道自己建立的功勋极易引起功高震主,到那时则会落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二则他本是韩国贵族,若是刘邦怀疑他举起复兴韩国的大旗,那他的处境则更为危矣;三是张良遵循“将在前,相在后,士在侧”,一直把自己放在“在侧”的位置,始终没有给刘邦留下“篡逆”的嫌疑。四是张良选择的留县不是什么大地方,不很惹人注意,最关键的是那里是他和刘邦初识的地方,提醒刘邦不要忘了旧情。综上,张良明哲保身因而能全身而退,没有因功高盖主而招致杀身之祸。“谋进万难之前,身退功成之后”,也是对张良的另一个侧面写照。
人生启示
先否后喜,几乎是一般人的人生道路。人在人生前期,往往是为后来发展打基础的时间,这时做事往往否塞不通;但若能打好基础,后来一定有值得喜庆的好事。当然,若遇黑暗之世,未必“先否”就一定有“后喜”。但得贤主之遇,就一定有“喜”,而且是大大的“后喜”。姜子牙的遭遇就是明证。但要有遇,首先应具有“后喜”的本领。(未完待续。。)
第一时间更新《百科大全书》最新章节。